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47年5月,北京大学学生罗荣渠在日记中写道,当月下发公费生活补贴五万元,而膳食费即需四万元,交完饭费已近乎无钱生活;同月,全国各地学生陆续掀起“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其直接原因是( )
A.国共关系破裂引发学生不满
B.全面内战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C.长期战乱导致经济严重衰退
D.美国经济掠夺导致物资匮乏
2、下图为清末知识分子成立政治社团情况示意图(摘自王尔敏的《清季学会汇表》),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知识分子群体的不断壮大
B.民族危机的加剧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诞生
D.清末新政的推动
3、下表是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选出来的国家领导人表
主席 | 副主席 |
毛泽东 |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
总理 | 副总理 |
周恩来 | 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邓小平(1952) |
其中有下划线的领导人为党外人士,通过这一表格可以说明新中国当时( )
A.实行人民代表制度
B.为新民主主义国家
C.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D.新政权得到了巩固
4、1913年宋教仁被刺,第二次革命爆发,袁世凯政权查禁刊,全国报刊由1912年的500家减少139家;而同时期《孔教会杂志》《孔圣杂志》《宗圣杂志》等应运而起。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控制舆论为复辟造势
B.舆论自由被破坏殆尽
C.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
D.尊孔复古是时代所趋
5、根据如图所示信息,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1946年6月国共两党的军事力量相当
B.反映出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军力此消彼长
C.1948年内国共双方军力尚未发生逆转
D.1949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
6、明朝内阁大学士权力很大,拥有“票拟”权,被比喻为宰相,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清朝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中央行政中枢的变化说明( )
A.内阁制度威胁皇权
B.中央集权持续加强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决策效率日益降低
7、20世纪六十年代,大量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抒写了改天换地的壮丽诗篇,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如: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A.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B.取消列强在华特权
C.肃清一切反革命武装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8、据《洛阳伽蓝记》(成书于5世纪)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这一记载反映了( )
A.封邦建国,扩大疆域,推动北方农业区域的扩展。
B.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
C.南北朝时期的高门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
D.隋朝实现南北统一,开通运河,洛阳城闻名于世。
9、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690年,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 )
A.宰相的权力已经名存实亡
B.进一步加强皇权
C.唐朝基本沿袭避讳制度
D.三省体制不完善
10、下图为我国的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其现状有直接关系的战争是( )
A.雅克萨之战
B.第一次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中法战争
11、“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由此推知,两税法( )
A.强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改变了人丁为主的税收标准
C.杜绝了官员对百姓的肆意盘剥
D.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势头
12、1949年1月15日,《中央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中指出:“你们派人去接收官僚资本企业,必须严格地注意到不要打乱企业组织的原来机构”“只要不是破坏分子,应令其担负原来职务,继续工作,军管会只派军事代表去监督其工作”。这一指示( )
A.延续了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
B.表明党把工作重心转向了城市
C.适应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变化
D.意在彻底消灭农村的反动势力
13、自隋唐以来,重学之风初步形成,与之相关的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4、全面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兵力为430万,其中正规军约200万,至1949年初,国民党的总兵力下降到204万人,其中能用于机动作战的只有146万人,以下军事行动中,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渡江战役的进行
15、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并承认此前签订的《瑷珲条约》, 抢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 100 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6、1954年6月24日,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外长莫洛托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所做的关于日内瓦会议的总结中指出:“……旧内瓦会议明显地证明了这样一种状况;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与,许多国际问题,尤其是事关亚洲局势的问题,根本无法审理”。这体现了( )
A.新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B.新中国的“一边倒”政策取得重大突破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D.新中国“求同存异”方针促进各国合作
17、1872年,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公开向社会招股筹集资金。此后,从1877年—1883年间,先后有苏、皖、鄂、鲁、滇、桂等省的纺织、煤炭、铜、银、金等行业19家洋务企业竞相效仿,形成了股份制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这说明( )
A.股份制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B.洋务运动实现了“求富”目标
C.洋务企业尝试近代化经营
D.清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18、《盐铁论》中记载:先帝(汉武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这些措施( )
A.推动了西汉商品经济的发展
B.打击了汉朝地方豪强势力
C.强化了西汉王朝的物质基础
D.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危机
19、下列项中,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1860—1913年我国棉布产量中机制布与手织布的比重变化表(%)》
项目年 | 1860 | 1894 | 1913 |
机制布所占比重 | 3.18 | 14.15 | 34.83 |
手织布所占比重 | 96.82 | 85.85 | 65.17 |
A.外国资本优势地位丧失
B.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C.棉纺织工业化程度提高
D.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20、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思想家是( )
A.王守仁
B.李贽
C.黄宗羲
D.顾炎武
21、下图为东周时代中原式青铜剑的分布。这表明东周时期( )
A.中原式青铜剑是各国的主要武器
B.诸侯兼并战争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特色明显
D.生产力的进步加速了文明的发展
22、汉初,诸侯王的爵位由嫡子继承,庶子无继承资格。汉武帝时,大臣主父偃认为这样会无法传扬儒家仁孝之道,建议诸侯王分封子弟为列侯。按汉制,侯国隶属于郡,与县地位相当。汉武帝同意了这一建议。这一建议有利于( )
A.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B.壮大地方割据势力
C.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D.增强皇室的凝聚力
23、南北朝时,出生江左的陈庆之目睹洛阳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后,回到梁朝对人说:“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英阜,目不能识,口不能传”。该评价可以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 )
A.促进了北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
B.推动了洛阳城由衰败走向复兴
C.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逐渐消亡
D.缓解了南北朝意识形态的对峙
24、公元前136年,朝廷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标志是( )
A.尊奉黄老思想
B.颁布“推恩令”
C.推行察举制
D.设立五经博士
25、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______________运动。其中,被称为_______或_______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其代表人物是北宋后期的_______、_______兄弟和南宋的_______,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______________”。
26、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________的步伐。刘少奇冤案的平反,推动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
“文化大革命”中 刘少奇遭到迫害 | 刘少奇的火葬单上写着化名 “刘卫黄”,职业为“无业” |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在 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致悼词 |
27、经过
(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________率领联军从________向北京进发,在________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
(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________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3)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________”的决定。
(4)7月14日,________陷落。
(5)8月中旬,________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
28、八七会议
(1)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_______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总方针。
(2)会上,毛泽东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思想。
29、_________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航海图。
30、出现: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迹象。________、道光时期衰象更为明显。
31、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资产阶级建立起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实行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2、背景(1)北宋建立后,相继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________的分裂局面。
(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________、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33、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_______。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_______惨案”。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开进。张作霖因战事不利,决定退回_______。日本见张作霖不能满足他们的侵略要求,在_______将他炸死。
34、6月3日和4日,北京大批学生被捕,消息传到________。6月5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________罢工和________罢市,这标志着中国________登上政治舞台,也推动着这场爱国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5、列举清政府对各边疆地区采取的不同统治政策。
36、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日上午,全国各地同胞为30万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致哀,在追忆与悼念中感受和平来之不易,唤醒家国情怀,坚定“勿忘国耻、立志报国”的决心。
(1)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除南京大屠杀之外请另举两例。
(2)抗日战争历时八年,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才换来这场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伟大历史意义?
37、泱泱天朝大国:
清帝国疆域之广阔为世所共知。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问题
(1)在巩固帝国疆域方面,秦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举措?
(2)元朝在管理辽阔的疆域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取得了哪些重要突破?
(3)康乾时期,清朝是怎样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3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最重要的内容。
据此回答:
(1)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始终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
(2)概述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趋势。
39、八七会议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