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复句类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承接复句)
B.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并列复句)
C.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 选择复句)
D.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因果复句)
2、 下列对文学作品或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在庞大复杂的贾府里,能够左右逢源,处理事务有条不紊,人际交往得体恰当;在她身上,也有见风使舵、阴险狡诈、贪婪自私和居心叵测的一面。
B.《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不同;《故乡》中“闰土”对“我”的态度,以前和现在不同:二者都是前高傲后恭敬。
C.《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善劝,善在以小喻大劝齐王广开言路。
D.《背影》一文四次写背影,其中着重刻画父亲攀爬月台时的背影,详略得当。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迷惘(wǎng) 信手拈来(niān) 怆然(chuàng) 浮光掠影(lüè)
B.戏谑(xuè) 吹毛求疵(cī) 诡谲(jú) 雕梁画拣(dóng)
C.荒谬(miù) 蹑手蹑脚(niè) 污秽(suì) 断壁残桓(yuán)
D.门槛(kǎn) 激动不己(yǐ) 驱遣(qiǎn) 铢两悉称(chèng)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是词牌名,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西江月”“水调歌头”“浣溪沙”等都是词牌名。
B.“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阐述观点等,如《醉翁亭记》。
C.谪,指封建王朝官史降职或远调。“谪”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左迁”的意思相似。
D.律诗讲求对仗,规定每首律诗必须是八句,八句分成四联,分别是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
5、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含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荚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鼠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要要之车,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要妾之率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为宫室之美
C.一箪食 日再食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舍鱼而取熊掌”推导出“舍生取义”是类比论证。
B.“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属于正面举例论证。
C.作者看来,“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相比,没有那么重要。
D.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人都有羞恶之心,只是有些人见了利就忘了义,而有些人能够一直保持这种本心,做到了舍生取义。
(4)【链接材料】
被逮口占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自嘲
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
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这两首绝命诗,出自同一人(汪精卫)之手。第一首创作于 1910年3月,是他刺杀清廷摄政王载沣未遂入狱后所写:写第二首《自嘲》是他临死前写下的。
注:汪精卫(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早年投身革命,后在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
结合《鱼我所欲也》相关观点和【链接材料】相关内容,谈谈你认为汪精卫由革命者蜕变为汉奸的原因。
6、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该词抒写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其理想是_____(用文中的两个字回答),而现实却壮志难酬,内心充满了________________之情。
【2】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词中划线句最接近的一项是_____
