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创
新协同机制。
②小庄从小就对机器人玩具特别感兴趣,上学后喜欢收集机器人模型,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模型已经汗.牛.充. 栋.,整整一件屋都摆满了。
③约翰逊的学术方法虽比较新颖,但其学术成果得到学术界公认的却不是很多,再加上其追随者大都等.而.下.
之.,以致他的学术地位一直不高。
④张家界独特的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徜徉其间,峰峦叠峰,峪壑幽深,溪流澄碧,让人 乐.不.思.蜀.。
⑤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虚拟广告的监管,使得滥.竽.充.数.的广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⑥最后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全省 60%
的市场份额。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2、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君王上表陈情言事,对君王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其中“表”的内容侧重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C.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人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六十甲子”。例如《赤壁赋》中的“壬戍之秋,七月既望”和《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等句中的“壬戌”“癸丑”即是干支纪年法。
D.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
3、对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③谨拜表以闻 ④以无厚入有间
⑤以八千岁为春 ⑥洎牧以谗诛 ⑦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⑧耕植不足以自给 ⑨诸侯以惠爱为德 ⑩汝殁以六月二日
A.①②/③⑥/④⑦⑩/⑤⑨/⑧ B.①④/②③/⑤⑦⑩/⑥⑧/⑨
C.①④/②⑥/③⑦/⑤⑨/⑧/⑩ D.①⑥/②④/③⑦/⑤⑧/⑨/⑩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渚清(chǔ) 霜鬓(bìng) 惘然(wǎnɡ) 贻笑大方(yí)
B.饿殍(piǎo) 逡巡(qūn) 曳兵(yè) 丢三落四(luò)
C.跬步(kuǐ) 针砭(biān) 经传(zhuàn) 度长絜大(duó)
D.锦瑟(sè) 猿啸(xiào) 咨嗟(jiē) 良将劲弩(jìn)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执拗niù 祛暑qū 阿其所好ē 吆五喝六hē
B.汤匙chí 巷战xiang 久假不归jiǎ 不揣冒昧chuǎi
C.鬓角bìn 蛇蝎jié 稗官野史bài 成绩斐然fěi
D.窗舷xuan 炽热 chi 浑浑噩噩hún 咄咄逼人duō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农家在两千多年前也就应运而生。秦汉以后农家人物层出不穷,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术文化派别。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说:“中国在三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古代农学更是如此,其在农业技术、农学理论、农业思想等都曾居于世界前列。这一学术群体的研究涉及诸多领域,在中国科技史、经济史、思想史都有重要地位。但古代农家的学术贡献与其受到的关注却并不相符。
农家起源较早,正式形成于战国时期,其以农宣教,游学于各国之间,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主张。如战国时农家代表人物许行“与民并耕而食,襄飧而治”的主张,就曾受到孟子的批评。秦汉以后农家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等主流思想相结合,而其总结和传播农业技术的功能得到强化。
作为学派,农家引起班固等史学家的注意,并载录史册,后世史志、私人书目等一直收录农家著作。但农家早期著作大多散佚,学派早期思想活动散见于诸子著述,后世史籍和书录在收录农家著作时也一直存在较大分歧,这给农家研究带来较大难度。由于农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与其他学派相比,以农家为对象的研究成果不多文化史的角度,其远不及儒家等显学深入和丰富;科技史角度,学术界对之关注亦不及医家和墨家;研究者在论及诸子百家时,对农家或一笔带过,或只字不提,且观点不二。总体上,农家文化研究相对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家的学术地位和文化影响。但梳理和研究农家思想却有着强烈而丰富的现实意义。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加速,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并没有改变。在城乡二元化发展中,“三农”问题日益突出,而这些问题,古代农家都曾作过深入思考,他们从实际出发,关注民生疾苦,并切实解决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而不是只是理论层面“民贵君轻”价值观念的宣传,这与国家提出的“民生”思想有契合之处,值得深入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步伐逐步加快,但是随着“石油农业”弊端的显现,人们开始探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可持续农业”等模式。古代农家所总结的用养结合思想、循环利用模式、防治病虫害措施等对于上述农业模式都有重要借鉴意义。李文华先生就特别指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注重传统农业技术的挖掘和改进,从传统农业知识中学习有价值的生态模式、技术和方法。”
农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业生产的成败,不仅取决于生产技术,还取决于农业政策和管理思想。古代农家在总结农业生产科技和经验的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管理思想。尚思钢、徐光启、杨灿等,无不在其中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在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严重的国情下,提高土地利用率、集约经营思想对农业发展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古代农业能在农业技术和思想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与其端正的学术和务实的研究方法密切相关。农家在诞生之初就形成了谦虚严谨、甘为“冷门”的良好学风,在其后几千年中,后学者始终秉持这种优秀学风。在当时学术风气、学术道德等方面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的背景下,农家学风颇具借鉴意义。
(摘编自熊帝病文章《中国古代农家文化研究·绪论)
【1】下列关手“农家”说法中,正确的项是( )
A.农家是中国古人为了探究总结业生产经验和技术而形成的一个学术流派。
B.农家的思想主张和儒家背道而驰因此许行的观点才受到孟子的强烈批评。
C.记载早期农家思想的著作大量散佚,说明历史上的农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D.“养用结合、循环利用”等农家思想可以解决“石油农业”带来的种种弊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从历史悠久、思想先进、内容丰富等方面阐明农家思想的贡献。
B.文章合理地引用了李约瑟和李文华等名人的言论,有力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农家思想意义丰富,但历史上没得到足够重视,两相对比突出了本研究的意义。
