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①时期:远程导弹研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B.③时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先后爆炸成功
C.④时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D.⑤时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银河巨型计算机诞生
2、在秦完成统一之前,六国之间存在着差异,包括方言和地域特色,这导致了文化上的差异。为消除这种差异,统一以后的秦朝( )
A.推行郡县制
B.统一了文字
C.统一度量衡
D.实行三公制
3、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入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多出于翰林院。翰林院职能的演变( )
A.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B.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C.促使明初宰相制度被废除
D.是君主专制到达顶峰的标志
4、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5、如图为1907年12月19日《中外日报》刊登的一幅宣传画,图中清朝官员手持“路权”与洋人密谈。该宣传画意在( )
A.揭露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
B.说明辛亥革命爆发必然性
C.反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D.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6、元朝在汉族及某些边境地区设置行省,以资控驭;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则直隶中央;同时,在适当的地区,配置皇子出镇,以加强控制。这说明元朝政府( )
A.在全国普遍推行行省制度
B.多管齐下强化了君主专制
C.一定程度上沿袭分封制度
D.因地制宜加强地方的管理
7、宋代青苗法推行后,有大臣指出:“青苗之法,内有大臣力主,事在必行;外有专差之官,唯以散钱数多为职办。州县官吏往往变抑勒而为情愿者,盖事势不得不惧,而人情不得不从。”王安石则对“抑配”之事不以为意,认为“无问其欲否,慨与之也”。由此可推知,青苗法的推行( )
A.增强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的有效控制
B.加剧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
C.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偏差
D.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8、《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9、如图是广东省英德市青塘遗址黄门岩2号洞,该遗址出土的石制品类型丰富,包括打制石器以及使用砾石、石核、石片、断块、碎屑及少量穿孔石器和局部磨刃石器,打制石器中以陡刃砾石石器最具特色。据此可推测,该遗址( )
A.处在旧石器时代早期阶段
B.出现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
C.处于新旧石器的交替时期
D.受到其他文明遗存的影响
10、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如果你生活在北宋末年,你有可能做到的事情是( )
A.晚上去听人说书
B.观看关汉卿的《窦娥冤》
C.穿着黄色的棉袍
D.阅读长篇小说《西游记》
11、如图为发现于河北宣化的辽代墓葬茶道图,图中茶盏、盏托、茶碗、茶勺、渣斗等茶具清晰可见。据此可知,当时辽朝( )
A.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B.贫富差距十分明显
C.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D.手工业发展较缓慢
12、《辽史·百官志》有关于枢密院的记载:汉人枢密院,本兵部之职,在周为大司马,汉为太尉。唐季宦官用事,内置枢密院,后改用士人。太宗入汴,因置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之政。由此可知辽朝( )
A.史家熟知汉人官制沿革
B.打击了藩镇割据混乱局面
C.积极推进同汉族的交流
D.汲取北宋经验建立枢密院
13、如表是抗战时期海外华侨支援国内抗战的情况统计表(部分),对此如表解读合理的是( )
时间 | 项目 | 数目 |
至1940年 | 抗日救亡团体 | 2000多个 |
至1940年 | 捐献物资 | 217架飞机,坦克27辆,卡车数百辆 |
至1940年 | 捐献医药物资 | 救护车1000多辆,输血1750立方公升,药物无数 |
1937—1941年 | 侨汇 | 55.7亿元(法币) |
1937—1945年 | 捐款 | 50亿元(法币) |
1937—1945年 | 购买政府国债 | 11亿元(法币) |
1937—1945年 | 回国参军参战 | 4万余人 |
A.国际援助在中国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各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障
C.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爱国主义精神在抗战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14、下图是1935年创作的一幅漫画。图中,身上标着“China”的人一半身子已被一只身上标着“JapGrab”的老虎吞下,他跟老虎比划着,说“好啦,我同意,不过只能吃到这里!”据此可知,该漫画的主要意图是( )
A.讽刺不抵抗政策
B.号召国共合作抗日
C.争取国联的调停
D.抗议日本侵占北平
15、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以下对于“第二次知识接触”评价正确的是( )
A.产生了广泛影响
B.助推了社会转型
C.冲击了正统思想
D.传播了西方科技
16、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亦称诸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与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可见,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
A.各国改革
B.民族交融
C.技术进步
D.思想繁荣
17、虽然西周后期有不少册封典礼,但是封赏的财物仅限于服饰、弓箭及仪仗等,以示荣宠而已,不再有周初封邦建国时赏赐大量山川土田和人口那样的宏大气魄。这一现象表明西周后期( )
A.血缘政治已经崩溃
B.土地私有制已确立
C.王室势力日益衰微
D.集权体制遭到削弱
18、奏折始于康熙中期,最初只在京城满汉大臣和外省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中使用,雍正时规定“科道每日一人上密折,轮流具奏,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事务,皆许据实敷陈”,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变化( )
A.保障了地方吏治清明
B.提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
C.推动皇权向地方渗透
D.确保了国家决策正确性
19、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 )
A.开眼看世界
B.实业救国思潮
C.中体西用
D.新文化运动
20、有同学对中国近代先进中国人救国探索之路做了如下梳理,其中代表人物和学习领域、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
① | 魏源 | 器物 |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② | 李鸿章 | 政治制度 | 伸民权,设议院 |