A.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B.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C.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D.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7、司汤达曾说:“小说,原来是生命旅途中的一面镜子。”是啊,小说给予我们对生活的认知和思考,现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走进小说天地”主题学习活动。
(1)【奇思妙笔现才华】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巧设活动促精彩】请为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设置两个活动。
活动一:人物图鉴巧绘制
活动二:
活动三:
活动四:小说剧场展风采
(3)【新闻宣传展风姿】小涵同学搜集到了一条有关“小说剧场”的新闻,请你为这则新闻拟写一则标题。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创新等语文核心素养,10月25日我校初三学子在二楼阶梯教室开展“小说剧场”展演活动。活动中,各班小演员用自己精彩的表演,诠释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同学们的自编自导自演,《我的叔叔于勒》《故乡》《智取生辰纲》等精彩剧目一一呈现在了观众的眼前。此次活动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给予了初三学子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进一步地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文化底蕴。
8、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1)从善如登,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语·周语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3)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4)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5)_______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6) 茅檐长扫净无苔,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7)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8)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9)走进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只见白鹤轻吟飞舞,苇草青葱秀美,请用两句连续的古诗句描述一下这里的“鹤”或“芦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桐花如常
许冬林
①不喜欢桐花多年。
②觉得它肥俗,香气浓烈到撞人。落花时,样子邋遢。
③在我们江北,谷雨之后,桐花最盛。
④少年时居住的老宅西边,有一棵桐树,是白桐,也叫泡桐,粗壮,高大,枝叶覆满头顶天空,指手画脚。我放学回家,穿过开着无边无际紫云英的田野,老远看见我家屋西的桐花,白发苍苍地开上云天。桐花下,炊烟升起,猜想母亲一定正手忙脚乱地做饭。桐花粉紫色,浅浅的粉紫,隔着春暮的天光烟霭看去,竟像是颜料在水里化掉了,化成一团不干不净的灰白色。这样的灰白色,是薄凉的,像日子,不过节也不做喜事的乡下日子,寻常的日子。
⑤有一回,朋友跟我描述她在乡间看到的桐花有多美,我心里想笑。桐花能有多美?匆匆一见,如旅途上的艳遇,不负责洗臭袜子,也不用油污满身地下厨房,没熬过漫长的相看生厌的时光,那情感自然是轻吐芬芳。
⑥想起从前我家的那棵桐树,春暮的雨愁愁长长地下,屋外的墙角处,腐烂的树根边,都生了一簇簇的野蘑菇,肥厚的桐花花瓣铿然坠落,砸在滑腻的湿地上,混进潮腥的野蘑菇丛里,然后一起腐烂。空气里,桐花的味道又湿又重,缠绕不散,像玄奥难解的命运。夏天,算命先生坐在村口的桐树荫下,一卦一卦地算。他说人在命运里走,总也逃不掉。命运如网,缠绕不散。
⑦母亲喜欢请人算命,给家里每个人都算。一回抽牌,母亲让我抽,展开看,是一个女子,骑一匹白马,又矫健又威风。图边说的什么已不记得,只记得,我是喜欢那匹马的。其实我是想骑上那匹马,逃。逃离乡村,逃离我妈妈我奶奶那样的生活和命运。我不想像一朵桐花开得那样粗陋,那样没有花的样子。花的样子应该是轻盈的,鲜丽的,香气袅袅像细细的柳丝,或者像下下停停的春暮的细雨。
⑧如果做花,我不想做一朵桐花。
⑨像逃离一场指腹为婚的旧式婚姻一样,我试图以自己的不甘和倔强来逃离古旧乡村,逃离古旧的生活方式。我追随理想,试图走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路。出门读书,风花雪月地写席慕容体的情诗……我以为我成功逃离。
⑩暮春的一个黄昏,散步,路过一户人家的院前,竟久久流连不愿离去。那是极普通的一户农家,两层半旧的小楼,门前用竹篱笆围出一小块菜园,里面种瓜种豆。房子东边,立一株高大桐树,紫色的桐花累累簇簇盛开,远看去,花开灼灼,如蒸如煮,花气熏天。房内无人,静悄悄锁了门,只有那一树桐花火辣辣地开,繁花照眼明,也庇护着小楼和院子。
⑪一块园,一树花,一户人家。静谧,安稳,寻常。寻常中透着人间烟火的亲切,和盈盈的美意。
桐花到底还是美的!