D.作者从技术、思想、学风等多个角度阐释了现代人研究农家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研究的绪论,其写作目的是阐明进行古代农业文化思想研究的必要性。
B.以农学为代表的中国知识技术水平曾在长达千年的时段内居于世界领先位置。
C.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我们必须从传统农业中学习有价值的生态模式、技术和方法。
D.在新世纪梳理和研究古代农家文化思想对于树立文化自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然而生活中,很多人做事却善始不善终,《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也体现了这一现象。
(2)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中“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诗人所写之景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3)人有时内心充满矛盾,常常心里想着什么,可现实却不容你如此,两难之间更见张力。古诗文中能写出抒情主人公矛盾心理或行为的两句有:“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选用“酒”这一传统意象,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表明天涯沦落人的孤寂。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一句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说明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不论身处何地都满怀忧国忧民的政治理想抱负。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郦道元《三峡》中,从色彩、情态入手描绘三峡潭水春冬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认为君子最终能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李白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4)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悬泉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郦道元《水经注》)
(6)荡胸生层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7)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8)__________________,行必果。(《论语》)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灭亡之因时说,若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______”;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______”,又怎么会灭亡呢?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人之所以愈圣明是因为他们“______”;而普通人则相反,是因为他们“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两句,写刘裕故居,给人苍凉之感。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通过对江水去留、月亮消长的辩证思考,归纳出一个哲理: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____________”;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____________”。
(2)陶渊明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在《饮酒(其五)》中写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寓意与之同一,以云、鸟自喻,写自己无意于仕而仕,因厌恶官场而隐。
(3)“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历代文人常借其抒发怀抱、说理明志等,如古诗文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以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②大:一作“太”。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用了比喻的技巧,例如,用“黄金”比喻桂花,用“碧叶”比喻桂叶,还把桂花比作晋代名士。
B.“梅蕊重重”“丁香千结”句用梅花和丁香正衬桂花,意在突出桂花鲜艳的色彩和浓郁的香味。
C.“感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句含嗔带斥,词人似嗔怪桂花以沁人的馥香惊扰了自己的千里梦,有此无情。
D.本词和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语言风格类似,皆于晓畅自然中含深沉意蕴。
【2】本词抒发了对桂花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论琴
高濂
①高子曰:“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故《记》曰“君子无故不去琴瑟。”孔门之瑟,今则绝响,信可贵矣。古人鼓琴,起风云而来玄鹤、通神明而阜①民财者,以和感也。今徒存其器,古意则亡。欧阳公云器存而意不存者,此耳。夫和而鸣者声也,参叙相应者韵也,韵中成文谓之为音。故音之哀乐、邪正、刚柔、喜怒,发乎人心,而国之理乱、家之废兴、道之盛衰、俗之成败,听于音声,可先知也,岂他乐云乎?
②知琴者,以雅音为正。按弦须用指分明,运动闲和,气度温润,故能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得松风夜月之趣于指下,是为君子雅业②,岂彼心中无德、腹内无墨者,可与圣贤共语?世人悦于听乐,而无味于琴者,悦其声之淫③耳。乐用七音而二变,与宫徽联用,故声淫②而悦耳。琴用五音,变法甚少,且罕联用他调,故音虽雅正,不宜于俗。
③今人不究意旨,不亲明师,不讲谱法,不娴手势,遂使声之曲折,手之取音,缓急失宜,起伏无节,知声而不知音,运指而不运意,奚取弹为?
④有等务④尚花巧急骤,夸奇逞高,不求法度。准绳之中有敷畅⑤悠扬之妙,操多散声⑥,以类箜篌;巧取按声,以同筝阮;大失雅音,重可笑耳。孰知散、按间出,清以泛声,谓得中道。今之俗弹,更易不常,变朴为浇⑦,求异于人,不知法古,是为抱琵琶而同伶人,岂古圣贤所谓修身养性、理其天真意哉?
(有删改)
注释:①阜:增长。②雅业:高雅的爱好。③淫:过分,过度。④等务:不同的。⑤敷畅:发扬。⑥散声、按声、泛声:音乐术语。⑦浇:浮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
【2】第2段中作者认为要达到“雅”的境界,必须具备的条件有:(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3段中的“运指而不运意”所指的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
【4】文中多用对比,请具体说明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5】你对文中“今之俗弹,更易不常,变朴为浇,求异于人,不知法古,是为抱琵琶而同伶人,岂古圣贤所谓修身养性、理其天真意哉?”这句话有何评价?
15、微写作,按要求作答。
《登桐君山·观富春江月下东流》让我们欣赏到桐庐的独特之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有无数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请选择其中一处,以“祖国山水美如画”为主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形象鲜明;“桐庐”除外。小诗不超过150字。抒情文字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