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去打电话”是( )
A.主谓短语 B.连动短语 C.兼语短语 D.同位短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不具备“互文”特点的一组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 主人忘归客不发
B.烟笼寒水月笼沙 秦时明月汉时关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婉约派和豪放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的代表有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代表有苏轼、辛弃疾。其中,婉约派是宋词的“当行本色”。
C.《张衡传》中称张衡“遂通五经,贯六艺”,其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D.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4、下列对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③王无罪岁 ④小学而大遗 ⑤赢粮而景从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 ⑧囊括四海之意
A. ①④/②③⑦/⑤⑧/⑥ B. ①④/②③⑥/⑤⑧/⑦
C. ①②④/③⑦/⑤⑥⑧ D. ①④⑥/②③/⑤⑧/⑦
5、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B. 老栓看着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鲁迅《药》)
C. 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夏衍《包身工》)
D. (鲨鱼)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浮现在太阳光下。(海明威《老人与海》)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美与共
费孝通
从历史和现实中可以看到,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这就是我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中国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例子。唐朝的时候,国家昌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引起了邻国日本的关注,派人来学习,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他们把唐朝好的东西带回去,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这段历史表明,当时的日本人是很有“鉴赏力”的,善于“美人之美”,因此获得了很多文化资源,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比古代人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对于不同文化有更高的鉴赏力,拥有一个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包含了深刻哲理的宝贵经验。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又如“修己而不贵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这样的格言,都包含了克己、忍耐、收敛的意思。这些都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特有的一套哲学思想。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遭遇过殖民主义欺凌的发展中国家对待西方文明,有的盲目崇拜,有的极端仇视,很难做到“美人之美”。
B.任何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因此对待文明只能理智的审视,而不能轻率的“欣赏”。
C.包含了深刻哲理的很多古代格言,可以让当今人类对文化具有更高的鉴赏力和与不同文明融合的良好心态。
D.“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即使会引起非议、抵制甚至攻击,但未来一定会让人类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如何对待不同文化的问题,作者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了自己的独到思考。
B.对发达国家的妄自尊大的分析,也是提醒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这种心理。
C.作者介绍日本对待唐文化的做法,某种程度上也暗示了中国该有的文化态度。
D.本文综合运用例证、引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极具逻辑力量。
【3】《拿来主义》中的这些做法能够论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看见鱼翅,既不抛在路上以显示其“平民化”,也不用它来大宴宾客。
B.先有英国鸦片,后有外国各色物品,青年们对于这些洋货发生了恐怖。
C.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他发了疯。
D.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顺便到欧洲传道。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蜀道难》诗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直接描述杜甫一生失意流离,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秋兴八首》虚实结合既写景物也寓时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
(5)《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珠”“玉”典故创设出一种对理想可望而不可即的情景,表达了悲哀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李嘉祜
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①。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使君怜小阮②,应念倚门③愁。
[注]①弓裘:《礼·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以弓裘比喻子承父业。②小阮:阮籍的侄子阮咸,叔侄二人都在“竹林七贤”之列。③倚门:典出《战国策·齐策六》,齐王的宗族王孙贾,15岁就被召进宫当齐王的侍臣。他母亲很爱他,每当他入朝,总要再三叮嘱他早些回来。如果他回家晚了,母亲就会焦急的倚在门外等他回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草绿汀洲”一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汀洲,说明送别的地点在水边;细草绿,表示时值早春。古人常常把春草和离情联系在一起。
B.“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两句是对被送者王牧的介绍和赞许。描写了王牧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形象,用“弓裘”的典故,表达了对王牧的赞许。
C.“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两句实写叔侄见面后的情形。叔父不舍得王牧离开,一定会倚靠在门边哀愁地目送王牧的离去。
D.这是一首送行诗,尽管离别免不了引起惜别之情,但也被替对方高兴的心情掩盖了。这就决定了这首诗的明快基调。
【2】颈联中的“争”和“乱”两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岳贡,字四长,谷城人。天启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进郎中。历典仓库,督永平粮储,并以廉谨闻。
崇祯元年,出为松江知府。海滨多盗,捕得辄杖杀之。郡东南临大海,飓潮冲击,时为民患,筑石堤二十里许,遂为永利。郡漕京师数十万石,而诸仓乃相距五里,为筑城垣护之,名曰“仓城”。他如救荒助役、修学课士,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薛国观败,其私人上海王陛彦下吏,素有隙,因言岳贡尝馈国观三千金,遂被逮。士民诣阙讼冤,巡抚黄希亦白其诬,下法司谳奏。一日,帝晏见辅臣,问:“有一知府积俸十余年,屡举卓异者谁也?”蒋德璟以岳贡对。帝曰:“今安在?”德璟复以陛彦株连对,帝领之。法司谳上,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帝奖其清执,报可。
无何,给事中方士亮荐岳贡及苏州知府陈洪谧,乃擢山东副使兼右参议,总理江南粮储。所督漕艘,如期抵通州。帝大喜。吏部尚书郑三俊举天下廉能监司五人,岳贡与焉。帝趣使入对,见于平台,问为政何先,对曰:“欲天下治平,在择守令;察守令贤否,在监司;察监司贤否,在巡方;察巡方贤否,在总宪。总宪得人,御史安敢以身试法。”帝善之,赐食,日晡乃出。越六日,即超擢左副都御史。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翌日,命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时十六年十一月也。故事,阁臣无带都御史衔者,自岳贡始。
李自成陷京师,岳贡及邱瑜被执,幽刘宗敏所。贼索银,岳贡素廉,贫无以应,拷掠备至。搜其邸,无所有,松江贾人为代输千金四月朔日与瑜并释。
(选自《明史》卷二百五十一,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B.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C.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D.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中,官名,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 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宋代以后,也称医生为郎中。
B.擢,提拔官职,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 如本文中的“授”“出”“举”等, 就含有授予或者调动官职的意思。
C.日晡,即晡时,汉代将十二个时辰命名为“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 晡时对应干支中的申时, 即下午三点至五点。
D.朔日, 中国农历将每月的第一天称为“朔", 即初一。将农历每月的初二称为“既朔”, 十五称“望”, 十六称“既望”, 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岳贡廉洁谨慎。在负责掌管仓库、管理永平粮仓时就因廉洁谨慎而闻名于世,在被贼军抓获时,又因无钱进献备受拷打。
B.方岳贡政绩卓异。将数十万石粮食漕运到京城并建立“仓城”, 连皇帝也知道有一位担任知府十几年屡有卓异政绩的官员。
C.方岳贡勤政为民。担任松江知府时,飓风大浪带来灾难,修筑石堤二十多里,使人民免受祸患,成为松江人民永久的福利。
D.方岳贡善于应对。被召应对,恰逢皇帝诘问吏部尚书李遇知,方岳贡的回答深合皇帝心意,被赏赐食物,到了晡时才出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如救荒助役、修学课士,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
(2)法司谳上,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帝奖其清执,报可。
10、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高中搬迁到新校园,新校园不仅建筑精美,而且绿化得很漂亮。在宿舍楼后边的花园里栽了一棵很大的梧桐树,梧桐树的周围是草坪。三年过后,梧桐树周围的草坪里居然长出了几根竹笋。师生都觉得奇怪,怎么无缘无故地长出竹笋来?绿化工人解释说:这课梧桐树原来是生长在一片荆竹林里的,移栽到校园里来的时候,它的根部带了一些竹根,这些竹根随梧桐树根一起被埋到地下。虽然不为人所知,但它们在地底下默默吸收养分,积聚能量,终于迎来生命的绽放。
你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怎样的人生哲理?请根据你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核心寓意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