⑫回想年少时:偌大的桐花荫下,坐着三小间覆有青灰瓦片的房子,我踩着满地的潮湿桐花去上学。那画面,隔着二三十年的光阴,现在回头看去,才看出了一种人间的简静与清美。
⑬寻常朴素的物事中所包含的美,要过完小半生,才能懂得。就像过完小半生,才懂得,平常心的可贵。
⑭如今,说起油菜花,说起三四月的秧田,内心会止不住地觉得亲切;看见庄稼,总感觉如遇故人。回头看人生,还是认同挖一口塘种几亩地生养两个孩子的日子,那是庄严安稳的。
⑮寻常是美,朴素是美,这样的美,又极庄严。
⑯原来一直不曾逃离:对抗了小半生,最后,还是喜欢桐花。逃了小半生,最后,还是愿意俯身低眉,做一个母亲和妻子,做得不需要名字。
⑰如果是花,自己还是一树桐花。在尘世之间,一花,一园,一人家。
⑱桐花如常。一切如常。
选自《人民文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②自然段中的“撞”字。
【2】第⑩自然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4】作者一开始不喜欢桐花,最后还是喜欢桐花,请问前后矛盾吗?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说说你对“桐花如常”的理解。
10、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下列小题。
公鸡为什么会在早上打鸣?当然不是为了叫你起床
①公鸡在早上咯咯咯打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似乎是一个理所当然的现象。在许多国家,公鸡的啼叫被当作破晓的象征。
②但“公鸡为什么会在早上打鸣”?这个问题可不简单,甚至难倒了科学家。
③也许你不会相信,直到 2013 年才有科学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解答,并发表了一篇论文。
④首先,我们得知道,公鸡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都会叫,并不是只有早上才会叫。有时候,公鸡会因为有其他动物的入侵、宣告领土或其他公鸡的威胁,把啼叫作为警告。不过,没事的时候,它们确实是早上叫得最多。
⑤多年来,科学家认为公鸡之所以在早上打鸣,是因为太阳升起后,光线由暗至明,公鸡受到光线的刺激而做出反应。不过,有些人认为,公鸡不是受到光线刺激,而是知道早上要来了才打鸣的,也就是说,公鸡有时间概念,到了早上就像闹钟一样叮叮叮地响个不停。
⑥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科学家们决定做一个实验,来看看到底哪个说法才对。科学家先找了一批公鸡,观察它们在正常情况下的啼叫频率。结果发现,一天下来,公鸡不仅在早上会叫,在喂食时也会鸣叫。并且那些叫嚷在最前面的总是想获得更多的食物。
⑦在正式的实验中,科学家对公鸡所处的封闭房间的光照进行了控制:光照12小时,然后关灯12小时,重复两周。结果发现,在规律的光照下,公鸡会在光照来临前两小时左右开始打鸣。
⑧科学家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地位优势明显的鸡叫得比其他鸡更早一些,地位最高的公鸡有破晓的最优先权。然后按顺序挨个打鸣,地位最低的只能在其他鸡叫完后默默垫个底。另有研究也证实,地位越低的公鸡,打鸣的频率也越低。以上发现说明,打鸣确实是公鸡宣扬地位的一种方式。
⑨在之后的两周,这一屋子的公鸡将进入全面的“黑暗时代”,即24小时无光照。科学家发现,在第一周“黑暗时代”里,这些公鸡似乎还能记得之前12小时规律光照实验中大概的时间,在要有光照的时候开始打鸣。
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公鸡似乎慢慢出现了偏差,对于它们来说,原本周期是 24 小时一次破晓打鸣的, 全黑后变成了 23.8 小时一次,相差了 0.2小时,也就是说,在黑暗环境下,公鸡对时间的感知出现了问题。这种打鸣的规律性逐渐被打破了,它们不再相对固定地打鸣,这说明光照确实影响了公鸡打鸣。
⑪在黑暗条件下,科学家试图通过随机时间的光照和播放公鸡的啼叫来欺骗它们。结果发现,虽然这些刺激确实会引起一些鸣叫,但如果这种刺激是在之前光照开启的时间前后,那么它们打鸣会比其他时间点更频繁。
⑫因此,科学家得出结论:公鸡打鸣主要是由内在的生物钟调节的,同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此外,由于公鸡在一天中的其他时间不会像光照前后(黎明)那样强烈地鸣叫,研究人员认为公鸡的“内部时钟优先于外部信号”。
【1】根据短文介绍的内容来看,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其他动物的入侵、宣告领土或其他公鸡的威胁,公鸡把啼叫作为警告。
B.公鸡把打鸣作为在群体中宣扬地位的一种方式。
C.公鸡打鸣是因为早上受到光线由暗至明的刺激而做出的反应。
D.公鸡打鸣是因为受到人的惊扰而做出的一种对抗反应。
【2】下面对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解释说明公鸡打鸣的原因
B.第⑤段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公鸡具有时间概念,一到早上就开始打鸣。
