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书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称赞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的诗风相近。
2、在下面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苹果Iphone X上市,似乎让 在深圳华强北的山寨行业呈现 的姿态。对于一般不熟悉该型号手机的用户,一时难以 真假。
A.折服 欣欣向荣 分辨
B.蛰伏 生机勃勃 分辨
C.蛰伏 欣欣向荣 分辩
D.折服 生机勃勃 分辩
3、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毒兔子
【意大利】卡尔维诺
马可瓦多一次次在病床上醒来,感到窗子渗进来的光线与声音仿佛来自遥不可及的世界。如今,外面的世界重新属于他——他病愈了,在诊疗室等医生过来。可是他感受不到喜悦。可能因为外面的雾,让他知道自己将在一片空茫中离开,融入那虚无的湿气里。虽然模糊地觉得自己必须喜欢那里面的某样东西,可是触目所见都让他厌烦而不自在。
就在那个时候,他看见角落里的那只白兔子,有着长而松软的毛,粉红的三角鼻,惊慌失措的红眼睛。它蜷曲的身躯占满狭窄的笼子,笼外有根吃不到的胡萝卜——它该有多么不快乐。他把笼门打开。兔子却停着不动,鼻子轻微抽搐。他拿起胡萝卜递过去,它跟着,就他的手上啃了起来。男人轻抚它的背脊,摸到一把瘦骨头,心想:“我可以把它养得圆滚滚的。”他爱怜地看着它,就像饲养者在和善照顾动物的同时,预见将来烘烤的菜肴。这是一个原本可以填补他的时间及心灵的朋友,可惜现在他得离开了,回到云雾弥漫、再也遇不到兔子的城里。
胡萝卜快吃光了,他抱起兔子,四处寻找可以喂的东西。门外响起医生的脚步声。怎么解释自己抱着这只兔子?他匆忙把它往夹克里一塞……
马可瓦多像幸运的猎人那样,拎着兔子的耳朵进了家门。“爸!爸!”孩子们欢呼着迎上去,“这是我们的礼物吗?”
“回来啦?”从太太的眼光,马可瓦多就知道自己的住院只增添了她的怨恨。马可瓦多说:“好好照看,它可以安心发胖直到圣诞节。”“它是公的还是母的?”小儿子问。
如果是母的就好了,可以生小兔,然后发展畜牧业。马可瓦多的脑里浮现一幅图像:家里湿渍斑斑的墙壁消失无踪,眼前是田野间的一座农庄。
“给它吃什么?我们自己都没得吃。”太太尖酸地说。“这个我来负责。”马可瓦多说。
第二天,马可瓦多从主管办公室的盆栽上各拔下几片叶子,全塞进央克里。接着厚着脸皮向一位女职员讨了一朵花,又对正在削梨的年轻人说:“把皮留给我。”如此,东一片叶子,西一串果皮,再加上花瓣,希望能喂饱小动物。
主管忽然派人来叫他。“他们发现盆栽掉叶子了?”马可瓦多习惯性地感到内疚。房间里还有一名医生和几名警察。医生对他说:“诊疗室的兔子不见了。那只兔子被注射了可怕的病菌,可以传染全城。我断定你还没有吃掉它,否则你已经不在人间了。”公司外等着救护车和警车,大家急忙上车,持续呼啸着警笛往马可瓦多家开去。沿路留下马可瓦多沮丧地从车窗丢出去的一行绿叶、果皮和花瓣。
那天早上马可瓦多的太太不知拿什么下锅,看着兔子自言自语:“薪水都拿去支付医药费了,店铺又不让赊账,还大谈什么畜牧业、什么圣诞节吃烤兔子。”她找出一条长彩带,绑在它的脖子上,让孩子们像牵狗一样,拽着不情不愿、勒得半死的兔子。
“让蒂欧蜜拉太太帮忙杀一下兔子”,妈妈叮咛着,“她可以留一只兔腿!不,还是留兔头好了。”
当马可瓦多家被医生和警察重重包围时,小孩刚刚出了门。所有追缉者又继续他们的狩猎。
“你们疯啦?”看着屋里挤进的陌生人,蒂欧蜜拉太太差点中风。她对兔子毫不知情。
事实上,三个小男孩没在老太太家的门口停留。为了拯救那只兔子,他们打算把它带到安全的地方。他们爬到顶楼的平台,扯断彩带便离开了,只留下自由的小动物和一望无际的倾斜的屋顶。
兔子试着走几步,看看四周,换个方向,便小步轻跳着往屋顶走去。兔子的行踪没有被忽略。有人在窗台摆了盆生菜,有人丢了个梨核,还有人放了胡萝卜块。顶楼的窗户后面正传着低语——“今天炖兔肉”,或者“烩兔肉”“烤兔子”之类。
小动物当然知道,每次人类用食物引诱它,都会发生痛苦的事:把针管插在它身上,或把它塞进夹克里,或用彩带拖着它走……但与记忆带来的痛楚相比,只有此刻的饥饿是可以减轻的。这些不可信赖的人类——除了给它折磨——还能给它——也是它需要的——一种保护,一种家的温暖。它决定把自己交托给人类的游戏,听天由命吧!于是它安心地吃起胡萝卜,即便清楚知道,很快有一只手伸出来把它抓住。然而一切相反,眨眼之间,窗户关了,窗后的人也不见了,整个顶楼了无人迹。
因为此时警车的扩音器正在呼喊:“请注意!请注意!有一只长毛的白兔子失踪了。它有严重传染病!它的肉有毒!触碰也会被传染!看见它马上通知警察!”
