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中与课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 《邓稼先》的作者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B. 《说和做》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臧克家,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烙印》《运河》等。
C.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在文学史上与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壁”。
D. 《孙权劝学》节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编的《资治通鉴》。
2、品析《木兰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叙事民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充满传奇色彩。
B.“军书十二卷”中的“十二”为虚指,表现了军书卷数之多。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用了互文的写法,意思是将军们和壮士们经过多年征战,有的战死在沙场,有的得以生还。
D.本诗写的是战争题材,着墨较多的是生活场景和战斗过程,繁简安排极具匠心。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臆测 霹雳 深宵 妇孺皆知
B.暇疵 装潢 荒辟 鞠躬尽瘁
C.坦荡 景致 高梁 浊流宛转
D.默契 斑斓 蚱蜢 警报叠起
4、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春社日一般在立春之后举行,内容主要是祭土地神,祈求丰收。
B.《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C.“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D.茨威格,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代表作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伟大的悲剧》等。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镐头 絮说 福渌寿 兀兀穷年
B.独裁 滞笨 和偕号 迥乎不同
C.校补 豁亮 冰墩墩 蚶然入梦
D.攀谈 军隅 响当当 苛捐杂税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落实,在教育系统掀起了一场改革之风。
B.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的思考,也取决于作品本身的深度。
C.每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D.外卖小哥雷海为夺得第三届《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缘于他痴迷于古典诗词,13年坚持不懈、日积月累。
7、下面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个长带有的段落是深黑色的,有的段落是银白闪光的。
②开始我茫然不知这是什么!
③在这茫茫大地上有一条蜿蜒盘旋的长带。
④是从西北高原深深地层中喷涌出这一道哺育着千秋万代、子子孙孙的河流,
⑤仔细看时,才知道这是黄河。
⑥这苍莽无垠无际的母亲大地啊,是它的乳汁,
A.②③①⑤⑥④
B.③①②⑤⑥④
C.②③⑥④①⑤
D.③①④⑥②⑤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丙】何灌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射之观者咏叹帝亲赐酒劳之。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注】①蹊:踩踏,践踏。 ②挞: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脱
B.但当涉猎 但:但是
C.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释:放下
D.康肃笑而遣之 遣:打发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结友而别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B.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于我如浮云
C.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钱覆其口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康肃笑而遣之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孙权善劝,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并且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
B.乙文开头强调陈尧的善射和举世无双,目的是引出卖油翁,阐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C.乙文通过“取”“置”“覆”“酌”等一系列动词,刻画出卖油翁倒油动作的娴熟。
D.甲文通过鲁肃的言行从侧面反映了吕蒙的学习效果,乙文批判卖油翁和陈尧咨的盛气凌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
(2)尔安敢轻吾射!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整弓复射之观者咏叹帝亲赐酒劳之
9、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古诗文中经常运用叠词来强调特殊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以黄河流水声来衬托木兰对爹娘的思念;“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运用叠词来表现天地广阔、历史悠远。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三人行
王愿坚
①“一定要走到那裸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来处一棵光秃秃的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几天来,他一直用这个办法来给自己打气。但这办法却渐渐失去了效用,还没有走到既定距离的一半他就有些支持不住了。头开始有些发晕,腿也软绵绵的,他艰难地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
②通讯员小周伏在指导员的身上,觉得身体晃动得厉害。凭经验,他看出指导员又撑不住了。“指导员,快休息一下吧!”“不!”王吉文故意把声音提得很高。他知道第一次休息了,就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为了不让小周那双溃烂了的脚落到泥水里,他把小周的屁股用力往上托了托。
③好容易走到那棵树底下,两人竟发现树底下还躺着一个同志,王吉文先捡块干点儿的地方把小周放下来,然后凑到那位同志前:“怎么,也掉队了?”“不……不行啦!”那同志揭开盖在身上的那块油布,指着小腿肚上一处被水浸坏了的伤口,有气无力地说。
④“别泄气,同志,我们想办法走!”王吉文安慰他说。“不,自己的伤自己明白……”那同志指指身旁那支步枪说:“同志,请你把这支枪替我上缴吧。我是十三团二连的,我叫黄元庆……”他喘了口气,从挎包里狗出了一副绑腿扔给小周,深情地说:“给你,小同志,你好好地活着出去,继续革命!”
