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下列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由于其高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某剧在公演时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部剧人物性格特点鲜明,情节 ;演员对人物心理情感把握到位,将京剧的传统唱腔与现代发音 得非常完美;导演及音乐设计人员在唱腔、形体动作、舞台调度等各个方面反复推敲、 ,可谓“十年磨一戏”。
A. 扣人心弦 融合 锦心绣口
B. 荡气回肠 融合 精益求精
C. 扣人心弦 结合 精益求精
D. 荡气回肠 结合 锦心绣口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世所以不传也 B.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C.自以为得其实 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B.诸将皆莫信,详应曰
C.兵法右倍山陵
D.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韩愈《祭十二郎文》)
②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B.①给其食而任以事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②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C.①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②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D.①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非子房其谁全之 (苏轼《留侯论》)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今世界,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 ,谁就会落后于时代, 。
①谁就会被历史淘汰 ②谁排斥改革 ③谁拒绝创新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清方志中的小说史料,比此前更显繁复与庞杂,同时也倍具价值,因此更加值得精心整理。约略而言,其研究价值大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扩充古代小说文献存量,丰富古代小说研究对象。文献留存问题一直是文史研究的出发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否有文献留存是一个学科生命力能否持续长久的关键要素。新时期以来,古代小说研究之所以能不断开拓新的研究境界,是与《古本小说丛刊》《古本小说集成》等大型小说文献丛书的整理出版以及相关学者积极爬梳钩沉之功密切相关的。在明清方志的人物传记、逸事、仙释等门类中,有不少小说类文献作品得以载述,这些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不乏佳作,值得辑录。例如,顺治时期的《潮州府志》卷十“轶事部”载“交趾道士”:“金山上有交趾道士,年近百岁。渡海船坏,结庵于此。养一鸡,大如倒挂子,置枕中,啼即梦觉。又一胡孙,小如虾蟆,以线系几案间。”此篇作品亦见诸万历时期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十二,所不同者,其中开篇则言“广东有道士,年九十九,状貌奇古,目光射人。自言来自交趾,别号漫叟。”据推测,《涌幢小品》的载述极有可能源自嘉靖或弘治时期的《潮州府志》。
第二,助推小说家生平考辨,深化与填补小说家生平认识。古代小说在文体序列中备受轻视乃至诋毁,因而小说作者往往无意署名,这使得大量小说作品难见真正著者,这给小说研究带来了诸多困扰。而倘若将视野投向明清方志,往往能有一些意外收获。例如,明末清初《水浒后传》的作者陈忱,一直以来学界对其生年、字号、交游等情况的认识有不少错误,笔者在梳理清人汪曰桢编《南浔镇志》、光绪《乌程县志》与同治《湖州府志》等诸多方志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致考辨,得出了“陈忱生于1615年,字遐心而非字敬夫,号雁宕或雁荡,平生交结对象主要为惊隐诗社成员”等结论,修正了既有的不当认识,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
第三,折射古代小说理论观念的复杂性,反映古代小说的实际生态。就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大都依托于小说评点、序跋等批评文献而展开,此举固然有其必要意义,不过这未必能广泛反映古人有关小说观念认识的真实状态,因为刻意标榜与别有用心式的批评在这类显性理论文献中普遍存在。而就明清方志而言,其介乎正史与稗官野史之间的存在性质、编撰者大都既非名流显达亦非市井盲丁的身份特点,使得明清方志得以更普遍地反映主流民众的相关认识,因而其中的小说史料所体现的有关小说理论观念更为确切:一是小说价值的可观与可废并存,二是文体属性的虚构与征信并存。
在整理明清方志文献过程中,研究者要尽可能贴近古人小说观念,以宽严相济的眼光来审视相关史料,对其中的作伪史料也应认真对待,因为从小说研究视野而言,作伪史料同样具有价值,毕竟文学研究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研究。当然,在涉及作家作品的史实问题上,作伪史料显然不具价值。此外,研究者也应注意版本的甄选比勘,以免误入歧途。
(摘编自杨志平《明清方志中的小说史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献留存问题是文史研究的出发点,只要有大量的文献留存,一个学科的生命力就能持续长久。
B.笔者修正了人们对《水浒后传》作者的生年、字号、交游等情况的错误认识,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
C.研究者应当以宽严相济的眼光对待明清方志中的史料,这样才能尽可能地贴近古人小说观念。
D.研究者对作伪史料应该认真对待,因为不管是从小说研究视野而言,还是在涉及作家作品的史实问题上,作伪史料都具有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述的是明清方志中的小说史料问题,其中第一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B.文章第二、三段都用具体的事例论证了明清方志中小说史料对研究古代小说的意义。
C.文章第三段所举事例是为了证明明清方志中的小说史料有助于考辨小说家生平,深化与填补小说家生平认识。
D.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与主体部分相同,都重点论述了明清方志中的小说史料的相关研究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明清方志的人物传记、逸事、仙释等门类中,很多小说文献作品之所以值得辑录,是因为这些作品数量多且均为佳作。
B.古代很多小说没有留下作者,很大原因是小说家无意署名,这给后来的小说研究带来了不少困扰。
C.阅读古代小说,如果依据古人对这本小说的评点来推测古代小说的实际生态,就会得出错误结论。
D.明清方志介乎正史与稗官野史之间,所以相对于正史来说,它真实无误,能更普遍地反映主流民众的观点。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用江水长流,写人生短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抒写万古寂寞之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江花月夜》中月亮沉入海雾,月色从皎洁变得朦胧凄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周邦彦《苏幕遮》中,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鸟欢快的呼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也显示作者闲适心态和生活情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________________,良辰美景奈何天,________________!朝飞暮卷,________________;雨丝风片,________________——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2)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后生可畏,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4)记得绿罗裙,_______________。(牛希济《生查子》)