恐慌在所有的屋顶上迅速蔓延。每个人都采取防御姿态,一看到兔子从别的屋顶跳到附近,就发出警报。兔子的步子变得犹豫不决,当它发觉自己需要与人类亲近时,这种孤独感对它而言更具威胁性,更难以容忍。
老猎人乌利克装好子弹,在雾中看见一团白影,便迅速开火。一粒弹丸打穿它的耳朵。兔子明白:这是开战宣言,所有跟人类的关系自此一刀两断。
一切在缥缈的雾中结束了。失足的兔子不可遏止地向下方的雾气滑落;还在半空,就被一只戴着手套的手接住。装着兔子的救护车疾驰而去,车上还有马可瓦多,他的太太和三个小孩。他们得留院观察,做一系列的菌苗检验。
(马小漠译,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笼门被打开,彩带被扯断,兔子都没有马上逃走而是保持警惕,表明它在多次担惊受怕之后,对人类的善意并不信任。
B.马可瓦多病愈归来,他的太太非但不高兴,反而流露出怨恨的神情,体现极度贫穷的生活使得正常的人际关系变得扭曲。
C.马可瓦多跟太太“大谈什么畜牧业、什么圣诞节吃烤免子”却不顾家中食物短缺,是一个脱离实际、耽于幻想的人。
D.许多大人想把兔子变成腹中餐,只有那三个小男孩愿意把它当作礼物、给它自由,童心的美好反衬出成人世界的丑恶。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与结尾两次写雾,缥缈、潮湿、笼罩一切的雾气营造出迷茫与压抑的氛围,象征着病态的社会对人们精神的侵蚀。
B.小说有意使马可瓦多与兔子相映照,比如,两者都从医院出来又回到医院去,都对现实的生活不满却又始终无法逃离。
C.兔子的命运发生多次转变,使得小说叙事一波三折,而找回毒兔子的过程一再受阻,以延宕的手法增强小说的可读性。
D.同是引人深思人性“变形”之因,本文与卡夫卡《变形记》写法不同,前者多真实而极少荒诞,后者多荒诞而极少真实。
【3】马可瓦多将兔子带回家喂养,表面上是因为难以向医生解释,其实还有多种的原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在后半部分的情节中增加兔子的叙述视角,能带来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运用互文手法,写蜀地生存环境恶劣,同时也暗示蜀地势力纷争不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盛写荒凉衰败。
(3)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用比兴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不合理的制度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古代京城百业兴旺,精英荟萃,又被称为“京华”,这一美称,在唐宋诗词里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感伤自己“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而在《离骚》中,屈原也有相似的遭遇——“____________”,虽然屈原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名篇名句默写。
(1)《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绵绵春雨淅淅沥沥,清晨卖花声中透出淡雅的春意。
(2)《蜀相》中评价诸葛亮一生才智与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歌行》中写汉军出师时锣鼓喧天的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
(2)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3)老当益壮,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5)_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6)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
7、按要求填空。
(1)故观于海者难为水,_______________。(《诸子喻山水》)
(2)可堪孤馆闭春寒,_____________。(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3)苏轼《江城子》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写对亡妻的思念,周邦彦《苏幕遮》以类似手法写対故园的四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因为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一直到死方能停止,任重道远,所以“________”(《论语》十二章之《泰伯》)。
(2)贾谊和欧阳修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表达了“______”(《过秦论》)和“_________,________”(《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观点。
(3)《锦瑟》中“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庄周和望帝的典故,表达诗人迷惘而又失落的感受。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 《诗经·秦风·无衣》 中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句。
