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结尾部分,原题《海燕之歌》。
B. 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才睁开眼走向前去。
C. 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D.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柳宗元与韩愈并称“韩柳”,他们一起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柳宗元的文集有《昌黎先生文集》其中“永州八记”是山水游记的代表作,
B.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类比。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C.《傅雷家书》以书信的方式对留学波兰的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指导,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车站食堂当过杂工,在发电厂当过工人,他后来参加了红军,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成长为一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战士。
3、名著考查。请选出在“傅雷教育儿子待人要( ),做事要( )。”一句中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谦虚 严谨
B.严肃 认真
C.随和 随意
D.求真 求实
4、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 其真/不知马也
C.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 食之/不能尽其材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笔,写出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令他上下追寻。
B.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反复的美感,还有深化意境的作用。
C.“宛在”一词在诗中反复出现,形象地写出美好事物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缥缈之感。
D.诗歌每章开头以景起兴,利用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
【2】“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已”的变化在诗中有什么寓意?
6、默写古诗《式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既然他已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在今天,在凄凉的明天,他用什么来证明自己不是在虚度光阴呢?用什么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呢?光是吃、喝和呼吸吗?仅仅作为一名无能为力的旁观者,看着同志们战斗前进吗?就这样成为这个队伍的累赘?该不该毁掉这个已经背叛了他的肉体?只是朝心口打一枪,一切难题都解决了!过去能够生活得不错,现在就应当能够及时结束这个生命。一个垂死的战士不愿再痛苦挣扎,有谁能指责他呢? ”
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着勃朗宁手枪扁平的枪身,手指习惯地握住了枪柄。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
“谁能想到,你会有这么一天?”
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保尔把手枪放在膝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
【1】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上文段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革命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
B. 保尔在哥哥介绍下做了司炉助手,并在家中结识了他的革命引路人朱赫来。
C. 这部作品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该小说出版后,他又忍着病痛完成了另一部小说《暴风骤雨》的创作。
D. 文中“他”指的是保尔,在疾病缠身、丧失战斗能力的艰难处境下,他的内心经历了严峻的考验。
【2】请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题目的含义。
【3】文段中写主人公有自杀的念头,这样写是否有损于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8、大自然的迷局
■明前茶
南瓜园里,南瓜的小苗刚刚露头时,萤火虫就拿它当鲜嫩的点心来啃食,几只萤火虫就能把它啃得麻麻点点,让可怜的南瓜苗断了生机。
农场的老周为我们示范怎样为柔弱的小苗驱赶萤火虫:他从镇上学校食堂里搜罗来成筐的鸡蛋壳,用火钳夹着,逐一在火苗上燎烤,直到鸡蛋壳发出微微的焦气。然后,再搜罗一些竹筷,钳断筷子做成小棍,在南瓜苗的近旁用小棍支起烧焦了的鸡蛋壳,如同撑起一顶顶迷你的华盖。
萤火虫惧怕焦蛋壳的气味,有了这个防护措施,它们就避而远之了。等南瓜苗长大,伸展出日新月异的牵藤,叶子转眼间比巴掌还要大,农人们就不管萤火虫来不来吃了。喷杀虫药的办法是他们绝对不喜欢的。夏日的菜园,怎能没有萤火虫飞舞?在农场里,萤火虫绝对不算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害虫,根本不需要用农药来喷杀。
南瓜开花了,农场小孩的夏日游戏,就是蹑手蹑脚走近南瓜花(一般是雄花),右手将花瓣口猛地拢紧,左手掐下花柄,数只萤火虫就由此“入瓮”了。回家后用瓶子把萤火虫装起来,就成了蚊帐里的一盏小灯----亮莹莹的幻想之灯。这种捉虫法,就像跟萤火虫做游戏。被孩子折下来的南瓜花,虽然已经被萤火虫啃出小洞,也会被裹上面糊油炸了当茶点,不会浪费。
相比之下,喷药是最没有长远眼光的做法。吃了被药放翻的虫子,鸟雀也会中毒的。鸟雀遭毒杀,大自然原本不动声色勾连着的生物链被粗暴地扯断,第二年的虫害会变本加厉。
但鸟雀也是要防的。以梨为例,如果不防鸟,梨子长到兵乓球大小,就会被鸟儿东一口、西一口啄出很多洞。梨子还在幼年时期,就毁了。因此,梨子结出来没多久就要被套上小袋子,隔一段时间还要换大袋。这是相当考验人眼、心、手能否合一的体力活:每个人肚子上系一个褡裢式的围兜,纸袋就放在围兜里,左手拿出一小沓纸袋,右手飞快地抽、套,用订书机咔嚓一下封口。专注的熟手,扛着沉重的铁梯爬上爬下,一天能套十来棵树,数千只梨子。可有一件事相当奇怪:就算藏到枝条缝隙里的梨子,他们套起来也没有一个漏网的,但偏偏漏过了向阳面的几只梨。
梨园老板说:“那是给鸟留着的。梨不留,鸟不来,梨园里的害虫就会泛滥成灾。”
套了袋子也不解决问题?是的,因为梨子需要呼吸,袋口不能封得太死,食心虫完全有缝隙钻进去。这样,套了袋还需要除虫。而除虫就要去袋喷药,那可耗费人工。
于是,最好的办法还是留下向阳处最醒目、最甜美的果实,邀请吃虫的鸟儿来驻留。鸟雀的啄食,肯定也除不尽所有的害虫,但有什么关系?有虫眼的梨子收下来,就不卖了,秋天他们会自己熬一些秋梨膏来吃。
农人讲不出“和谐共生”之类的大道理,他们只知道梨子、鸟雀、害虫之间的微妙牵制是大自然布下的迷局,他们宽容地笑着说:“要留有余地,因为大家都要过下去。”
【1】文章以“大自然的迷局”为题,有什么好处?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两个“大自然的迷局”。
【3】“但鸟雀也是要防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
最好的办法还是留下向阳处最醒目、最甜美的果实,邀请吃虫的鸟儿来驻留。
【5】从本文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写出两点即可)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社戏》中,“迅哥儿”和一群农家少年一段月夜看戏的经历留下了一朵记忆的浪花;《灯》中,吴伯萧和爷爷提灯夜归的故事温暖了作家的人生旅程;《少年游》中,和阿千的一段出行唤醒了作家郁达夫少年的梦想。在你的少年生活中,也应该有一个(些)人,一段美好的回忆,斑斓了你的流年……
请根据以上材料,以“少年的故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②运用第一人称,表达真情实感,不得扩写、套作;
③不得直接或间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