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浙江金华高三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风乎舞雩 B.不吾知也

    C.加之以师旅 D.异乎三子者之撰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朝济夕设版焉   ②羽化登仙

    B.①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C.①晋函陵    ②沛公霸上

    D.①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②而是世之伟瑰怪非常之观

  • 3、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盛衰之   理:道理

    B.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因

    C.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绳子

    D.天下豪杰   举:用

  •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知政事是宋代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范仲淹曾任此职。

    B.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一般是满族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兼任,汉人不能任职。

    C.屈原曾经任楚国的左徒,左徒的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和后世的左右拾遗相当。

    D.侍郎原来是指宫廷近侍,唐代成为六部尚书的副职;郎中原先是宫廷侍卫,唐代是侍郎手下的高级官员。

  •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

    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划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划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南徐:地名,今江苏镇江市。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三句先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然后写涨满的春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B.“弱柳”句中“柳”和“留”谐音,字而写柳树系不住船,实则写词人殷勤挽留朋友但是朋友还是要登船离去。

    C.“为君”句写词人想象着朋友离去,一路陪伴他的只有划船摇橹的声音,心中不禁滋生出无限的愁绪。

    D.下片前三句写朋友到了南徐渡口后还会走上曾经一起踏青走过的那条路,但已经是路依旧人不同了。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②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③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④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倾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⑤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

    ⑥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1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于是带着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

    B.《花未眠》中,川端康成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在无人欣赏的时候依然盛放它的美丽,而且这是一种孤独、寂寞、短暂而哀伤的美丽。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扬,他觉到身上寒冷,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

    D.《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无人,寒气透骨,幽静深远,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而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B.人与自然既存在着能够相互区别的异构关系,二者又存在着对生老病死、兴衰荣枯有着强烈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的同质关系。

    C.“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人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

    D.要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然物本身也必须具有能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无知觉无情感的,人却可以将自己的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成为艺术形象。

    B.人与自然既存在异构关系,又存在同质关系,没有前者人与自然就不可区分,没有后者人与自然的联系将很难建立,人们就不会将情感投射到自然物上。

    C.当人有了某种情感,他观察外部事物时又恰恰提取到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于是该事物就成为他表现自己某方面情感的特定载体。

    D.《饮冰室文集》中“同一月夜也……”这段话,意在阐明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形态: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人也会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上。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人的动作和神态来衬托蜀道的高险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月光照耀下湖面荡漾的水波和无风时水中美丽的月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写自己因洁身自好反遭殃受累,早晨进谏傍晚被贬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

  •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门衰祚薄,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4)___________,一鞭残照里。(王实甫《长亭送别》)

    (5)《诗》三百篇,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6)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7)不在沉默中爆发,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8)____________,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慨当年的英雄豪杰,经过风吹雨打,现在也成了历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霖铃》中交代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的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定风波》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霖铃》下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二句从感慨个人的离别之苦,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2)《定风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了作者的打扮,同时还一语双关,表现了作者在挫折面前坦然处之的态度。

    (3)诗词讲究借鉴,温庭筠有“梧桐树,三更雨”句,李清照《声声慢》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意相近。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赵国老将的英雄壮举来寄寓自己的壮志难酬。

    (5)柳永在《望海潮》中表达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第一次弹奏琵琶,通过听者的感受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高超句子是“________”;第三次弹奏琵琶,通过诗人的表现来进行侧面烘托的句子是“_________”。

    (2)《师说》中作者在开篇点明老师的作用后,论说了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接下来对于择师的标准,他强调无关年龄大小,而是“______________。”

    (3)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作者用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在词的最后,作者发出一声长叹“________”激昂的感情陡转直下。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三)阅读《桂枝香·金陵怀古》,完成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下列对《桂枝香·金陵怀古》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为全词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B.上片末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姿多彩的美景。