(3)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再泛吴江①
[宋]王禹偁
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照病身。
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
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座晴山数点春。
张翰精灵还笑我,绿袍③依旧惹埃尘。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第二次遭贬之时。②绿袍,古代低级官员的官服。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既交代了被贬吴地、疾病缠身的写作背景,也照应了“再泛吴江”的诗题,还与尾联的“绿袍”呼应。
B.颔联以“碧波”“疏雨”设喻,并恰到好处地运用“输”“属”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坎坷的无奈与不满。
C.颈联以移动的视角写景,照应了题目“泛吴江”;再以“晓月孤轮”、“春山数点”,表达了诗人泛舟时的心境。
D.尾联运用典故,以“张翰还笑我”与“依旧惹埃尘”形成对照,表达了诗人对张翰的肯定及作者的自嘲。
【2】本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昉,字公美,燕京人。仕辽,累世通显。昉五岁丧父,哭泣能尽哀。天庆二年,中进士第一。补右拾遗,转史馆修撰。累迁少府少监、乾文阁待制。加卫尉卿知制诰充高丽国信使高丽虽旧通好天会四年奉表称藩而不肯进誓表累使要约皆不得要领而昉复至高丽移督再三高丽征国中读书知古今者,商榷辞旨,使酬答专对。凡涉旬乃始置对,谓昉曰:“小国事辽、宋二百年无誓表,未尝失藩臣礼。今事上国,当与事辽、宋同礼。而屡盟长乱,圣人所不与,必不敢用誓表。”昉曰:“贵国必欲用古礼,舜五载一巡狩,群后四朝。周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时巡,诸侯各朝于方岳。今天子方事西狩,则贵国当从朝会矣。”高丽人无以对,乃曰:“徐议之。”昉曰:“誓表朝会,一言决耳。”于是高丽乃进誓表如约,昉乃还。宗干大说曰:“非卿谁能办此。”因谓执事者曰:“自今出疆之使,皆宜择人。”
明年,加昭文馆直学士,兼堂后官。再加谏议大夫,迁翰林侍讲学士。改礼部尚书,迁翰林学士,兼太常卿、修国史,尚书如故。昉自天会十二年入礼部,在职凡七年。当是时,朝廷方议礼,制度或因或革,故昉在礼部兼太常甚久云。除济南尹,拜参知政事。皇统四年,表乞致仕,不许。六年,再表乞致仕,乃除汴京留守,封郓国公。复请如初,以仪同三司致仕。天德初,加开府仪同三司。薨。年六十八。
有家奴诬告昉以马资送叛人出境,考之无状,有司以奴还昉,昉待之如初,曰:“奴诬主人以罪,求为良耳,何足怪哉。”人称其长者。昉虽贵,读书未尝去手,善属文,最长于诏册,作《太祖睿德神功碑》,当世称之。自使高丽归,后高丽使者至,必问昉安否云。
(节选自《金史•韩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加卫尉卿/知制诰/充高丽国信使/高丽虽旧通好/天会四年/奉表称藩而不肯进誓表/累使要约/皆不得要领/而昉复至高丽/移督再三/
B.加卫尉卿/知制诰/充高丽国信使/高丽虽旧通好/天会四年奉表/称藩而不肯进誓表/累使要约/皆不得要领/而昉复至高丽/移督再三/
C.加卫尉卿/知制诰/充高丽国信/使高丽/虽旧通好/天会四年/奉表称藩而不肯进誓表/累使要约/皆不得要领/而昉复至/高丽移督再三/
D.加卫尉卿/知制诰/充高丽国信使/高丽虽旧通好/天会四年奉表/称藩而不肯进誓表/累使要约/皆不得要领/而昉复至/高丽移督再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官位变动,多指晋升或调动官职,但有时也可指贬谪、放逐官员。
B.巡狩,即“巡守”,指天子出行,视察诸侯们为天子守护的疆土。
C.尚书,初为掌管文书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以尚书为各部长官。
D.薨,古代对帝王、诸侯的死的讳称,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亦以此称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韩昉身世显赫,年少知事。他出身于辽国的官宦世家,几代官运亨通,地位显达;父亲去世时,他年仅五岁,小小年纪,哭泣得十分哀伤。
B.韩昉学识超群,常人不及。天庆二年,他独占鳌头,高中进士;出使高丽时,高丽不敢轻易应对,征求博古通今的读书人,商议十天才置对。
C.韩昉不卑不亢,不辱使命。高丽提出遵事辽、宋之旧礼,他以遵朝会之古礼回击,态度坚决,要求高丽或朝会或进誓表,最终高丽如约进誓表。
D.韩昉极受重视,仕途通达。他初任右拾遗,一路升迁,历任礼部尚书等官职,官至参知政事,后多次上表求官,皇帝无奈给他仪同三司的侍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是时,朝廷方议礼,制度或因或革,故昉在礼部兼太常甚久云。
②昉虽贵,读书未尝去手,善属文,最长于诏册,作《太祖睿德神功碑》,当世称之。
【5】韩昉是如何对待诬告他的家奴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原本整天忙碌的名人,病中闲暇,到一个朋友家做客。一进门,他就感叹对方家里的桂花很香,主人说,以前庭院的桂花也是这样。“你家不是刚装修吗?”他问道。主人一脸疑惑:“没有啊,你来过我家好多次,怎么会这样说?”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以前每次来去匆匆,脑子里都是工作,只是因为现在闲了下来,他才能在朋友家中第一次闻到桂花香。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