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辽宁营口高二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没出事“你好我好大家好”,  出事便“相互推责”,已成多部门治理、多环节监管下的共同之处。安全标准也好,技术标准也罢,从本质上讲,   是监管的标准和态度的结果,  坚持一切从严并力求做到“零风险”, 在标准上就必然会达到“史上最严”,  就可能“标准围绕监管转”,   监管有多么松散则标准就有多低效。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一旦 就 只 /   因而   所以

    B. 一旦 其实 如果 那么 否则   /

    C. 一旦 /   只有 才能 不然 从而

    D. 一旦 当然 既然 那么 /   因而

  •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气不肯相下 违背

    B.鲁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 恢复

    C.其性之笃厚然也 因为

    D.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因而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在“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儒家有较为深入的探讨。有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知先行重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等多种说法。

    先秦已有“知易行难”之说。但先秦儒家还没有系统的知行观。汉代王充认为所有人都是“学而知之”的,但他对知行关系未做深入探讨。南宋朱熹提出了“知行相须”“知先行重”的观点,认为“知行常相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陆九渊也有“致知在先,力行在后”的观点。王阳明则针对朱陆的“知先行后”说提出了“知行合一”说,认为知行关系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不可分作两事”。黄宗羲继承发展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强调“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致字即是行字,必以力行为工夫”,从而把王阳明的“致良知”改造为“行良知”,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力行”哲学。王夫之则提出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知行相资以为用”等论断。

    以上种种知行关系说只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它与西方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行观是根本不同的。

    所谓阳明学,实质上是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的良知心学。王阳明论“知行合一”之说曰: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概括地说,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内涵有三个要点:第一,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第二,知行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显然,王阳明所谓的¨知”即“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谓“行”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的道德实践。可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在本质上是集道德、伧理、政治于一体的道德人文哲学。

    王阳明“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对于当前反腐倡廉,诚信施政具有警示作用。提倡“知行合一”,有助于在新的形势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促进“人文化成”。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04月10日,吴光《“知行合一”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先秦的“知易行难”说还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都不如不及西方的知行观有意义。

    B. 王夫之继承发展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力行”哲学。

    C.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认为“行”就是不被书本束缚,而是走向社会和生活。

    D. 王阳明“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精神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积极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二段先简介儒家各种有关知行关系的学说,再重点介绍南宋明清的知行学说。

    B. 文章对比了我国古代知行关系学说和西方知行观后详细阐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

    C. 文章对“阳明学”的阐述是按照从定义到实践方法和步骤的思路展开的,条理比较清晰。

    D. 文章简要地概括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内涵,并指出它对治国和文化传承发展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的探讨过程来看,南宋时期,系统的“知行观”已经初步形成。

    B. 王阳明“知行合一”论是使人止于至善,且特别突岀“行”,所以说它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

    C. 知行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真正的知是伴随着“行”的知,真正的“行”是“知”在心中的“行。

    D. 王阳明“知行合一”论主要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但不适合于治国。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2)《登快阁》中,“____________”两句,透露了作者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

    (3)《临安春雨初霁》中,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失望,并透露出对客居京华的懊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做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中将抽象的愁思形象化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逍遥游》中描写到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劝学》中用“致千里”者却非“利足”、“绝江河”者却非“能水”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杜牧《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内走廊蜿蜒曲折,屋檐凸起犹如牙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杜牧《阿房宫赋》指出,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六国能抵御强秦;“__________________”,则秦可江山永固。

    ⑶《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见复关,   。(《诗经·卫风·氓》)

    (2)是鸟也,   。(庄子《逍遥游》)

    (3)   ,肇锡余以嘉名。(屈原《离骚》)

    (4)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惑而不从师,   。(韩愈《师说》)

    (6)   ,琵琶声停欲语迟。(白居易《琵琶行》)

    (7)钉头磷磷, 。(杜牧《阿房宫赋》)

    (8)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小草可以做它的小船,而放置杯子就会贴在地上,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通过描写秦朝统治者搜刮天下百姓财富和挥霍无度的两种情形批判秦朝统治者奢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阿房宫赋》中提醒,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这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题材相近,但在今昔的对比上写法不同,请简要分析。

    2《越中览古》说“只今惟有鹧鸪飞”,《苏台览古》说“只今惟有西江月”,两个句子结构相同,但一写“鹧鸪”,一写“西江月”,作者以此表达的目的是否相同?请说出你的理由。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时天下郡邑吏多坐罪谪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苗、僚畏怀。母丧,去。服除,改北平参议,事成祖甚谨。复坐累谪戍安东屯。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长史。不许,召为工部尚书。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逮至,帝曰: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赐曰:尽臣职耳。帝笑释之,授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劾都督孙岳擅毁太祖所建寺,诏安置海南。岳,建文时守凤阳,尝毁寺材,修战舰以御燕军,燕知其有备,取他道南下,故赐劾之。二年劾李景隆阴养亡命,谋不轨。又与陈瑛同劾耿炳文僭侈,炳文自经死。皆揣帝意所恶者。祁阳教谕康孔高朝京师还,枉道省母。会母疾,留侍九阅月不行。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帝曰:“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命复其官。

    三年秋,代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帝曰:“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是年六月朔,日当食,阴云不见,赐请贺。不许。赐言:“宋盛时尝行之。”帝曰:“天下大矣,京师不见,如天下见之何?”卒不许。

    赐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赵羾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帝疑其自尽。杨士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不支仆地,口鼻有嘘无吸。”语未竟,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命予葬祭。洪熙元年赠太子少保,谥文安。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景隆赐罪亚齐、黄  讦:攻击。

    B.道省母               枉:曲绕。

    C.梁武、元顺佛教       溺:沉溺。

    D.帝意               轻:轻佻,轻浮。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赐“不识大体”的一组是(  

    母丧,去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

    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赐言:宋盛时尝行之。” ⑥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赐为人和厚。在安排因罪被贬戍边的人员过程中,郑赐给他们卸去刑具,让他们在租来的房屋中休息,周济他们饮食,病者问医问药,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B.郑赐做地方官小有成绩,很得民心。湖广布政司参议一职空缺,朝廷命郑赐担任,他倾力除弊,百姓得以安居,苗、僚部族也心怀敬服。

    C.郑赐做事喜欢揣摩皇帝心思。郑赐先弹劾孙岳擅自损毁太祖修建的寺庙,后弹劾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

    D.郑赐遇事胆小,忧悸而死。他被同僚赵羾离间,病了多天,心里害怕而不敢要求退下,站在右顺门,因力不支倒地而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

    (2)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

    孔子说“绘事后素”,意思是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在上面绘画。油画创作中,第一层着色被称为底色,底色会影响整幅画的色调。其实,一个人具有或选择怎样的底色,与他的人生发展密切相关。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作文。要求:自主确定立意和标题,文体鲜明;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