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警察与赞美诗》这篇小说的主题最确切的是( )
A.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B.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丑恶现象。
C.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D.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统治。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所说的中国文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
②并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③指的是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④正是这条天际线,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
⑤就像那一条倔强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
⑥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
A.③①⑥④⑤② B.⑤④③①⑥②
C.③①⑥⑤④② D.⑤④③②①⑥
3、阅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完成小题。
拟行路难 (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选出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第一二句作者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从而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B. 第三句中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C. 第五、六句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让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D.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暗中
B.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无附于秦 吝惜
C.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达到
D.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推究
5、下列对联分别对应何人,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① 壮士奋挥椎,报韩已破秦皇胆 / 大王须借箸,兴汉终函项羽头
②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③ 尊王言必称尧舜 / 忧世心同切孔颜
④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⑤ 德大千年祀 / 名高万世师
⑥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蟠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A. ①陈平 ②辛弃疾 ③董仲舒 ④姜维 ⑤王阳明 ⑥苏东坡
B. ①萧何 ②文天祥 ③荀子 ④蒋琬 ⑤程颐 ⑥杜甫
C. ①樊哙 ②文天祥 ③韩愈 ④刘禅 ⑤朱熹 ⑥苏东坡
D. ①张良 ②辛弃疾 ③孟子 ④诸葛亮 ⑤孔子 ⑥杜甫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庄子》承继老子学说,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道家著作。现存世33篇,分为内七篇、外十五篇和杂十一篇。其文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思想奇特,意出尘外,文笔多变,气势壮阔,妙趣横生,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勾勒了逍遥飘逸的人生境界。
庄子尤为强调精神的自由,因此《庄子》开篇便是《逍遥游》。他生逢乱世,生活穷困潦倒,却洒脱地鄙弃权势名利,坚拒楚相之职,竭力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在他看来,顺从天道,自然而为,不为物累,方能旷达处世,泰然逍遥。所以《庄子·道遥游》里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游于无穷的境域,便无须依赖外物。然而,世人总有“机心”,心为俗物所羁绊,便难以达到真正的逍遥自由。如《庄子·养生主》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庄子看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穷的知识和利益,也是一种“机心”,这恰恰是为利益所累。如何能“不物于物”,达到逍遥的境界?庄子提出了“坐忘”“心斋”这样一种返璞归真的人生修行方式,即去除求名斗智的心念,消除由生理激起的贪欲,使心境达于空明之境。具体怎样才能返璞归真,庄子又强调,“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即当做到不为人工而毁灭天然,不为世故而毁灭性命,不为贪得而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
《庄子》强调逍遥游,并非看破红尘,他同样珍视和强调积厚、诚信、忠诚等美好品质,只是尤为强调以自修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自由。正如《庄子·让王》中所强调的:“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作。”回首《庄子》,其所强调的不执着自我,不执念于一时、一事,不耿耿于荣辱得失的开阔境界和旷达胸怀,所强调的审己体察、丰富自身心灵的修行方式,以及抛开成见,消除争论,尊重差异,以不齐为大齐的人生智慧,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保持平和的心态、成就胸怀浩荡达观豁达的人生有指引作用,而且对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的开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和启示。
(摘编自孙欣《旷达逍遥,天人合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庄子》思想奇特,文笔多变,气势壮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是战国最重要的道家著作。
B. “机心”指心为权势名利所绊,用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穷的知识和利益也是心存“机心”。
C. 《庄子》尤为强调审已体察、丰富自身心灵,抛开成见,看破红尘,获得心灵自由。
D. “心斋”是去除功利之心,消除由生理而激起的贪欲后,达到返璞归真的人生修行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庄子身逢乱世,穷困潦倒的背景为前提,来论证庄子开篇便是《逍游游》的缘由。
B. 文章第二段先提出庄子逍遥思想,接着逐层分析论证,最后梳理出返璞归真的方法。
C. 文章在论证庄子追求自由精神的同时,又兼分析其珍视美好品质的特点,具有辩证意味。
D. 文章援用《庄子》原句,既阐释了庄子逍遥思想的内涵与意义,又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回首《庄子》,就是为了具备不执念于一时、一事,不耿耿于荣辱得失的修行方式。
B. 世人只有去除求名斗智的心念,消除贪欲,使心境达到空明之境,方能达到“不物于物”。
C. 庄子的人生智慧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如果缺失这一智慧,就无法开创事业,成就人生。
D. 庄子超越当代之人,他的人生智慧对国家事业的开拓、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唯有把握当下和未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和抒情融为一体,笔力遒劲,境界宏阔,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写景转到写人,承上启下。
(3)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不因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2)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_____”;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_____”,又怎么会灭亡呢?