⑤王吉文心中清楚,有的战士在战斗中视死如归,但是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面前,容易莽撞地选择一种最简单的对待自己的办法……想到这里,他果断地蹲下来说:“黄元庆同志,我以指导员的身份命令你,走!”他背起黄元庆,对小周说:“你在这里等着,我一会儿回来接你!”说完便大步向前走去。
⑥当他到了一个新的目标,觉得体力有些不支的时候,就把黄元庆放下来,然后走一段回头路,再背上小周继续赶上去。一趟,两趟,三趟……目标一个个留在身后了。
⑦王吉文实在党得惊奇:哪里来的力量又走了这么远?可是他也发现,自己是渐渐不能支持了,特别是这一次,似乎黄元庆的体重忽然增加了许多,眼前的景物渐渐变成了两个,身子晃荡得厉害。“已经走了几个来回了?十七次,还是十八次?”就在这时,他觉得眼前一阵黑,慢慢地晕倒了……
⑧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已躺在油布上,身子却在缓缓地移动。油布旁边的水草里,两条糊满泥巴的腿在往前移动,一条小腿上正流着血水。黄元庆和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人肩上挂着半截绑腿,拉住了油布的两个角,正在吃力地拖着往前爬。
⑨他们俩一边爬,一边说着话:“一个人该有多大的劲啊!他负了伤,还背我们走了那么远。”这是黄元庆的声音。“人就是有那么股子劲,有时自己也捉摸不透。你刚才还说,自己的伤自己明白,可是……”
⑩天无边无垠的,好像为了衬托那令人目眩的蓝色,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
(选文有删改)
【1】按照内容提示,在下面横线上补全“三人行”的主要情节。
指导员背着双脚溃烂的小周艰难前行→①_________→②_________→小周和黄元庆把指导员放在油布片上拖着往前爬行。
【2】文章第⑨段说“人就是有那么股子劲,有时自己也捉摸不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那么股子劲”的具体含义。
【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⑩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4】指导员王吉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1、阅读《父亲的马车》,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马车
孟祥菊
①冬日返乡,赶上下雪,通往老家的镇级公路被往来的车辆轧出一道道沟辙,很难行走。载满行人的长途大客车将我卸在离老家三里远的路口,之后绕路而去。这样的鬼天气,找个代步车都是件难事。好在距家的路并不远,我又体力尚好,便带着一种乡下游的心态缓步前行。
②刚行了不到百米,忽见一辆马车蹒跚而来,近前一看,车把式居然是我的老父亲!“爸,怎么是您?”我笑着问了一句,忙将手中之物扔上马车。“你妈说你上午回来,我就赶着马车来接了。路不好走,来晚了,快上车吧!”父亲说话的同时,忙将马车右座的靠垫抚平抻直,并要我坐上去,他自己则打着锻炼身体的幌子与老马并行。我了解父亲的秉性,他定是心疼自己的老马,怕它因负重过多而伤了腿脚。
③(A)我端坐在安适的马车上,感觉远胜过坐在城市里的吉普上。忽然,一个疑问脱口而出:“爸,这匹马是您的宠物,娇气得很,记得家里连收秋都舍不得用它!今儿个是怎么啦?”
④“这匹马跟了我十年,腿脚老得出奇,牙齿也嚼不烂谷物了,它也和人一样,需要适当活动,否则就真成'老废物'啦!”父亲耳背,说话的声音虽高,却字字含带温情。
⑤说到这里,父亲忽然话锋一转:“今天是我闺女回家的日子,这老马再娇气,也得陪我一起接闺女!”话音刚落,那匹老马像听懂人语一般,配合着打了一声响鼻,然后在父亲的陪伴下,继续蹒跚前行。
⑥望着父亲略微佝偻的脊背和随他缓步前行的老马,我的眼角潮湿一片。父亲一生珍爱牲口,记得我八岁大时,家里用全部存款从隔壁的老王家换回一匹跛腿的老马,父亲却对它爱如珍宝,锄草、拌料、饮水等从不让别人插手。和跛马比起来,父亲对我的爱自然更多一些,田间除草、地头运肥、拉柴磨面……只要外出,他都要将我抱到马车上同行。遇到我身体不适、懒于上学时,父亲便会套上他心爱的马车,载着我乐颠颠地上下学,让我在全村孩子面前挣足了面子。
⑦父亲性子怯弱,一辈子极少远行,他最引以为豪的一次远行经历,就是赶着马车送我进城读大学。我考上师范大学的那年暑期,进城的大客车尚未开通,父亲当即做出赶着马车送我进城上大学的决定,开学当日,父亲穿戴一新,还给家里那匹老掉牙的枣红马披上一条红绸带,然后在一串鞭炮的鸣响中踏上了进城的路。(B)一路上,父亲显得格外高兴,反复哼唱《沙家浜》里的几句唱词,跑了调的粗声大嗓惹得我一个劲儿地捂嘴笑。那时的父亲,腰杆挺直,鬓发浓密,是一面为我遮风档雨的墙!
⑧后续的日子,家里又换过几匹马,都因用着不顺手被父亲忍痛卖掉。如今的这匹老马,是一户乡邻搬家时留下的,因它秉性温和又颇通人性,便被父亲留用至今。近两年,这匹马明显见老。父亲既舍不得用它耕作,更舍不得卖掉,便把它当作年老后的一个伴儿,陪自己茶余饭后溜溜弯。
⑨“到家喽!老太婆快出来接闺女啊!”刚进村口,年过七旬的老父亲便粗声大嗓地喊了起来。那声势,俨然是在给全村的人报信!我麻利地跳下车座,高兴地与出门迎接的母亲相拥入屋。再看身旁的父亲,早地卸掉车辕后拐进马棚,与他心爱的老伙计“温存”去了。那怜惜的模样,令我忍俊不禁。
⑩入夜,我在父亲的鼾声中辗转不眠。仔细想来,父亲不正是一匹忘记岁月的老马吗?在清浅的光阴中,他用自己一生的慢时光,许我温暖,赠我吉祥,陪我一路走向安稳。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0年第5期)
【1】文章围绕我父亲的马车写了与我有关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2】批注,是精读文章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语言、心理、情感等角度给文章加上评语,请自选角度,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做批注(任选一句)。
(A)我端坐在安适的马车上,感觉远胜过坐在城市里的吉普上。
(B)一路上,父亲显得格外高兴,反复哼唱《沙家浜》里的几句唱词,跑了调的粗声大嗓惹得我一个劲儿地捂嘴笑。
【3】第⑦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段耐人寻味,请简析其妙处。
1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泰戈尔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