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
B. 《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是古代干支纪年方法,“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C. 《河东先生集》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文集,《稼轩长短句》的作者是南宋词人辛幼安。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0篇,俗称“诗三百”,相传为孔子创作。
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C.无乃尔是过与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下列每组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无乃尔是过与
B.而君幸于赵王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毋从俱死也 欲呼张良与俱去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只有以冷静的心态沉着应对,等闲视之,才能开拓创新,化危机为机遇,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B.野生动物园动物伤人事件引起网民高度关注,倘若仅仅靠园方的单方重视,某些游客仍然置若罔闻,此类事件恐怕还会上演。
C.近些年,某些地区拓宽马路,扩建广场,竞相上马各种形象工程的做法蔚然成风,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D.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也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在知识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我们要师心自用、终身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防(dī) 顷刻 (qǐng) 哥哥行(háng) 错勘贤愚(kān)
B.处决(chǔ) 瀽水(jiǎn)) 刽子手(kuài) 湛湛青天(zhàn)
C.盗跖(zhí) 埋怨(mái) 鼓三通(tòng) 亢旱三年(kàng)
D.罪愆(yán) 亲眷(juàn) 空嗟怨(jiē) 上朝取应(yìng)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他13岁游学欧美和日本,先卒业于哈佛大学,又研习于柏林大学及巴黎大学等。“求学时应该在乎知识而不该在乎文凭。”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他根据自己想学的课程,知道哪所学校可以学习,便前往学习钻研,学成后又到另一所学校,留学16年,竟然未取一张文凭,也无学位,但学问之深,一时无人可及。
1925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为专研高深学术之机关,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通才硕学”及各种学校的国学教师,对导师要求非常高。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有点生气:“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陈遂被破格录用,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学贯中西,治学之广非常惊人,在宗教、史学、人类学、校勘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闻名世界。他的课不单是学生来听,清华的许多教授都来听,他的好友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朱自清等也都来听,因此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他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他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但又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认为中国学术要坚持民族传统,要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陈寅恪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如此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呢?从他早年的留学笔记中可窥见一斑。他的学生季羡林先生在整理他留学德国期间的学习笔记时,发现他的笔记竟有64本之多。这还不是全部,许多笔记包括文稿都在“文革”中因抄家而遗失了。这些笔记内容之复杂,难以形容,可分为二十一类,其中仅文字就涉及藏文、蒙文、突厥文、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梵文、印地文、希伯来文等。
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拒绝。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以示讽刺。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决定增设两个历史研究所,派人南下广州,邀请陈寅恪出任第二历史研究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当时早已失明的陈寅恪亲自口授了一封复信,其中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陈寅恪一生历经忧患,遭遇世变、家变和个人病变。他先是眼盲,晚年又膑足,在“文革”中备受摧残打击。但即使这样,他晚年还完成了90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在没有资料又不能涉猎其他领域的研究时,一个失明老人仅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写出这样的长篇巨制,真是让人惊叹。他用口述方式撰写《论再生缘》,对明末清初杭州女诗人陈端生所著的讲述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的悲剧故事进行评点考证;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为一个被士大夫所轻蔑,倚门卖笑的奇女子柳如是立传,赞美她在明末清初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书稿完成于1964年,当时陈寅恪已74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毫无疑问,陈寅恪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令人高山仰止,不胜敬慕!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界的骄傲。
(选自《国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手法,充分表现了传主陈寅恪勤勉为学、独立自由等精神和人格追求。
