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四川广元初一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秋天的怀念》和《散步》都是叙事散文,都记叙了作者和母亲相处的故事,都表现了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之情。

    B.《金色花》与《荷叶·母亲》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形象抒发了对母亲的爱。

    C.《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分别出自《言语》和《方正》。

    D.《再塑生命的人》作者是美国作家海伦·凯勒,作者在文中热情地赞扬了自己的老师莎莉文引领自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马瑞没被对手咄咄逼人的气势所吓倒,而是沉着应战,终于赢得比赛

    B.能歌善舞的王丽当上了文艺委员,成绩优秀的王楠当上了学习委员,这真是各得其所啊!

    C.囫囵吞枣的读书方法是大有益处的。

    D.听了爸爸的解释我才恍然大悟

  •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然(chàng)       职(xún)       仿(shàn)     神采奕(yì)

    B.跚(pán)          志(dǒu)       萏(hán)       人迹至(hǎn)

    C.塌(tān)        (miǎo)       斜(qī)        花团锦(cù)

    D.稀(shū)          (cuì)       (yè)     絮叨叨(xù)

  •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对方的文章称“拜读”,别人对自己的重视称“垂青”,请对方批评指正自己的字画称“雅正”。

    B.《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C.古代尊称对方的母亲为“令尊”,谦称自己的弟弟为“舍弟”。尊称对方的见解为“高见”,谦称自己的家为“寒舍”。

    D.《朝花夕拾》原名为《旧事重提》,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该散文集虽然并非为少年儿童所写,但写了不少孩童之事,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

  •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B.参加2021年首届机车(摩托车)英雄会的大庭广众络绎不绝,在阿拉善这片土地上纵享越野机车乐趣,追逐英雄之梦。

    C.对于作文中的病句和错字,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考试时自然会注意。殊不知,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D.看到弟弟调皮滑稽的模样,一向严肃的爷爷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 6、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涉猎   之无愧

    B. 自以为大有所   多多

    C. 往事   往事不堪回首

    D. 今者才略   今当涂掌事

  • 7、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月初五端午节,各地有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等习俗。

    B.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赐菊花图、插茱萸等习俗。

    C. “家”是古代常用谦辞,一般用来称呼他人辈分高或者年龄大的亲属,如“家父”“家兄”等。

    D. 阅读对方的文章称“拜读”,请对方批评指正自己的字画为“雅正”。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有一妇人,中年得子,视若掌珍。凡诸百事,均不使为。及至弱冠(20岁),衣食起居,须人料理,如襁褓然。或有老者,劝妇人曰:“当教使言语。”妇人答曰:“我在,彼何必言。”或有邻舍,劝妇人曰:“当教使自理。”妇人答道:“我在,彼何须自理。”乃妇谢世,子一无所能,日与犬匍匐于门乞食。人名之曰:犬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父________________  ②之为众人__________________

    泯然众人 ________________  ④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与犬匍匐于门乞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原文填空

    仲永才华初露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衰退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才能平庸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乙】文,你有什么感悟,请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写下来。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3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4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绿树村边合,   王维《过故人庄》

    6 ,切问而近思。《论语》

    7默写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后四句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

    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②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④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⑤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⑥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⑦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⑧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⑨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⑩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选文前三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2】选文中写了闻一多“说”和“做”的哪三件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 11、我们是一家人

    ①我进中学时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②当时,学校里有位姓毛的女生,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的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饿了一顿以示抗议。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于是,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我想就不会挨饿了。

    ③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心里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而且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④这样自由自在地过了半个来月,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说笑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

    ⑤天气忽然冷下来,我患了感冒,头昏脑胀,牙还疼个没完,出了校门就奔回家。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了下来。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⑥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一个上午饥肠辘辘。放学回家,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⑦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说的话,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⑧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⑨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⑩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1“我”从“盼望独立”到与家人重聚后感受到温暖,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2分)

    (1)进中学后“我”盼望独立。

    (2)

    (3)

    (4)与家人重聚后感受到温暖。

    2阅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从人物描写角度)

    (2)“母亲没有强拉,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句中加点的“悄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3你认为文中母亲是个怎样的人?选一个方面,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4生动的细节描写是文章的亮点,请从“分伙”过程中找出一处家人一直在关注着“我”的细节,并分析其作用。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作文

    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点点滴滴,本是平常,却于某一瞬间、某一经历,让你突然感悟到原来这些平常也可贵,值得珍惜。

    请以“原来,平常也可贵”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3)不少了500字;

    (4)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