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杜甫,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
C.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刘禹锡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刘白”。他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人所铭记。
D.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无题诗是他的独创,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相见时难别亦难”两首。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圣明
B.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排列座次
C. 奋六世之余烈 余烈:功业
D. 余嘉其能行古道 古道:古人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
3、根据语境,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_______,因此说,_______。
①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
②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③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
④《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
⑤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视野
A.①②③⑤④
B.②③⑤④①
C.①③②⑤④
D.②③①⑤④
4、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视力)
B.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见(看见)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敬爱)
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刑(做榜样)
5、“月”是古代诗词里常见的意象,可表现不同的情感色彩。下列句中“月”带有凄清色彩的一项是( )
A.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D.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借以满足对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 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蓉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席慕蓉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终于, 席慕蓉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这时,席慕蓉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
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原乡”的情结甚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尤其是现代人,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
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可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这就是人类的“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共同的原乡。
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 “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
(摘编自《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的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不受后人的感知和经验左右。
B.《阿姐鼓》的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作品却感动国人,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感受。
C.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内心深处的“原乡意识”。
D.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复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
B.文章在论述“原乡意识”的特点时,侧重分析“原乡情结”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C.文章通过列举台湾作家席慕蓉与家乡的遇合之事,充分证明了“原乡情结”的存在。
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满足对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
B.即使只是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也可让“原乡意识"沉淀在潜意识中。
C.“原乡意识”使得远徙的后世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知道自己的源头和根。
D.“原乡情结”可能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它更开阔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与琵琶女同病相怜的感慨。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结尾,作者发出了“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抒发自已热切报国但无人问津的感慨。
(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说明了他不与廉颇争列的根本原因,也体现了他的高尚品德。
8、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沙沟店
王挥
高柳长涂送客吟,暗惊时序变鸣禽。
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时抵万金。
远岭抱枝围野色,行云随马弄轻阴。
摇鞭喜入肥城①界,桑拓阴浓麦浪深。
〔注〕①肥城,地名、在山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长涂”和“客”点明诗人正身处他乡。 “暗惊”一句,出自谢灵运 《登池上楼》中的千古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写出了诗人对于季节变化的感受。
B.颔联化用杜甫“好雨知时节”、“家书抵万金”诗句,通过对“风”和“雨”的描写突出了旅途气候的变化莫测。
C.颈联用字巧妙,一个“抱”字十分生动地形象描绘出了山岭与树枝那亲密和谐的神态,一个“弄”字,给本无生命的行云赋予了无限活力。
D.全诗层次鲜明,颇有意境,巧妙化用他人诗句,自然流畅。诗风清新典雅,温醇雍容,平淡蕴藉,感染力强。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浮槎山水记
欧阳修
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巢山,或曰浮巢二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其上有泉,自前生论水者皆弗道。
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认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颇疑非羽之说。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责,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凡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余为志其事,俾(bǐ,使)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B.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C.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D.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浮图、老子之徒,指和尚、道士,或者说佛教、道教的信徒。
B.茶经,是唐代陆羽著作的一部关于茶叶生产、饮用等的综合性专著,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学专著。
C.嘉祐,是北宋仁宗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用皇帝年号纪年起始于汉武帝。
D.出守,指京城军事将领调到地方镇守,镇压盗贼或叛乱。
【3】下列各项概括中,不能具体体现李侯“贤”的是( )
A.登浮槎,得乳泉,饮而甘,因以其水遗余。
B.知山林之乐,至幽隐穷绝,兼取于物,得人所不及者。
C.降低身份,不耻下问,喜欢结交贤士。
D.勤勉政务,所到之处有非凡的名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选自教材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凡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主学习是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它有别于传统被动式、接受式学习,以学习者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为基础,以学习者对知识进行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为实质,以学习者能规范、约束自己的学习行为为保证。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更好进行深度学习,能更多成为创新人才,也就更能获得终身发展。
全球大“疫”,三个月居家学习,让每个同学都拥有一个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时机。没有了教师的直接管控,凭借着网课的引导,有的同学收获满满,有的同学丢三落四,有的同学囊中空空。复课盘点之时,自省这段学习经历,你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有什么深刻体会?
结合材料内容以及自身实际,拟写一篇发言稿,准备在班级即将召开的“自主学习,‘疫’中成长”主题班会课上发言。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场合;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