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①时期:远程导弹研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B.③时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先后爆炸成功
C.④时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D.⑤时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银河巨型计算机诞生
2、日本学者所著的《太平洋战争史》指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的主力仍然被死死钉在中国战场上,寸步难移,中国还两度派军入缅作战。这说明( )
A.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
B.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击了大量的日军
C.日本侵略者深深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D.中国坚定支持被压迫国家和民族的抗日斗争
3、如图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结构图,图中三处空格处从左到右依次应填:( )
A.中央官制、地方官制、皇帝制度
B.地方官制、中央官制、皇帝制度
C.中央官制、皇帝制度、地方官制
D.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官制
4、唐玄宗时期“始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人居翰林,供奉敕旨”,“将陆坚、张九龄等 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召。王者尊极, 一 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 从中出。”唐德宗时期,陆贽任翰林学士,被时人称之为“内相”。这反映唐朝中 后期( )
A.中书权力遭到削弱
B.门阀土族垄断朝政
C.决策与行政权分离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5、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中写道:“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戴叔伦在《塞上曲二首·其二》中写道:“但愿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主要体现了( )
A.战争的残酷场面
B.强烈的入仕意愿
C.深厚的家国情怀
D.对劳动者的同情
6、阮元(1764—1849)在中国首部自然科学家传记《畴人传》中提道:“欧罗巴人自明末入中国,嗣后源源而来,相继不绝,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于推步一事,颇能深究,亦当为之作传。”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外交流助推科技发展
B.史学创作体例实现不断更新
C.西学东渐冲击传统观念
D.科技发展局面得到根本突破
7、马克思说,自1842年开放以来,中国市场形成了特有现象:中国出产的茶叶和丝向英国的出口一直不断增长,而英国工业品输入中国的数额整体来说却停滞不变。这一局面( )
A.反映了马克思对中国社会有深入了解
B.表明中国的传统经济继续引领世界
C.体现了自然经济主导下中国市场特色
D.说明中国对外贸易保持了出超地位
8、下图是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以下制度和此相关的是( )
A.三省六部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9、睡虎地秦简《语书》对“良吏”的界定标准是“凡良吏明法令,事无不能殿(也)。”汉代良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这说明( )
A.两朝非常重视对官吏的考核
B.秦汉选拔官吏的途径有所不同
C.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的建立
D.汉代治国理念较秦朝有所调整
10、世界农业起源地多在地球上的中纬度地区,而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全年降水较少,气候干旱,经常面临饥荒。据此可知( )
A.地理环境决定文明产生
B.世界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农业起源均处大河流域
D.适度生存挑战促近文明产生
11、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由此可见理学认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应当是( )
A.知行合一
B.存天理,灭人欲
C.致良知
D.天人感应
12、汉末三国时期胡人内迁,西晋灭亡,王室东迁。十六国中最早建立政权的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朝皇室的后裔,其建立的政权以“汉”为国号。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分别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等四个国家。诸多少数民族政权为谁是正统而激烈争执,一些臣僚以东晋为“华夏正朔所在”为由劝谏君主慎重考虑南征行动。这可以说明当时( )
A.少数民族政权完成了封建化
B.国家统一趋势初显
C.民族之间斗争激烈征战频繁
D.华夏认同氛围浓厚
13、康熙帝声言:“朕披览史册,于前代帝王每加留意,书生辈但知讥评往事,前代帝王虽无过失,亦必刻意指摘,论列短长,全无公是公非。”而清朝皇帝一贯的理念是褒扬君主.压抑臣下。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意在( )
A.维护历史的客观性
B.构建专制的历史观
C.掀起严厉的文字狱
D.整肃朝纲打压群臣
14、唐太宗贞观三年诏令:“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明宣德皇帝令内阁大学士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帖各疏面以进”,提出处理意见,即“票拟”,若内容有不当者,给事中则要求相应部门进行改正。其做法旨在( )
A.限制宰相权利
B.提高行政效率
C.避免决策失误
D.实现权力制衡
15、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不同。南方赛龙舟、吃粽子;北方禁火,佩戴百索绶带(辟邪彩带)。至唐则立法规定端午放假一天,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这种变化说明( )
A.国家统一助推文化认同
B.端午节习俗来源于官方
C.法律严苛导致习俗固定
D.习俗发展迎合市民生活
16、“国父”孙中山在临终前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据此可知,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是指( )
A.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
B.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没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D.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了
17、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讲道,“5年来,我们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这可以直接说明中国( )
A.形成了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关系
B.对控制局部战争扩大、解决地区冲突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
C.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18、标语口号承载了重要的历史信息。下列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标语口号,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③“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④“打土豪,分田地”
A.②①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③④①②
19、毛泽东在1937年9月29日《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中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否只是限于国共两党呢?不是的……两个党仅是这个统一战线中的一部分。抗日统一战线是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统一战线”。毛泽东这一论述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民性和广泛性
B.中国抗日战争的态势被扭转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收效显著
D.国共团结抗日精神日益凸显
20、春秋战国时期,某派思想家强调“任物自然”,要人们遵循客观规律,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这一思想流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21、下图所体现的历史事件( )
A.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
C.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D.清算和结束了共产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向
22、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秦朝暴政
B.秦始皇穷奢极欲
C.刑法严苛
D.秦朝“焚书坑儒”
23、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直接推动了( )
A.粮食产量的提高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工商市镇的繁荣
D.雇佣关系的产生
24、下图是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比重的变化。图中数据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国民经济调整政策的实施
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C.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
D.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
25、中共八大:____年中共八大召开。中共八大认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__变为先进的_________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_______。
26、《新青年》阐述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要拥护“________”,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________”,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________。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________革命
27、1927年9月,________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进攻长沙途中受挫。
28、宪法: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____________
29、秦朝形成的________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0、国民政府推行“________”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________迫使日本撤兵。但国联调查团提出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以牺牲中国来换取英、美、法、日等国________中国东北。日本拒绝这个方案,宣布退出国联
31、主要内容
富国方面 |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________、拨巨资从事________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________ |
强兵方面 |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________”的征兵制,取代________ |
32、美国爆发独立战争。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组成松散的______,美利坚合众国诞生。邦联的弊端:邦联政府没有_________,难以解决战争遗留下来的巨额公债;各州拥有________;外交上难以形成统一的声音。
33、________年1月,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________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成了________的主张。大会实际上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政策,________正式形成
34、积极方面
(1)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________的________革命。
(2)这次革命推翻了________,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________政体,传播了________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________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________思想的藩篱,打击了________,为________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
请回答
(1)中共八大为这一探索作出了怎样的历史贡献?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的决定?
(3)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有何重大意义?
(4)中共十四大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36、国民革命的结局是怎样的?
37、三省六部制职权及影响
38、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9、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标志、内容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