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李白的诗歌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贺知章曾经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B.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望帝托心”“沧海泣珠”“ 蓝田玉烟”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③天下云集响应
C.①序八州而朝同列;②却匈奴七百余里;③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②吞二周而亡诸侯;③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活用情况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既来之,则安之 B.填然鼓之
C.树之以桑 D.七十者衣帛食肉
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十二生肖排第一的是鼠,排最后的是猪。
B. 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23点至1点,巳时是指7点至9点,午时是指11点至13点。
C. 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D. 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立春,排最后的是大寒。
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平心而论 烩炙人口 金榜题名 以德报怨
B.高潮迭起 举止安详 黯然神伤 瞌然长逝
C.天崩地坼 引吭高歌 性格粗犷 动辄得咎
D.不容置喙 倍尝艰辛 如愿以偿 委曲求全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
仲呈祥
①伴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普及发展,人们似乎真正进入了一个以看电视节目为主的“读图时代”。电视节目的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渗透性之强,已为别的文化样式难以企及。记得几年前我赴日本访问,日本广播电视协会负责对外交流的山本壮太先生办了家宴欢迎我,山本先生问我:“我家三代都好读中国古典小说。但奇怪的是就掌握汉字的水平而言,却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何缘由?”我沉思片刻,指着他家客厅里的那台大彩电答道:“大概就是它造成的!”他先一愣,接着大笑,应曰:“有道理,有道理。”试想,日文假借了不少汉字,过去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日本人彼此间就得靠文化阅读与书写,掌握汉字的水平自然较高;如今,则主要靠看电视、打电话、用电脑了,文化阅读与书写少了,掌握汉字的能力也就随之减弱了。
②文字史家们的研究成果雄辩证明:汉字是人类语言文字中极具民族个性、极先进的一种,它对于中华民族乃至于假借汉字使用的其他东方民族的思维优势和特征都至关重要。迄今为止,中华文明的最高思维成果主要还是集中积累和体现在图书馆(包括电子图书馆)里经过历史筛选和确认了的古今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经典名著上。阅读这些名著须潜下心来,动脑动手,反复琢磨,细心品味,学了知识,长了智慧,不独养眼,更在养心。遗憾的是,如今图书馆里的这些名著,热心问津并认真进行养心的文化阅读的人还不很多。
③养心的文化阅读,首先是对经典的书籍文化的阅读。因为这是以一当十、含金量最高的文化阅读。须知,读书与看电视,受众在接受方式上是迥异的:一书在手,可以反复阅读,细细品味;而电视音画,稍纵即逝,逝不再来。书籍是需要读者启动思维、引发想象,才能完成鉴赏。如读小说《红楼梦》,那大观园是曹雪芹用文字语言描述的,需要读者调动自身的审美想象在头脑中完成大观园的具像。这种审美想象能力完成的空间联想是人们的一种宝贵的思维智能。而电视音画,作用于观众的视听神经,只需要观众产生对应的相对简单的时间联想就可以了。因此,倘让看平庸电视节目的时间挤掉了看经典书籍的时间,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钝化消减,恐怕势所必然。这正是我深情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的重要缘由。
④养心的文化阅读,当然也不止于经典的书籍文化的阅读。虽非经典却有一定思想内涵、文化意蕴和美学品位的一般书籍,以及各种形式的书画展览、音乐歌舞、戏剧演出、文物博览等等,均应纳入我所呼唤的养心的文化阅读范畴。譬如,真正欣赏一幅幅静态的书法国画佳作,那笔力中的神思气韵,那画面中“似与不似之间”的雅致意境,都是需要鉴赏主体以 “虚静”心态即审美静观始能领悟。听音乐需要一双马克思所谓的“能辨音律的耳朵”,才能从心灵上悟出旋律美的奥秘。我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聆听巴赫的交响音乐会时,全场座无虚席,鸦雀无声,连鼓掌也只是在终了谢幕之时才长时间响起。这与在国内参加某些音乐演唱会时从始至终全场或喧嚣鼓掌或舞动彩棒的景象,真有天壤之别。观赏一场戏剧,也需要进入“虚静”,用“心”去看,方能领悟舞台上的意境美、效果美和艺术美……总之,都需要受众主体持一种旨在养心的文化阅读态势。
⑤归根结底,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是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文化自觉”意识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化语境下,要真正做到既自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各美其美”,又自觉吸收外国优秀文化中有用的东西,“美人之美”,从而有效抵制文化上的盲目西化和盲目排外,全民族需要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在技术化背景下,要真正做到既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丰富审美表现手段,又不让技术的失度扩张冲淡乃至淹没了艺术,从而有效抵制文化上的墨守陈规和技术至上,全民族需要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在娱乐化时尚中,要真正做到既坚持寓教于乐,艺术通过快感创造美感,又反对止于快感、游戏人生,从而有效抵制文化上的犬儒主义和“娱乐至死”,全民族也需要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