(3)杜甫在《望岳》中写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来抒发人生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后来演化成了一个成语,用以比喻两个人友谊深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
11、默写。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 。(《阿房宫赋》)
(2)一人之心,_______。秦爱纷奢,_____。_____,________?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_____,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2)仰不愧于天,________________。(《孟子·尽心上》)
(3)兴于《诗》,立于礼,_____________。(《论语·泰伯第八》)
(4)民为贵,____________,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5)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6)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7)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8)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之塞上》)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筋。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
【1】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夕阳下的一幅送别图。夕阳斜照,几片红霞,诗人和朋友,手挽着手,饮酒送别。在轻快明丽的景色衬托下,友朋宴别的感情显得深情而明朗。
B.领联中“每年春草芳”承接前句“行人莫叹”,用比喻手法,诗意委婉含蓄,代指京中每年都举行科举考试,中举的机会很多,正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
C.颈联对仗工整,情意深长。蓝关、湘浦是友人前往南海的必经之地。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
D.尾联以更深一层的劝勉作结。“十二楼”即传说中昆仑山的仙人居所,此处借指俗世繁华。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间惆怅留连,不要执着于人世浮华。
【2】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尹会一,字元孚,直隶博野人。雍正二年进士。五年,出为襄阳知府。汉水暴涨,坏护城石堤。会一督修建,分植巡功,民忘其劳。署荆州,石首饥民聚众,扬言将劫仓谷。会一单骑往谕,系其强悍者,发仓谷次第散予之,众悦服。
乾隆二年,入觐,命署广东巡抚,以母老辞。调署河南巡抚。河南方闵雨,疏请缓征,并发仓平粜,不拘存七粜三旧例,视缓急为多寡,上从之。
四年,黄河、沁水共涨,濒河四十七州县成灾。会一定赈恤规条十六,无食者予一月之粮,无居者予葺屋之资,缓征减粜,留漕运贷仓米,米不足,移他郡之粟助之,富民周济;并假馀屋以栖贫窭,建棚舍,安流亡,免米税,兴工代赈,种蔓菁助民食,助耔种,施药饵,延诸生稽察;又令离乡求食者,有司随在廪给,开以作业,俟改岁东作资送还乡。
会一母年七十馀,疏请终养。上知会一孝母,母李先以节孝旌,有贤名,赐诗褒之。会一在官有善政,必归美于母。家居设义仓,置义田,兴义学,谓皆出母意。母卒,会一年已逾五十,居丧一遵古礼。十一年,服阕,召授工部侍郎,督江苏学政。
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会一请令生童册报考试经解,别期发问,不在册报者,不概补经解。下部议行。会一以江南文胜,风以质行。尝谒东林道南祠,刻小学颁示士子。处士是镜庐墓隐舜山,亲访之,荐于朝。侍郎方苞屏居清凉山,徒步造访,执弟子礼。校文详慎,士林悦服。十三年,转吏部,仍留学政任。力疾按试,至松江,卒。
(节选自《清史稿·尹会一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B. 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C. 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D. 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入觐”原来指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后来泛指朝见天子。
B. “阕”,即“终了”的意思;“服阕”指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C. “东林”指东林书院,是江南地区文人荟萃之地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D. “侍郎”为明清时代六部的最高长官,有单独向皇帝奏事的权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尹会一关心民生,积极有为。他出任襄阳知府时,督促修建被汉水冲坏的护城石堤;在荆州做官时,开仓按平价卖出粮食,圆满解决饥民闹事的问题。
B. 尹会一头脑灵活,治理有方。黄河和沁水齐发大水,临近黄河的四十七个州县全部受灾,他多管齐下,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帮助灾民。
C. 尹会一重视人伦,谨守孝道。朝廷任命他为广东巡抚,他因母亲年老而推辞;为官有了好的政绩,他必定归功于母亲;母亲去世时,他按照古代的礼节守丧。
D. 尹会一重视人才,以礼待人。他亲自前往舜山拜访隐居在那里的处世是镜,并将其举荐给朝廷;他又徒步到清凉山去拜见侍郎方苞,并行弟子之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一单骑往谕,系其强悍者,发仓谷次第散予之,众悦服。
(2)会一定赈恤规条十六,无食者予一月之粮,无居者予葺屋之资。
15、请以“追梦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主题积极健康,有思想内涵;写现实生活,有场面描写、细节描写;语言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