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探究,同学们绘制了中国近代化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变化的示意图,请你帮助他们来完成未填部分的内容:“师夷长技”——“________”——“三民主义”——“_________”
①盲目自大②维新变法③民主、科学④对外开放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2、下列有关土地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C.土地改革后,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D.土地改革的完成,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主张像日本那样实行变法的是
A.梁启超 B.孙中山 C.李鸿章 D.曾国藩
4、1958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方向,应该是有秩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这反映了
A.党中央忽视客观规律,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B.加快改造,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C.急于求成,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
D.为发展生产力,急需变革生产关系
5、邓小平曾评价新中国的某一政治制度时说:“(它)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作出决定,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挂。”该项政治制度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打开封闭的国走向世界。下列属于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的是( )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7、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它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秋收起义
8、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下列有关先进人物与典型事迹及称号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 人物 | 典型事迹及称号 |
A | 王进喜 | “解放军的好战士” |
B | 焦裕禄 | “党的好干部” |
C | 雷锋 | 培养出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 |
D | 袁隆平 | “铁人” |
A.A
B.B
C.C
D.D
9、根据下面“山东省对外开放大事记”分析,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特点是
1984年,把青岛、烟台开放为沿海港口城市 1988年,把山东半岛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3年,把济南、淄博、潍坊等B城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
A.以建立经济特区为开端
B.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C.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扩展
D.步步走在全国的最前列
10、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军作战勇敢
B.民众的大力支援
C.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低下
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11、下图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国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
C.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2、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这就是“门户开放”政策。请问,这一政策的提出者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日本
13、圆明园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它被毁于( )
A.英美联军之手 B.英法联军之手
C.英俄联军之手 D.美俄联军之手
14、下图出现在某一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中。这一示意图揭示了( )
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
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D.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新时期对农村经济体制的有效制度安排,极大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表明了该政策( )
A.改变了土地的性质
B.顺应农村发展需要
C.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D.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16、下列图片反映的是( )
A.二七惨案
B.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C.旅顺大屠杀
D.南京大屠杀
17、“1894年”“檀香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这三个表示“时间”、“地点”和“经过”的历史基本要素指向的历史名词是
A.太平军 B.维新派 C.兴中会 D.同盟会
18、“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C.两岸关系的发展
D.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19、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是近代中国的缩影。……它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以下内容支持“它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这一观点的是( )
A. 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B. 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
C. 在《天津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D. 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20、下图表述集中体现了
A.五四精神
B.红船精神
C.长征精神
D.延安精神
21、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_____上来,实行_____的历史性决策。
22、构筑历史发展的时序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A事件反映的是哪次农民运动:________。
(2)B事件中这一阶级派别努力的目的是:________。
(3)C事件中在黄海海面“以死壮军威”的民族英雄是:________。
(4)E事件中所签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是:________。
(5)D、F两个事件共同的特征是学习西方的:________。
(6)G事件中所标举的口号是:________;其代表人物中最早宣传马克克思主义的是:________。
(7)通过观察以上年代尺所呈现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史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线索是:________。
2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遭遇了外国列强的一次次侵略,同时,先进的中国人也对中国近代化进行了一次次的探索。请结合课本相关内容,完成表格。
探索活动 | 代表人物(只写一人) | 思想、口号等 |
| 李鸿章等 |
|
|
| 维新变法思想 |
辛亥革命 |
|
|
| 陈独秀等 |
|
24、宣告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的文献是《_______》。
25、五四运动前期的主力军是_____,后期的主力军是_____
26、抗美援朝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总指挥是_______,
27、上海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8、1952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____弹药用尽后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火力点的枪口,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29、影响: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________运动蓬勃发展。________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30、下图是___________,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3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战略转移,这一“战略转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战略转移最终胜利结束的意义是什么?
(2)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谁?
(3)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百年的国耻,今年(2020年)是战争胜利多少周年?谈谈你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32、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辛亥革命的问题: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辛亥革命的革命成果之一是宣告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另一项革命成果是颁布了一个法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请写出这个文件名称
(3)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有什么历史贡献
(4)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愈挫愈奋,直到临终前(1925年)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33、20世纪20—40年代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出合作一分裂一再合作一再分裂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史实说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主要成就。
(2)第一次合作破裂后,中共经过实践探索开创了怎样的革命道路?
(3)国共再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促成国共再次合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再合作”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纵观国共两党关系的起伏对中国局势影响,你有何启示?
34、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猛烈抨击了几千年封建思想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正统地位从此确立,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构成。儒家提倡“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步入近代,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提出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的主张。
材料二: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钱玄同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成为它的主要阵地。五四运动后,宣传某革命理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新文化运动喊出“打倒孔家店”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除了材料一中涉及的,新文化运动还有哪些主要内容?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存在怎样的局限性?
(3)材料三的“某革命理论”指什么?
(4)请谈谈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