    C.下片起句,“念往昔,繁华竞逐”,总结上片内容,并引起下文。

    D.下片中“繁华竞逐”四字道出了六朝更替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武王演字伯升,光武之长兄也。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王莽墓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莽末,盗贼群起,南方尤甚。伯升召李轶等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于是自发春陵子弟,与王莽前队甄阜、梁丘赐战,斩首溺死者二万余人。后三日,又与严尤、陈茂遇育阳下,战,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伯升遂进围宛。王莽素闻其名,大震惧,购伯升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位上公。自阜、赐死后,百姓日有降者,众至十余万。诸将会议立刘氏以从人望,豪杰威归于伯升。而新市、平林将帅乐放纵,惮怕升威明而贪圣公懦弱,先共定策立之,然后使骑召伯升,示其议。伯升曰:“今赤眉众数十万,闻南阳立宗室,恐赤眉复有所立,如此,必将内争。且首兵唱号,鲜有能遂。春陵去宛三百里耳,未足为功。遽自尊立,为天下准的,使后人得承吾敝,非计之善者也。今切称王以号令。”诸将多曰“善”。圣公既即位,拜伯升为大司徒,封汉信。由是豪杰失望,多不服。平林军攻新野,不能下。新野宰登城言曰:“得司徒刘公一信,愿先下。”及伯升军至,即开城门降。五月,伯升拔宛。六月,光武破王寻、王邑。自是兄弟威名益甚。更始君臣不自安,遂共谋诛伯升。初,李轶谄事更始贵将朱鲔等,光武深疑之,常以戒伯升曰:“此人不可复信。”不受。伯升部将宗人刘稷,数陷陈清围,勇冠三军。时将兵击鲁阳,闻更始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更始君臣闻而心忌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伯升固争。李轶、朱鲔劝更始并执,即日害之。建武十五年,追谥伯升为齐武王。

    (节选自《后汉书˙刘演传》)

    (注)①光武:光武帝刘秀。②圣公:更始帝刘玄,与后文的“更始”为同一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伯升召李轶等/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B. 伯升召李轶等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C. 伯升召李轶等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D. 伯升召李轶等/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辰,即辰时,古代用天干名称来记时的十二个时辰之一,辰时指上午七至九时。

    B. 侯,古时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爵位之一,其他爵位还有公、伯、子、男。

    C. 三军,周代诸侯大国的上、中、下三军,也指步、车、骑三种兵种,此处泛指军队。

    D. 建武,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伯升心怀社稷,抱负远大。他早年有复兴汉室社稷的志向,广散家财结交天下豪杰,壮大自己的力量,为后来起事打下了坚实基础。

    B. 刘伯升极富声望,不战而胜。平林起义军攻打不下新野,但新野县令表示只要有伯升信物即可归降,伯升军队到后他们马上就投降了。

    C. 刘伯升战功显赫,归附甚众。他大败甄阜、梁丘赐的军队,后又大破严尤、陈茂的军队;当时每天归顺的百姓达十多万人,英雄豪杰也归心于他。

    D. 刘伯升不听劝诫,终遭杀害。刘秀曾告诫伯升不可再信任李轶,伯升没有接手劝告,最终更始帝刘玄在李轶等人的鼓动下拘捕并杀害了伯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莽素闻其名,大震惧,购伯升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位上公。

    (2)遂自尊立,为天下准的,使后人得承吾敝,非计之善者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今年随着武汉疫情在逐步蔓延,网络上出现了许多谣言,比如“饮用高度酒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广东省中医院开具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方”“中部战区空军今天会在武汉上空开始播撒消毒粉液”,不一而足。对于这些谣言,某微信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贵州敏敏:我觉得,只要是谣言就一定要封杀,要追究发布者的责任!

    河北锋哥:但是,人家的初心还是好的呢,还不是为了生命健康?

    重庆明亮:辨别谣言需要专业知识,不容易分辨呢!

    河南丽姐:老人家最爱转发这些链接,我说了,他们都不听的。

    湖北小强:封杀谣言肯定是对的,初衷良好也需要方式正确。

    ……

    面对与疫情一起爆发的网络谣言,你的态度是什么?你的做法又是什么?请写一篇文章,投稿到武汉的主流报纸《楚天都市报》的“防疫一线”栏目。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