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正名”是孔子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这一主张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实现儒学的生活化
C.稳定社会秩序
D.确立儒学主导地位
2、鸦片战争后,洋布以其物美价廉、鲜艳美观的优势在城镇市民中流行普及,土布结实耐用为广大农民及城镇苦力继续穿用,这样一来,洋布与土布便构成了城乡之分和土洋之别的一种外在象征符号。以下对此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
A.缘于社会分工的差异
B.出于追求时尚的心理
C.取决于购买力的状况
D.受到服制礼俗的制约
3、下图为伊斯兰国家出版书籍中科学类著作的占比。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拜占庭帝国鼎盛
B.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C.文艺复兴的推动
D.阿拉伯帝国的发展
4、中国古代有些统治者为加强统治,解决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问题,曾经采用过类似“一国两制”的办法进行治理。下列制度中具有明显“一国两制”特征的是( )
A.秦朝推行郡县制
B.契丹南北面官制
C.金朝猛安谋克制
D.元朝实行行省制
5、金初,太宗因“私用过度”,诸贵族大臣将皇帝“扶下殿庭,杖二十毕”。此后金朝大量吸收宋制,学习中原王朝的威仪,到第四代皇帝海陵王时,情势逆转,皇帝动辄以“杖之”威胁群臣。这种变化表明金朝( )
A.完全放弃了女真传统政治文化
B.政权因为汉化而衰弱
C.受中原王朝政治生态影响较大
D.“大定之治”成效显著
6、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政治制度的创新
B.经济的迅速发展
C.民族交融的频繁
D.中外文化的交流
7、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下令把自己主持制定的一套国家法律铸在鼎上放在王宫门口,让全国百姓都能够看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此前刑法都由贵族掌握,秘而不宣。子产的行为( )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
B.使法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有利于新兴地主阶层的兴起
D.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8、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其最主要的标志是( )
A.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兴建
C.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
D.井田制的实施
9、抗日战争胜利后,对侵华日本战犯进行了审判。下面可以作为审判证据的是( )
①南京大屠杀②组建细菌部队③重庆大轰炸④制造“皖南事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司隶校尉始置于西汉武帝时,东汉复置。司隶校尉可以督察京师百官,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刘秀时,“(鲍永)为司隶校尉,帝叔父赵王良尊威贵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刘秀重用司隶校尉意在( )
A.强化中央集权
B.提高行政效率
C.加强专制皇权
D.确保选官权力
11、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 )
A.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
B.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
C.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
D.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12、里耶秦简有大量内容丰富的政令和文书。《里耶秦简·户籍》中详细记述了百姓家庭人口信息及承担的赋役情况。另《秦简·内史杂》记述官员“有事请殴(请假),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这反映了秦朝( )
A.注重提升国家的治理水平
B.秦律严苛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C.重视户籍管理以征收赋税
D.开始出现政令文书管理模式
13、学者们在研究义和团运动时,发现其除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外,一些地方还打出了“捉拿洋教,振兴中国”“扶保中华,逐去外洋”“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大清亡,中国强”“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等口号。这些口号可以说明义和团运动( )
①倡导政治制度的变革 ②具有反帝爱国倾向
③领导阶级的理论先进 ④存在盲目排外行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4、如果要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应该查阅的奠基之作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15、唐朝中期推行的一项经济制度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这一制度( )
A.强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可纳绢和布代役以保证农时
C.以资产差别为主要的纳税依据
D.以均田制的实施为前提条件
16、2003年,辽宁阜新辽墓出土的契丹小字碑刻《永清公主墓志》正面刻汉字楷书,背面及背面左侧刻契丹文,其碑文称“盖国家系轩辕黄帝之后”。此碑可以用来说明( )
A.辽政权对华夏文明有认同感
B.永清公主与汉人通婚
C.辽政权与南宋文化交流频繁
D.民族交融的开始加深
17、中国社科院提出“台州模式”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以本土的民营经济为主,创造并充分应用了股份合作制, 这一形式适应台州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要素组合社会化的趋势,使得民营经济形成了全市国民经济“十分天下有其九”的经济格局。台州模式的成功,说明
①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可以而且应当用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服务
②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民营经济有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
④民营经济在浙江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汉文帝曾两次下诏“除田租税之半”,此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公元前167年,又宣布全部免去老百姓的田租,算赋也由过去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也由一年一服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为攻打匈奴养精蓄锐
C.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D.确立重农抑商的国策
19、腓尼基是当时地中海贸易网络的枢纽,因此腓尼基字母很快在地中海地区传播,演化出来的亚兰字母和希腊字母更是意义重大。材料可用于论证
A.古希腊文明的现实意义
B.古罗马文明的历史价值
C.西亚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D.印度对国际交流的影响
20、农业机械保有量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如图中1981—1986年中国部分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变化趋势反映了( )
A.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B.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
C.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活力
D.市场调节发挥了主导作用
21、明代朝贡贸易对贡期、人数、贡船、贡道等都有严格的限制,不得越轨。但外国贡船往往夹带大批私货,明朝政府在朝贡之外允许他们在京师会同馆与城内各处开市贸易,允许他们在途中与军民私下交易,且“悉免其税”。这反映了明代( )
A.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B.对外交往追求政治影响
C.政府不断放松海禁政策
D.对朝贡贸易管理名存实亡
22、2022年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小王遗址发现仰韶文化时期遗存,出土大量陶器及少量石器、骨器等,这对研究仰韶文化中晚期的文化面貌提供实物资料。下列关于仰韶文化表述正确的是( )
A.地处黄河中游,典型器物是彩绘陶
B.私有制己产生,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C.能够养蚕缫丝,主要栽培作物是稻
D.出现阶级分化,己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23、西周通过分封制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治理模式,周天子不仅要统一制度与政令,还要统一历法和生产活动。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的实施( )
A.目的是巩固西周统治
B.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C.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D.解决了国家分裂问题
24、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曹魏时由政府委任中正,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此变化
A.受佛教不断传播的影响
B.反映世家大族不断衰落
C.是推行科举考试的结果
D.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5、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________的步伐。刘少奇冤案的平反,推动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
“文化大革命”中 刘少奇遭到迫害 | 刘少奇的火葬单上写着化名 “刘卫黄”,职业为“无业” |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在 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致悼词 |
26、手工业进步:明朝中后期,南方部分手工业行业中出现_______________;(工场、雇佣)
27、平型关大捷、忻口会战
(1)1937年9月,为阻止日军逼近山西太原, _______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_______大捷。
(2)随后,_______会战历时一个月,是抗战初期_______战场_______最大、_______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3)11月初,_______失守。
28、(1)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是________。
(3)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后,开展以________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9、主张
(1)拥护“______”,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2)拥护“赛先生”,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______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30、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________。
31、藏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___________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2、填空题
(1)______年,哥伦布率三艘帆船西航,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2)1917年4月,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______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
(3)国联形成决议的“______”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仅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4)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在工业领域推行“______”改革。
(5)______包括28个成员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33、理论指导:1938年6月,武汉会战开始前,毛泽东在延安发表《________》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持久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
34、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发起________,迅速突破长江防线
35、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请回答:
(1)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推行哪一做法?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36、材料一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材料二(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偷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材料四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从1912年到1932年,20年间,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334人增至33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国际因素是什么?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
37、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大汶口文化时期。
38、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1901年9月7日
①三则材料各出自哪一条约?
②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条约的内容的异同。
③结合材料三说明其(这个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9、什么叫“郑和下西洋”?其目的和影响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