C.第⑩段中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光照对公鸡打鸣的影响。
D.第⑫段中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明公鸡打鸣的根本原因。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直以来,人们全都认为公鸡打鸣的原因是受到由暗至明的光线刺激而做出的反应。
B.第⑥段中加点词“正常”表示符合一般规律的情况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文中有很多地方采用生动语言说明,使说明内容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
D.本文按照逻辑顺序,准确而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公鸡打鸣的原因。
1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保持27℃善意
刘远通
①新春之际,情暖人心。浙江杭州的雨夜里,男孩为一位拄杖又拎包的残疾人撑伞,直到对方打上出租车才离开;河南郑州的公交上,残障小伙见义勇为,死死抱住行窃的小偷直至警察赶到;湖北襄阳调休的消防员看到餐厅火情,拉住路人看管自己的孩子,跑过去拔出消火栓的水枪;一位浙江的医生,一把抱住忽然发狂的病人,让他安静下来……唯有诚恳方为善,最是真挚能动人。让人如沐春风的,正是这些普通人没有杂念的善意。
②这些暖心善举中的主人公,或者认为自己做了再平常不过的事,或者直言当时没想那么多,一切都发乎本心、源于本性、出于本能,既非刻意造作,也非别有所图。如果不是有心人的拍摄和记录,这些温暖整个冬天的善行不会有人知晓。有人说,这样自发的善心善行,超越了冷漠的寒冰,也拂去了多余的燥热,是最让人感到舒服的27℃。
③善意总是最自然的。记得上学时,经常到一个婆婆开的餐馆吃饭,她每次都为顾客备好温热的素菜汤。有次问她,为啥不嫌麻烦。她说,学生们上课急,等不得,这样的温度不烫不冷,正好。27℃的善意,并不是因为“这个世界怎么了”,而只是面对“我该怎么做”的问题时,出乎一颗真诚之心的回答。也正是因为没有多想,才更能在安危的考量、利益的盘算之外,呈现出人心中的善之端。
④现实中,“善意”却往往没有那么单纯。有的人行善,浮夸高调,是为“炫善”。短期看,这样“招摇式”的行善或许是对慈善的另类推广,对于吸引人们关注慈善有些许助益。但长远看,高调“粗暴”的行为,损伤着善的本意;眼花缭乱的外在形式,架空了善的实质。有的人行善,矫言伪行,是为“伪善”。借善事敛聚财富者有之,借善事博取名声者有之,更有甚者,从行善中发现了升官发财的“终南捷径”,于镜头前道貌岸然,向群众大施恩惠,捞取政治资本,却于镜头后卸下伪装,言行相悖,前后乖离,让人颇为不齿。
⑤在人的种种行为中,善行可能是最需要目的、过程与结果统一的。只有善的初衷,可能会好心办坏事;只讲善的结果,也可能让善的价值走偏变味。这也提示我们,善心善念,需如“明镜台”一样风光霁月、坦荡无私,并且“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思考善的意义,掌握善的火候,把善意带进工作和生活中去,对每个人而言,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份责任。让每一次善举,动机中少些杂质、多些纯粹,过程中少些想当然、多些同理心,良好的社会风气才更为可期。
⑥那些温暖了我们的行善之人,大都是普通人,每天面对工作生活,计算柴米油盐。但正是他们,用最质朴的行动、最自然的选择告诉我们:善念是每个人心底的珍藏,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目标。涵养一点一滴的善念,经由漫长的精神修行,就一定能达到不一样的人生境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画线句有何作用?
【3】阅读选文第③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下面的分析。
首先(1)______,接着(2)______,最后(3)______。
【4】下面是一位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你认为做一个善良的人是为了什么呢?请结合对选文的理解,也用排比句式写出来。
学生:老师,你让我们要心怀善意,可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报道一女孩扶92岁倒地老人,反被老人家属诬告肇事逃逸。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既然善意被辜负,那我为什么要善良? 老师:因为善良,会在你遇到危险时有人为你伸出一双手,会在你跌入低谷时有人为你撑起一把伞,会在你陷入迷茫时有人为你点亮一盏灯。因为,这个世界需要善良。 |
12、请以“ 指引着我的道路”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④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