B. 本文通过典型材料刻画传主形象。如选取陈寅恪晚年写作《柳如是别传》这一材料,既表现了他对柳如是的崇敬和褒扬,又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C. 本文在叙述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一事时,直接引用了梁曹的对话,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传记的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陈寅恪学问的高深。
D. 本文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
A. 陈寅恪因为不在意那些所谓学历,只是以一种传统文人游学的方式留洋就学,所以虽留学16年,却未取一张文凭,从而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B. 陈寅恪国学功底深厚,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恪守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C. 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目的是对王国维进行褒奖赞颂。
D. 陈寅恪通过《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以明末清初的孟丽君和柳如是为描述对象,赞美她们在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
E. 陈寅恪先生一生经历多次磨难,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些危难而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他的作品及人品都值得我们敬仰。
【3】陈寅恪被傅斯年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请结合文本说说大师陈寅恪在哪些方面值得当代知识分子学习。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阐述有了疑惑却不从师学习的危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文对历史的缅怀。
(3)《永遇乐进士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刘义隆一样草率出兵,结局只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
严蕊①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①严蕊,字幼芳,天台营妓。因政治斗争被牵连入狱。狱中虽被鞭笞,但不妄诬他人,气节 为时人赞许。后主审官员令其作词自述冤情,遂有此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似”字反映出作者对“前缘”既不得不承认又有所怀疑的迷惘,勇敢直白地表达了对这种官妓制度的控诉。
B.作者借花开花落皆不由己来暗示自己俯仰随人的悲苦命运,而将主审官员比作护花的东君,也暗含祈求怜惜之意。
C.“去也”两句,一去一住,一正一反,一曲一直,表达了自己不恋风尘,愿离苦海的愿望。
D.此词虽是一首在长官面前自陈衷曲之作,但表达方式极为巧妙,既引人同情又不失尊严。
【2】全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綖,字省吾,都督显子。勇敢有父风,用荫为指挥使。万历初,从显讨九丝蛮。先登,擒其酋阿大。征缅之役,筑将台于王骥故址,威名甚盛。然性贪,御下无法。兵还至腾冲里而噪焚民居纸在蛮莫闻之驰至病以全钱始定。诏革綖任,以游击候调。寻用为广西参将,移四川。会朝鲜用师,綖请率川兵五千赴援。属播酋杨应龙作乱,擢綖四川总兵官。綖戍朝鲜二年,劳甚,凯勘功优叙,乃贿御史宋兴祖。兴祖以闻,法当褫①。部议綖功多,请以副总兵镇四川。寻以应龙输款②,而青海寇数扰边,特设临挑总兵官,移綖任之。朝鲜再用师,诏綖充御倭总兵官,班师,遂移师征杨应龙。会四川总兵官万鳌鏊罢,即以綖代之。初,綖闻征播命,逗留,多设难以要朝廷。言官交劾,议调南京右府佥书。綖至是闻之,即辞任。总督李化龙以平播非綖不可,力荐于期。綖乃复受事,逾夜郎旧成,直抵达娄山关。卷山百险俱备,綖分奇兵为左右路,问道趋关后,而自督大军仰攻,夺其关,追至永安庄,两路军亦会。适陈大刚、杨愈亦死,失亡士卒二千人。綖闻,亲率骑卒往救。寻与诸将共平贼,綖功为多。綖为将,数被黜抑,性骄恣如故。尝拳殴马湖知府唐淑,淑改调,綖夺禄半年。四十六年,帝念辽警,召为左府佥书。明年二月,经略杨镐令綖及杜松、李如柏、马林四路出师。綖镇蜀久,好用蜀兵。久待未至,遂行。而所分道独险远,马不成列。次深河,连克二寨。綖已深入三百里,杜松军覆犹不知。复整众进,遇大清兵,綖军不能支。大清兵乘势追击,遇綖后二营军。未及陈,复为大清兵所乘,綖战死,士卒脱者无几。事闻,帝遣中使祭阵亡将士,恤綖家。綖于诸将中最骁勇。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綖死,举朝大惊,边事日难为矣。天启初,赠少保,世萌指挥佥事,立祠曰“表忠”。
(选自《明史·卷二四七》,有删改)
(注)①褫:革职;②输款:投诚,请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兵还至腾冲/甲而噪焚民居/綖在蛮/莫闻之/驰至/犒以金钱/始定
B.兵还/至腾冲/甲而噪焚民居/綖在蛮/莫闻之/驰至犒以金钱/始定
C.兵还至腾冲/甲而噪/焚民居/綖在蛮莫/闻之驰至/犒以金钱/始定
D.兵还/至腾冲甲/而噪焚民居/綖在蛮莫/闻之/驰至犒以金钱/始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历,年号名,汉武帝时始设年号,古代帝王在登基后往往会更换年号,称改元。
B.御史,先指史官,后来指监察官员,可弹劾、纠察官员或监督军事、财政等事务。
C.夜郎,是我国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古国名,成语“夜郎自大”就与之相关。
D.世荫,即世袭,指封建时代祖先的爵位或功勋世代相传,子孙可凭此受封或任官。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綖有勇有谋。他派出奇兵从小路直奔关后,自己亲率大军仰攻,最终夺取娄山关。
B.刘綖骄横放纵。他虽多次被罢黜或压制,却仍然骄恣如故,曾因殴打詹淑而被罢官。
C.刘綖深受器重。青海匪寇多次骚扰边境,朝延特地设置临洮总兵官,调他前去任职
D.刘綖成名远扬。他先后参加征伐缅甸,出兵朝鲜等一系列军事行动,成名震于海内。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綖闻征播命,逗留,多设难以要朝廷。
(2)未及陈,复为大清兵所乘,綎战死,士卒脱者无几。
10、阅读下面的材,根据要求写作。
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逃命的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觉。等鲸以极快的速度接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海沙中无法动弹。而沙丁鱼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存活甚至逃生。
要求:①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③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④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