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若望仆不相师 望:期望
B.爽籁发而清风生 爽:参差不齐
C.莫之夭阏 阏:遏制,阻止
D.列坐其次 次:地方
2、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绝——抛弃 B.宣子骤谏,公患之 骤——突然
C.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即——即刻 D.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比——近来
3、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驾,指天子出巡时乘坐的马车,后亦用为天子的代称。
B.国记,按照国家建立的顺序记述多国史实或事件的史书。
C.郡县,秦朝统一后行郡县制,郡以下置县,官员由中央任免。
D.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师要帮助学生抗拒外界的种种诱惑,否则无论如何用心的教,也难有成效,必将一傅众咻。
B.心理思想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我国战国时代《内经》一书中,就有了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的发生、诊断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系统总结。
C.人应具备两种美德,一是对他人先意承志,事事替别人着想,二是对自己慎独谨行,做到表里不一。
D.近期,美国一直在向委内瑞拉周边部署大量军舰,然而此次美国海军的调兵行为,让其在前线的主力战舰遭受了一次无妄之灾。
5、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近年来,我国主题公园的建设 ,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 ,资源极其丰富,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在扬州,虽然近几年旅游项目不断 ,但瘦西湖“五亭桥—二十四桥”这条黄金旅游线在国内的影响力并没有受到冲击,接待的游客数量连年创新高。
A. 如日中天 浩如烟海 改头换面
B. 方兴未艾 博大精深 改头换面
C. 方兴未艾 博大精深 推陈出新
D. 如日中天 浩如烟海 推陈出新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请帖
乔叶
①父亲一直是我们所惧怕的那种人,沉默、暴躁、独断、专横,除非遇到很重大的事情,否则一般很少和我们直言搭腔。日常生活里,常常都是由母亲为我们传达“圣旨”。若我们规规矩矩照办也就罢了,如有一丝违拗,他就会大发雷霆,“龙颜”大怒,直到我们屈服为止。
②父亲是爱我们的吗?有时候我会在心底里不由自主地偷偷疑问。他对我们到底是出于血缘之亲而不得不尽的责任和义务?还是有深井一样的爱而不习惯打开或者是根本不会打开?我不知道。
③和父亲的矛盾激化是在我谈恋爱以后。
④那是我第一次领着男友回家。从始自终,父亲( )。等到男友吃过饭告辞时,父亲却对男友冷冷地说了一句:以后你不要再来了。
⑤那时的我,可以忍耐一切,却不可以忍耐任何人去逼迫和轻视我的爱情。于是,我( )地和父亲吵了个( )。——后来才知道,其实父亲对男友并没有什么成见,只是想习惯性地摆一摆未来岳父的架子和权威而已。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我的激烈反应大大深化了矛盾,损伤了父亲的尊严。
⑥“你滚!再也不要回来!”父亲大喊。
⑦正是满世界疯跑的年龄,我可不怕滚。我简单地打点了一下自己的东西,便很英雄地摔门而去,住进了单位的单身宿舍。
⑧这样一住,就是大半年。
⑨深冬时节,男友向我求婚。我打电话和母亲商量。母亲急急地跑来了:“你爸不点头,怎么办?”
⑩“他点不点头根本没关系。”我大义凛然,“是我结婚。”
⑪“可你也是他的心头肉啊。”
⑫“我可没听他这样说过。”
⑬“怎么都像孩子似的!”母亲哭起来。
⑭“那我回家。”我不忍了,“他肯吗?”
⑮“我再劝劝他”母亲慌慌张张地又赶回去。三天之后,再来看我时,神色更沮丧,“他还是不吐口”。
⑯“可我们的日子就快到了,请帖都准备好了。”
⑰母亲只是一个劲地哭。难怪她伤心。爷儿俩,谁的家她也当不了。
⑱“要不这样,我给爸发一个请帖吧。反正我礼到了。他随意。”最后,我这样决定。
⑲一张大红的请帖上,我潇洒地签了我和男友的名字。不知父亲看到会怎样。总之一定不会高兴吧。不过,我也算是尽力而为了。我自我安慰着。
⑳婚期一天天临近。父亲仍然没有表示让我回家。母亲也渐渐打消了让我从家里嫁出去的梦想,开始把结婚用品一件件地给我往宿舍里送。偶尔坐下来,就只会发愁:父亲在怎样生闷气,亲戚们会怎样笑话,场面将怎样难堪……
㉑婚期的前一天,突然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一早,我一打开门,便惊奇的发现我们这一排宿舍门口的雪被扫得干干净净。清爽的路面一直延伸到单位的大门外面。
㉒一定是传达室的老师傅干的。我忙跑过去道谢。
㉓“不是我。是一个老头儿,一早就扫到咱单位门口了。问他名字,他怎么也不肯说。”
㉔我跑到大门口。门口没有一个扫雪的人。我只看见,有一条清晰的路,通向着一个我最熟悉的方向——我的家。
㉕从单位到我家,有将近一公里远。
㉖沿着这条路,我走到了家门口,母亲看见我,居然愣了一愣:“怎么回来了?”