(选自《文汇报》2007.2.27,有删改)
【1】根据文意,标题中“养心”的含义是__________。
【2】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读图时代”使人“文化阅读与书写少了,掌握汉字的能力也就随之减弱了”,第④段中又说“真正欣赏一幅幅静态的书法国画佳作”属于“文化阅读",两者是否矛盾?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电视节目挤掉看经典书籍的时间,势必造成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钝化消减
B.图书馆里经过历史筛选和确认了的经典名著,阅读时需反复琢磨,细心品味。
C.书画、音乐、戏剧等艺术欣赏需要受众主体持一种旨在养心的文化阅读态势。
D.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文化自觉”意识,必然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
【4】第③段中,作者把读小说《红楼梦》与看电视剧(红楼梦》的感受进行对比,有何用意?
【5】根据第⑤段,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作者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的现实意义.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以行人触手可及天空之夸张手法写山高、令人惊心动魄衬托路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兴八首》(其一)中“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因时局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其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3)《琵琶行》中,白居易运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让人回味无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寡人之于国也》中写鱼网不要随意进和打鱼,百姓就有吃不完的鱼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来感慨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南台寺
韩偓
无奈离肠日九回,强抒怀抱立高台。
中华地向城边去,外国云从岛上来。
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
日宫紫气生冠冕,试望扶桑病眼开。
[注]①南台,在福州城南。②韩偓,京兆万年县(今西安市)人,因不阿附朱全忠,被贬到地方。朱全忠弑君,为收买人心,矫诏召韩倔回京复职。韩偓深知回长安即入虎口,便不奉诏,南逃到福建。③日官,借指皇官。④扶桑,朱瑾花,产于长江以南。试望扶桑,意为从福建遥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表达的情感与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完全相同。
B.颔联首句中“中华地”“外国云”,运用借代手法,分别指陆地和海上之云。
C.南台寺所处环境,天高地远,四季花开,这是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D.首联写登寺的缘由,中间两联写登台所见所想,尾联抒发情怀,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禊事也 禊:修订地方志的聚会
B.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C.或取诸怀抱 怀抱:胸怀抱 负
D.夫人之相与 相与:相交往
【2】下面全都属于作者感到“信可乐也”原因的一项是( )
①暮春之初,修禊事也
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③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④无丝竹管弦之盛
⑤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A.①③⑤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兰亭聚会,畅叙幽情。描绘兰亭周围的山水美景,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从而有了“一觞一咏”的作诗情形。
B.第二段情景交融,以景托情。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先用美景烘托,由此说到“俯”“仰”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顺理成章。
C.第三段兴感抒情,发挥议论。先说躁者“悟言一室之内”;静者“放浪形骸之外”;接着指出不管怎样不同,人总要死,从而提出“死生亦大”的观点。
D.文章借题发挥,立意高远。从一次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诞”‘“妄作”。
【4】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是( )
A.每月的十五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十五。
B.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免去官职。
C.北向,即向北,“北向坐”就是坐南方位面向北方;在座次安排上,南方位是卑位。
D.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个众声喧嚣的时代里,信息更迭风驰云卷,消息传播也不过指尖一触。无论在大街小巷,还是地铁公交,那些曾经翻阅报纸杂志的人群,开始拿起手机,低着头,沉浸在“拇指阅读”的快捷与便利之中。与此同时,《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8%,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个百分点。有学者将之定义为“纸质书阅读的回暖”。
读了上面这段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我看阅读”或“我的阅读”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