(5)___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6)三岁为妇,_______。(《诗经•卫风•氓》)
(7)_________,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8)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一句,写了蜩与学鸠对大鹏徙于南冥的嘲笑。“________”一句,批评了蜩与学鸠的狭隘。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笔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与下文饯行的欢乐场面相对。
(3)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了刘裕北伐中原收复河山的雄壮气势。
(4)《离骚》中表明自己即使佩带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唯昭质其犹未亏。”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连用两个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他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12、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开篇描述秋风破屋的情景,屋顶的茅草被卷飞过江后洒江郊,挂在高处很难弄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使诗人非常焦急痛心。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兴八首》中借秋天长江与塞上风景为喻,写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暗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琵琶行》中“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请写出诗中写到“月”的3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
(7)《过秦论》中秦始皇为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雨霖铃》中一个全用名词排列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抒发出浓浓的愁绪。
(9)《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语言描写,展现出蔺相如以国家之事为先,将私人恩怨置后的高尚情操。
(10)《望海潮》之中写出杭州重山叠湖,夏秋西湖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 首联写景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等意象,多角度地描绘出了一幅境界阔大又温馨恬淡的秋景图。
B. 颔联中“无边”“不尽”使意境广阔深远,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让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
C. 颈联中 “万里”和 “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构思精巧。
D. 全诗前两联写登高见闻,后两联写登高后的感慨,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夏原吉,字维喆,其先德兴人。父时敏,官湘阴教谕,遂家焉。原吉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俨然。太祖诇而异之,擢户部主事。曹务丛脞,处之悉有条理,尚书郁新甚重之。
浙西大水,有司治不效。永乐元年,命原吉治之。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 “民劳,吾何忍独适。”事竣,还京师,言水虽由故道入海,而支流未尽疏泄,非经久计。明年正月,原吉复行,浚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九月工毕,水泄,苏、松农田大利。三年还。其夏,浙西大饥。命原吉往振,发粟三十万石,给牛种。有请召民佃水退淤田益赋者,原吉驰疏止之。姚广孝还自浙西,称原吉曰:“古之遗爱也。”
宣宗三年,从北巡。帝取原吉橐糗尝之,笑曰:“何恶也?”对曰:“军中犹有馁者。”帝命赐以大官之馔,且犒将士。从阅武兔儿山,帝怒诸将慢,褫其衣。原吉曰:“将帅,国爪牙,奈何冻而毙之?”反覆力谏。帝曰:“为卿释之。”五年正月,两朝实录成,赐金币、鞍马。旦入谢,归而卒,年六十五。赠太师,谥号忠靖。敕户部复其家,世世无所与。原吉有雅量,人莫能测其际。同列有善,即采纳之。或有小过,必为之掩覆。吏污所服金织赐衣,原吉曰:“勿怖,污可浣也。”又有污精微文书者,吏叩头请死,原吉不问,自入朝引咎。帝命易之。或问原吉:“量可学乎?”曰:“吾幼时,有犯未尝不怒。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无可忍矣。”尝与同列饮他所,夜归值雪,过禁门,有欲不下者,原吉曰:“君子不以冥冥堕行。”其慎如此。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原吉危坐俨然 危:端正
B. 命原吉往振 振:赈济
C. 帝怒诸将慢,褫其衣 褫:脱去
D. 敕户部复其家 复:恢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谕,学官名。元、明、清于县学置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B. 太学,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传授儒家经典。明时又称“国子监”。
C.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及平民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
D. 禁门,宫门。“禁”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因为禁止臣下任意出入而得名。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请召民佃水退淤田益赋者,原吉驰疏止之。
(2)(子厚)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
(3)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1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勇敢地直面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真;你虔诚地对待生活,生活将赐予你善;你热情地拥抱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美。
请以“感谢生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