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天津高二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清华大学是梁思成一生钟情的地方,他在这里学习生活了约八年多。美丽的校园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

    B.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使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C.按照上级部署,我市相关管理部门将对涉及疫情防控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从生产、经营到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

    D.黄振胜先生认为,中国股市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解决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3、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往事像一场梦/将我的心轻轻触动

    B.江南夜色下的小桥屋檐/读不懂塞北的荒野

    C.在异乡的路上每一个寒冷的夜晚/这思念它如刀让我伤痛

    D.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刻画着多少美丽的诗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不少人痴迷于把穿山甲之类的野味端上餐桌,根源是在于部分人的畸形心理作怪,他们认为消费野生动物有面子,有地位。

    B.近几年来,每到春节,三亚酒店就会出现天价客房,这一现象屡禁不绝的根子不仅是当地政府部门的监管缺位,而且在于市场资源的稀缺。

    C.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旗下四家上市公司因母公司筹划重大事项而停牌,被人认为两个集团的整合拉开序幕。

    D.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 5、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

    ②两国之间的友谊,像棕榈树一样繁茂。

    ③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A.夸张  比喻  排比 B.排比  比喻  拟人

    C.排比  夸张  拟人 D.夸张  比喻  拟人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材料二:

    文化自信所具有的四个特质:

    第一,自信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历史和无数典籍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生活智慧、政治智慧,丰富的历史经验、治国理政理念,以及作为独特标识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价值等。这些具有极鲜明中国特色的理念和智慧,一旦为各国人民所理解,都会受到衷心的赞誉和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珍视他人的生命尊严和生命价值,不但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大智慧,更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道义准则,已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高度认同。再比如,中华文化倡导和合文化,主张培养人的诚实、守信、宽厚、庄重、谦逊、温和等品质,实现“和为贵”。我们的文化自信首先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载体中内在蕴涵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价值的整体性理解与把握之上。

    第二,自信于中华文化蕴涵的浓厚深刻的人文精神,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本。中华文化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就是首先要理解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化也是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结晶。比如我们讲传统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它从哪里来?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从民间、从人民群众现实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风、俗、习惯中来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就是时尚、风尚,流传很快,变化也很快,风行一时;俗,则是在风的基础上沉淀下来,成为比较稳定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传统文化。

    第三,自信于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创新是中华文化生命活力的源泉。古人讲,“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历史文化,都是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不断发生流变,大浪淘沙,日积月累,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中不断发展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当代对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就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使之不断适应和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实践,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包括四十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空前的改革开放,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性选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性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抉择和必由之路。改革就是除旧布新,就是开拓创新,改革使中国社会充满了生命活力,使中华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第四,自信于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显著特色。就中华民族文化本身而言,它是“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国各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但中华民族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各民族文化逐渐融合而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各地域兄弟民族迁徙、汇聚,血脉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的辉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还表现在其所具有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及“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大格局大气象大胸怀上。正是在历史上广泛、深刻的文化交往、交流、交锋中,中华文化吸取了异域、异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加以吸收、改造,丰富发展了自己。同时我们也明确了这样一个道理:文化的民族特色是因比较而存在的,越是有比较越能显示自己,所以要坚持和其他文化开展交流。文化的民族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与其他多样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些因素会凸现出来,有些因素则会逐渐淡化乃至消失,从而在新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文化特色。这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规律。

    (原文化部部长、国家艺术基金理事长蔡武《学习时报》)

    材料三:

    我们需要有信心,在疫情带来巨大冲击而中国又最快走出极端疫情形势的时候,外部势力挑战中国不是更容易、更有机会了,而只会变得更难。所以我们无需被华盛顿搞出的舆论战吓住,它今年对华开启的战线可能更多,但实际总力度很难超过去年和前年。

    李总理对各种涉外问题的回答很平和,这一方面反映了北京“和”字为先的基本态度,也折射了我们稳步上升的国家自信。疫情带来了一些根本性冲击,它似乎在动摇世界的一切,中国的办法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我们因为大,做好了自己就做好了对外领域的主动性。

    我们或许不知道前方会发生什么,或许也不知道可能会有什么结果,但中国能够把握住自己所处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不让它朝着损害我们国家利益的方向失控。其实这一届两会恰恰是对中国这种能力的综合展示。这个国家朴实无华,还经常被西方舆论围攻,但它就是实绩比较多,原来的起点虽然不高,但大趋势是人民越过越好。

    (来源:环球时报2020-05-29)

    1下面对材料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珍视他人的生命尊严和生命价值,不但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大智慧,更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道义准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相互交流所必须遵守的标准。

    B.“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则是在俗的基础上沉淀下来,成为比较稳定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俗,就是时尚、风尚,流传很快,变化也很快,风行一时。这就是传统文化。

    C.传统文化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就应该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原则,不断适应和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实践。

    D.中华民族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是各民族文化逐渐叠加而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各地域兄弟民族迁徙、汇聚,血脉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的辉煌。

    2下面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显示,在鲁迅生活的年代,中国人已失去了自信力,转向了“他信力”和“自欺力”。

    B.材料二从“博大精深”“人文精神”“创新性”“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四个方面的特质来论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原因。

    C.材料三表明,中国以最快的时间走出极端疫情的形势,没有被华盛顿搞出的舆论战吓住,一方面反映了北京“和”字为先的基本态度,也折射了我们稳步上升的国家自信。

    D.三则材料表明,一个民族的自信,和国民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国家的实力是分不开的。中国能够把握住自己所处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让人民越过越好。

    3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应该从哪些方面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自信?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橘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他的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样意境雄浑、气魄宏大。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一句,写出了阿房宫宫殿楼阁占地极广;用“______”一句,写出了宫殿间的走廊宽而曲折。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徜徉山水、快意人生的愿望。

  • 8、名句默写。

    (1)《登泰山记》中描写作者在日出后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被照到的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通过写“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4)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情形。

    (5)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圆凿与方枘不相合,表达自己和世俗小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括秦国掠夺人民,挥霍无度。

    (3)《钱塘湖春行》中,白居易借助莺“争”燕“啄”的动作,描绘早春清丽景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中连用五个比喻来论证学习的意义后,得出的推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阐明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决定作用。

    (5)李白《蜀道难》中用自然景象中的“鸟”和“树”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悲凄胆寒氛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维《使至塞上》中巧借自然物象以自比,既勾勒出诗人的万里行程,又暗示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真是妙笔生花。

    (2)《阁夜》中形成鲜明对比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显示地方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中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3)花径不曾缘客扫,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客至》)

    (4)名岂文章著,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旅夜书怀》)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认为,小物有小物的凭借,大物有大物的凭借。如果“______”,就只能以芥草为舟;而蜩与学鸠不理解,所以对大鹏的行为提出“_____ ?”的质疑。

    (2)李煜的《虞美人》开篇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其中包涵人生无常之意,这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巃嵷: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化动为静,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物我相谐,平静舒适的情感。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藏书室

    苏 辙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耶?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注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B.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C.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D.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B.“先君”,在这里指的是前代的君主,“先”在这里表示尊称死去的人。

    C.“古训”,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或可以作为准绳的话。

    D.“社稷”,指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在这里是用为国家的代称。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

    (2)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年高考过后,都有不少“学霸笔记”在市面上热销。有商家坦言:“前来购买笔记的主要是家长,孩子们自己基本不买,也不怎么认真去看。”有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的学生表示,高考成绩揭晓后,马上就有多名商家前来联系,试图购买其笔记。而许多高中教师则说,类似的“学霸笔记”可能只会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

    以上材料引发了正在读高二的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讲话稿,体现你的思考和认识,在班会上交流。

    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