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驰骋/聘请 打擂/自吹自擂 相形见绌/咄咄逼人
B.蛮横/横祸 巷道/街头巷尾 拾级而上/拾金不昧
C.霎时/刹那 模具/装模作样 间不容发/挑拨离间
D.旷野/粗犷 呼吁/气喘吁吁 日薄西山/薄利多销
2、下列句子表达无误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倡议顺大势、得民心,促使一大批合作项日落地生根。
B.在学习中,我们应培养自已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C.《科普帮帮忙》旨在以普及科学知识、引导大众科学地生活为目标。
D.全场的目光和掌声都集中在台上那群演绎苗旋芦笙舞的小伙子身上。
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踌躇(chú) 挑衅(pàn) 自诩(xǔ) 茅塞顿开(sài)
B. 颓唐(tuí) 嫉妒(jì) 呜咽(yàn) 脍炙人口(kuài)
C. 吮吸(yǔn) 惬意(qiè) 地壳(ké) 明眸善睐(lài)
D. 恬静(tián) 豁免(huò) 愠怒(yùn) 争妍斗艳(yán)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透露出天涯游子的哀愁情绪。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燕然未勒”是指建立破敌大功。
C.《陋室铭》译文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句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韩愈的《马说》一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阐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讽喻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5、题壁上韦偃①画马歌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②,知我怜君画无敌。戏拈秃笔扫骅骝③,歘见④麒麟出东壁。
一匹龁⑤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韦偃,唐代画家,善画马。②有所适,要到其他地方去谋生。③骅骝:赤色的好马。④歘见:忽然看见。⑤龁:咬。
【1】结合诗中画线句,简要阐述诗人是如何表现韦偃“画无敌”的。
【2】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这一诗句展现的生动画面。
【3】清代学者浦起龙对这首诗的评价是“结联,见公本色”。请结合诗歌末尾两句,说说杜甫的“爱国”本色是如何体现的。
6、根据提示填写古诗文原句。
①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③________________,在河之洲。
④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
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
⑦《小石潭记》中描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下是某班的《傅雷家书》阅读任务单,完成相关任务。
阅读策略 | 内容呈现 | 问题与理解 |
选择性阅读 | (1)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节选自1954年8月16日晚书信) (2)惟其我对你要求严格,终不至于骄纵你——你该记得罗马尼亚三奖初宣布时你的愤懑心理,可见年轻人往往容易估高自己的力量。 (节选自1955年3月20日书信) (3)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植。 (节选自1955年3月27日书信) | 结合这三则材料,说说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人? 答:(1)___ |
评价性阅读 | 傅雷好友楼适夷有一次带了傅聪到豫园去玩,给他买了一支较好的儿童金笔,不料一回家被傅雷发现没收,说小孩子怎么能用那样的好笔,害得孩子伤心地哭了一场。楼适夷对此事如此评价:“我事后才知道这场风波,心里觉得非常抱歉,对傅雷那样管束孩子的方法,却是很不以为然的。” | 结合《傅雷家书》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傅雷这种教育方式的看法。 答:(2)___ |
8、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看花
朱自清
①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那儿的园林本是著名的,但近来却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但这只是普通的点缀,不算是爱花。
②家里人似乎都不甚爱花;父亲只在领我们上街时,偶然和我们到“花房”里去过一两回。但我们住过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园,是房东家的。那里有树,有花架(大约是紫藤花架之类),但我当时还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记得爬在墙上的是薔薇而已。那时只知道跑来跑去捉煳蝶,至于领略花的趣味,那是以后的事:夏天的早晨,我们那地方有乡下的姑娘在各处街巷,沿门叫着,“卖栀子花来。”栀子花不是什么高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乐意的。我这样便爱起花来了。也许有人会问,“你爱的不是花吧?”这个我自己其实也已不大弄得清楚,只好存而不论了!
③……
④以后渐渐念了些看花的诗,觉得看花颇有些意思。但到北平读了几年书,却只到过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那有名的一株绿牡丹还未开呢。北平看花的事很盛,看花的地方也很多,但那时热闹的似乎也只有一班诗人名士,其余还是不相干的。那正是新文学运动的起头,我们这些少年,对于旧诗和那一班诗人名士,实在有些不敬。
⑤后来到杭州做事,遇见了Y君,他是新诗人兼旧诗人,看花的兴致很好。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孤山的梅花是古今有名的,但太少;又没有临水的,人也太多。有一回坐在放鹤亭上喝茶,来了一个方面有须,穿着花缎马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开嗒!”盛字说得特别重,使我吃了惊;但我吃惊的也只是说在他嘴里“盛”这个声音罢了,花的盛不盛,在我倒并没有什么的。
⑥有一回,Y君来说,灵峰寺有三百株梅花;寺在山里,去的人也少。我和Y君,还有N君,从西湖边雇船到岳坟,从岳坟入山。曲曲折折走了好一会儿,又上了许多石级,才到山上寺里。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边园中。园也不大,东墙下有三间净室,最宜喝茶看花;北边有座小山,山上有亭,大约叫“望海亭”吧,望海是未必,但钱塘江与西湖是看得见的。梅树确是不少,密密地低低地整列着。那时已是黄昏,寺里只我们三个游人;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儿,已经够可爱了;我们都觉得比孤山上盛开时有味。大殿上正做晚课,和着梅林中的暗香,真叫我们舍不得回去。在园里徘徊了一会儿,又在屋里坐了一会儿,天是黑定了,又没有月色,我们向庙里要了一个旧灯笼,照着下山。路上几乎迷了道,终于到了岳坟。船夫远远迎上来道:“你们来了,我想你们不会冤我呢!”在船上,我们还不离口地说着灵峰的梅花,直到湖边电灯光照到我们的眼。
⑦Y君回北平去了,我也到了白马湖。有一位S君,特别爱养花。他家里几乎是终年不离花的。我们上他家去,总看他在那里不是拿着剪刀修理枝叶,便是提着壶浇水。白马湖住了不过一年,我却传染了他那爱花的嗜好。
⑧但重到北平时,住在花事很盛的清华园里接连过了三个春,却从未想到去看一回。“清华园之菊”是著名的,孙三先生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画了好些画。但那种一盆一千一花的养法,花是好了,总觉没有天然的风趣。
⑨直到去年春天,恰好Y君也常来园中,我们一天三四趟地到那些花下去徘徊。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艳极了,却没有一丝荡意。疏疏的高干子,英气隐隐逼人。王鹏运有两句词道:“只愁淡月朦胧影,难验微波上下潮。”我想月下的海棠花,大约便是这种光景吧。为了海棠,前两天在城里特地冒了大风到中山公园去,看花的人倒也不少;Y君告我那里的一株,遮住了大半个院子;别处的都向上长,这一株却是横里伸张的。我说北平看花,比别处有意思,也正在此。
⑩这时候,我似乎不甚菲薄那一班诗人名士了。
(有删改)
【1】文章围绕“看花”叙事,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看花之地 | 所看之花 | 情感态度 |
少时,家中园内 | 蔷薇、栀子花 | (1) |
(2) | 梅花 | 兴致不高,对同伴态度吃惊 |
浙江灵峰寺 | (3) | 可爱更有味,舍不得离去 |
重回北平 | 杏花、桃花、紫荆、海棠 | (4) |
【2】品析划线句子的妙处。
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
【3】请从文章结构和内容上分析结尾句“这时候,我似乎不甚非薄那一班诗人名士了。”的作用。
9、题目:____________在心间流淌
要求:①先补充完整题目,然后再作文。②叙事要完整,要注意记叙的线索;内容充实、具体,要说真话,抒真情。③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