㉗“爸爸给我下了一张请帖。”我笑道。
㉘“不是你给你爸下的请帖吗?怎么变成了你爸给你下请帖?”母亲更加惊奇,“你爸还会下请帖?”
㉙父亲就站在院子里,他不回头,也不答话,只是默默地、默默地掸着冬青树上的积雪。
㉚我第一次发现,他的倔强原来是这么温柔。
【1】第①段中“圣旨”的含义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我的请帖”指的是什么?“父亲的请帖”指的是什么?
【3】文末“我”发现了“他的倔强原来是这么温柔”是因为
A.用扫雪的方式向即将结婚的女儿表达他深深的歉意。
B.用扫雪的行为邀请我回家,原谅“我”之前的任性。
C.默默掸雪的动作让“我”感受到了父亲的慈爱。
D.对于即将出嫁的女儿,父亲已不再与之争吵。
【4】在文章第④⑤段的空白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
A.说长道短 振振有词 一尘不变
B.三言两语 强词夺理 天崩地裂
C.一言不发 理直气壮 翻天覆地
D.口口声声 据理力争 排山倒海
【5】文章第㉕段画线句子在内容上有何作用?
【6】下列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 B.记叙文 C.说明文 D.议论文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来感慨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3)《登高》中,道出郁积杜甫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8、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上的空缺。
① ______,________。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
②念去去、 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③ _____,______,________。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④ ______,小人喻于利。(《论语》)
⑤君子坦荡荡,______。(《论语》)
⑥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⑦庭院深深深几许?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蝶恋花》)
⑧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9、默写。
(9)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也?曰:____。_____,_____。故曰______。
(10)灭六国者六国也,_____;族秦者秦也,______。
(11)为国者_____。(苏洵《六国论》)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2)___________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3)_______________,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父母在,不远游,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5)《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震撼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②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展现阿房宫宫殿楼阁的接连不断和高大雄伟的句子是“______,隔离天日”。
③杜牧《阿房宫赋》中说明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十分宏伟的句子是:“________,直走咸阳。”
④________,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⑤____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⑥________,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⑦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__。
⑧________。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了两个比喻从正面论证坚持而不放弃的重要性,除“驽马”一喻外,另一比喻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即使是黄鹤和猿猱也难于通过蜀道的原因。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通过描写潭中小鱼的游动,从侧面表现了小石潭水澄澈透明的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
范成大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第二句采用拟人手法,写燕舞莺啼与“我”毫不相关,作者没有意绪欣赏暮春美景,照应了首句中的“懒”字。
B.颔联借“日长”“花老”点出暮春时令,“多得睡”“不供诗”表现了作者无意赏春的颓废情绪。
C.颈联“吾衰久矣”化用了《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中的句子,委婉地表达了对当今久无周公这样的明主圣人的慨叹。
D.尾联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想象竹篱东面明年春天花草繁盛的场景,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日:“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节选)
(乙)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畸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化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爹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粵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官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娶娩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袁枚《祭妹文》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B.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C.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D.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父”,即叔父。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如“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与此相同。
B.“薨”,唐代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古代对不同等级的人的死用专用名词来表示,如天子死称“崩” ,诸侯死称“薨” ,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
C.“乾隆”,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如“建元”。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有一个年号。
D.“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带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表示成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B.《祭妹文》中袁枚记录了兄妹俩相处的生活琐事,通过一件件小事来寄托自己的哀思痛悼。如“同捉蟋蟀、相伴温书、掎裳悲恸"等,表现出兄妹间亲密的关系。
C.《祭十二郎文》是长为少祭,韩愈把议论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来抒写他的无限哀痛。
D.与妹妹的诸多往事堆积在袁枚的心中,如影随形,却又抓而不得。他很是后悔没有把儿时的诸多情状详细地记录下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2)当时虽畸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15、阅读下列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新冠疫情突发,各领域人才积极响应,驰援一线,为打赢“疫”战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②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习近平
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
④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
⑤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⑥随着疫情对各国的重大影响,我们的人才战略应该与时俱进,为得天下英才而用之提前做好战略部署。——薛永武《后疫情时代我国如何吸引人才》
尊重人才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贯穿于我们整个中国文化的始终。请综合材料内容,选择2—3句立意,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