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教材古诗文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参和井都是星宿名。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秦属井宿的分野,蜀属参宿的分野。)
B. “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C.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韩愈《师说》)
六艺指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才能和技艺,孔子曾把它们列为教学内容,这里指《诗经》等六种经书,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D. “序八州而朝同列”(贾谊《过秦论》)
传说中国上古时期划分为九个行政区域,秦国据雍州,其他八州是兖州、赵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幽州、梁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代称。
2、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俨然 迷罔 炮络 飞端瀑流争喧豗
B. 放诞 戳进 巉岩 巫山巫峡气潇森
C. 驯熟 伶俐 踌躇 间关莺语花底滑
D. 潦倒 杜撰 寒喧 万里悲秋常做客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教练将他们两人分为一组,但这两个人的性格、兴趣截然不同,好比方枘圆凿,实在是难以在一起合作,因此常常闹矛盾。
②钱钟书先生用文言写成的《谈艺录》《管锥编》博大宏深,技巧精湛而多变化,其用词也运斤成风,最可表明文言词汇的活力和生命力。
③当前有的领导干部走不出“文山会海”,强调工作忙,很少求田问舍;有的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上网络,坐在办公室关起门来作决策。
④在封建卫道者眼中,贾宝玉“愚顽怕读文章”,是一个身无长物的“不肖”“无能”的纨绔子弟。
⑤想让文章大气,透露出一些理性的思考和人生的哲理,我们就当登高自卑、行远自弥,课余多看点“能令头脑起飞”的书,“能令思想沸腾”的书。
⑥走复兴路,圆中国梦,靠的不是空喊口号,而是靠稳扎稳打筑就。我们应该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慷慨壮志,有“宵衣旰食,乐以忘忧”的汲取知识的渴求。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③④⑤ D. ①②⑤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指代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比如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B.“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常见的对百姓的称谓还有黎民、黎庶、黎元、布衣、生民、庶民、青衫、氓等。
C.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例如愚、鄙、敝、卑、窃、拙、小、舍、家、老等多用作谦辞;令、尊、贤、仁、丈、先、君、子、公等多用作敬辞。
D.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的推荐,唐虽采用科举制,也存在“征”和“辟”。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促织》是清代作家蒲松龄的作品,情节跌宕曲折,具有虚幻神秘色彩。
B.《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本色派”作品,语言朴实无华、生动自然。
C.《雷雨》的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代表作还有《日出》《原野》等。
D.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威尼斯商人》等。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1】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黛玉关于读书的回答既写出了她的谨小慎微、留心在意,也写出了她的敏感自尊、讨好取巧。
B.宝玉问黛玉有没有玉是因为他认为今天神仙似的妹妹也应该有玉,却没有,然后狠命摔玉,认为佩戴的玉不是好东西。
C.“摔玉”既表现了宝玉在家中所受的娇惯,也透露出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
D.贾母的先“搂”后“哄”,后来的“亲与他带上”,体现了贾母对宝玉的无比疼爱和娇纵。
【2】《红楼梦》中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形神兼备,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选文中举例说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阿房宫中廊道曲折、屋檐高耸的景象。
(3)《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用比喻的方式描写阿房宫中的女子打开妆镜时的景象,极言人数之众。
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梦得①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②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③。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④。
注:①梦得:诗人刘禹锡字梦得。②十千:十千钱,言酒价之高以示尽情豪饮。③欠三年:诗人白居易、刘禹锡都生于772年,写此诗时都是六十七岁。④陶然:喜悦、快乐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少时”与“老后”相对。“不忧生计”使人想见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和豪气。这与老后不“惜酒钱”是一脉相承的豪情,而无丝毫的世事艰难之感。
B.颔联写两人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感情,“共把十千”暗示了两人共同的处境和心境,“相看”句写两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
C.尾联续写,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共君一醉一陶然”句使人看到挚友的深情厚谊。
D.全诗言简义丰,语淡情深,从一时“闲吟”,到“且约后期”,既有超脱高雅的情怀,又暗示对身世境遇的感悟,体现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2】两位老人“闲吟”“闲征”,从“共君一醉一陶然”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必欲急臣 急:逼迫
B.乃辞谢固请 谢:推辞
C.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佯:假装
D.卒廷见相如 廷:在朝廷上
【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蔺相如“智斗秦王”的一项是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相如持其璧睨柱 ③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④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⑤遂许斋王日 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②⑤ D.①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理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假托“璧有瑕”将璧收回;然后将赵王的“修敬”与秦王的“甚倨”进行对比,当面斥责秦王无理无信。
B.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两个条件,以获得回旋的余地
C.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背信弃义是秦的惯用伎俩,并表明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使得秦王无可奈何。
D.秦王的左右想把蔺相如拉去杀掉,但秦王决定不杀相如,是因为他觉得杀掉相如既得不到和氏璧,又影响与赵国的关系,同时会失掉天下人之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1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我、他都需要及时地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王燕
人们不习惯凝视,总是长于奔走和张望。——韩少功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