③ | 康有为 | 器物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④ | 陈独秀 | 思想文化 | 民主、科学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宋会要辑稿·职官一》记载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对职官制度改革之前的情形:“中书省、门下省者,存其名,列皇城外两庑、官舍各数楹。”中书省只掌册文、覆奏、考账,门下省主要负责乘舆、八宝、朝会等。这种现象的出现( )
A.表明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
B.迎合专制皇权统治的需要
C.促使中央权力被分散至地方
D.印证了文官执政能力较强
22、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23、以下是辽夏金的管理制度(部分)。
政权 | 管理制度 |
辽 | 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
西夏 |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
金 |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留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 |
由此可知,当时少数民族政权( )
A.采用传承与借鉴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B.与汉族政权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C.彻底抛弃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D.呈现出全面封建化的历史趋势
24、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高级将领争权争利,“几若一岁九迁而犹缓,一月三迁而犹未足”,洪秀全又“欲众建诸侯以少其力”,一口气封了2700多个王,使得“内乱猜忌之萌,愈散漫不可制”。这种情况( )
A.推动太平天国走向强盛历史
B.加速了太平天国的衰落
C.影响太平军北伐和西征
D.导致了清朝政权的瓦解
25、1976年9月,________逝世,________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同年10月,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________反革命集团,结束了“________”这场灾难
26、________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________和________集中在江南
①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________,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________了航程
②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________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________的粮食
27、绘画成就以_______画最为突出,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_______和_______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28、请列举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29、评价: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________,________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________。但________过于僵化,________分割过细,影响了________,助长了________的政治风气
30、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他建立___________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可入选;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他建立十个___________,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31、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________
32、东北易帜:________年张学良改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33、北宋________和南宋________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________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34、经过
(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________率领联军从________向北京进发,在________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
(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________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3)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________”的决定。
(4)7月14日,________陷落。
(5)8月中旬,________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
35、南宋是怎样建立的?
36、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37、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贡献,请回答以下有关中国选官制度的问题。
(1)汉朝主要采用了什么选官制度?其用人标准及选拔方式分别是什么?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3)隋唐以后,又采取了什么选官制度?其用人标准与选拔方式又有何不同?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在《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材料二
(中美)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他们就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具体领域进行了讨论,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双方各自承诺对进一步发展这种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双方同意,他们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翔题交换意见。
——摘自1972年2月29日《人民日报》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中美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理由是否正确?为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是如何变化的?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9、古代中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唐朝、明朝和清朝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在地方管理方面,汉初、秦朝和元朝分别实行了什么制度?
(3)在人才选拔方面,隋唐以来形成和发展了怎样的制度,这—制度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