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辽宁大连高一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自贼者也

    A.生于毫末

    B.自胜者强

    C.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D.或以封

  •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早秋山中作

    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被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A.“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B.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

    C.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D.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用典,以动衬静,渲染等。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是高级社时期成立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大队成立敬老院,经过评议,请陈秉正老人退休入院。这老人只进去了三天,就觉着只做那些揭麻皮、拣棉花之类的轻微劳动,有气力没处使,自动要求出院,依旧当他的教练组长。

    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严格,而且要教架势,他先做榜样,让徒弟们在一边跟着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因为格律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 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陈秉正便和他们休息一阵子,也招呼相隔八九段梯田下边的沟岸上的副组长王新春。陈秉正一见王新春过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教练场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一九五九年冬天,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卸下来交给儿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在沟里闸谷坊,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谷坊闸完了,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陈秉正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了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才把他的手套带上。他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第二天,他住在招待所,当天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便走出房间。因为院里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其中一截木料是截去两头、留下中间的一段盘节,又粗又短又弯又扁,很不好转动。老人很费了点气力才掀起来,转过去了一点就又跌死了。老人邀四个青年一同去转动木料,且趁空子解了腰带脱下他的新棉袄放在床上,就跟着走出去了。短短一截木头,四个人就护满了,老人插不上手,只好让他们转,而自己去搬动另一截。接着弯下腰用两手托住,两腿摆成骑马架势,两肩一耸,利利落落抬起来。

    紧接着,大家用铁锨拢着院里的残砖、破瓦等类的零乱东西,老人跟在后边扫地。不过个把钟头就把六个院子都清理完了,垃圾都堆在大甬道的两旁,成材的东西都抬到存剩余材料的后门外,只等夜间有卡车来装载。老人对这成绩欣赏了一阵,觉着这样一清理,走路也痛快得多。

    老人重新穿起新棉袄。束住了腰,伸手去戴手套,才发现把手套丢了。老人跑到甬道旁边的垃圾堆里找,可几十筐垃圾,怎么会找得到呢?

    ……

    老人的手套洗得干干净净的,搭在靠近火炉的一个椅背上,都快烘干了。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摘选自《人民文学》1960年,有删改)

    文本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他好像一点力气也没费,事实上可是字斟句酌,没有轻易放过一个字去。这篇作品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连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 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

    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 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

    【注】桑杈:农具名。用桑木做的杈,柔韧耐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农的手的真切描绘,刻画出一位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

    B.标题“套不住的手”既指陈秉正老人的手不能被毛线手套套住,也指他不被一切困难套住,表达言简义丰。

    C.小说通过赞美陈秉正和像他这样的人,歌颂了劳动者的美好品德,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歧视劳动的现象。

    D.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的“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小说的语言朴素严整,既质朴又生动,看似明白如话,实则精雕细琢,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B.《套不住的手》通过运用一系列的“艺术的手段”,避免了故事叙述的琐碎、零散,有助于集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与精神品质。

    C.赵树理的“评书体”现代小说,在主题、语言与情节上具有创新之处,实现了大众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D.老舍先生认为,《套不住的手》一文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手”进行大幅特写,比写一本《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

    【3】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老舍说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中的语句描写大鹏徙于南冥时的壮观场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点出能够做到“无所待”而“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被贬于黄州的苏轼在游赤壁时,目击滚滚长江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他在故国神游中,以酒祭奠江月,唱出了   的心底悲歌。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当年的流风余韵已被岁月洗涤净尽的两句是:    

    3《岳阳楼记>中的   _        两句, 表明了他不管自己仕途如何起伏,都将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

    (4)《陋室铭》中   两句,描写出了陋室环境清幽、雅致的特点。

    (5)《雨霖铃》下片中 。二句是感慨深秋季节的个人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 6、补写下面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思妇内心极度的痛苦。

    (3)《老子》中,劝诫人不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江城子·己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离骚》高度评价,称它兼有《国风》的“________” 和《小雅》的“________”。

    (3)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 注重他的精神品格。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自已乘船归家,和风吹衣,小舟飘荡,心情十分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是迷人的,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写尽了秋日水天一色的美。

    (3)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中结句“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和《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 9、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部分。

    (1)《氓》诗中回忆二人年少时青梅竹马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极言山高可摸天上星斗,人们经过神情紧张。

    (3)《赤壁赋》中苏轼面对客人的悲叹,苏轼以 _____________两句从自然不变的角度来阐释万物与人永恒的道理,尽显豁达的人生观。

    (4)《离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调和的,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①庄生天籁:出自《庄子•齐物论》,谓自然界的声响。②刚道:硬说。③宋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前文“兰台公子”即宋玉。

    【1】下列对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在扬州建造了平山堂,苏轼曾为平山堂写词,“山色有无中”句就选自该词。

    B.上阕写景,虚实结合;下阕写景议论,借驳宋玉表达“风无雌雄,不以谪为患”一旨

    C.“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一句借描写眼前美景,寄寓词人身受贬斥际遇的感慨。

    D.词人在篇末写出只要有长风千里,令人痛快,内心便会充满浩然之气,坦荡洒脱。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词的一项是(  )。

    A.刚健遒劲

    B.慷慨激昂

    C.典雅庄重

    D.旷达豪迈

    【3】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阕的画线句。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兢,汴州浚仪人。少厉志,贯知经史,方直寡谐比,惟与魏元忠、朱敬则游。二人者当路,荐兢才堪论撰,诏直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

    神龙中,节闵太子难,奸臣诬构安国相王与谋,朝廷大恐。兢上言:“相王仁孝,遭茶苦哀毁,以陛下为命,而自托于手足。若信邪佞,委之于法,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伏愿陛下全常棣之恩,慰罔极之心,天下幸甚!”累迁起居郎。寻以母丧去官。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有诏拜谏议大夫,复修史。睿宗崩,实录留东都,诏兢驰驿取进梓宫。以父丧解,宰相张说用赵冬曦代之。

    始,兢在长安、景龙间任史事,时武三思、张易之等监领,阿贵朋佞,酿泽浮辞,事多不实。兢不得志,私撰《唐书》、《唐春秋》,未就。至是,丐官笔札,冀得成书。诏兢就集贤院论次。时张说罢宰相,在家修史。大臣奏国史不容在外,诏兢等赴馆撰录进封长垣县男。久之,坐书事不当,贬荆州司马,以史草自随。萧嵩领国史,奏遣使者就兢取书,得六十余篇。累迁洪州刺史,坐累下除舒州。天宝初,入为恒王傅。虽年老衰偻甚,意犹愿还史职。李林甫嫌其衰,不用。卒,年八十。

    初与刘子玄撰定《武后实录》,叙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事,颇言“说已然可,赖宋璟等邀励苦切,故转祸为忠,不然,皇嗣且殆。”后说为相,读之,心不善,知兢所为,即从容谬谓曰:“刘生书魏齐公事,不少假借,奈何?”兢曰:“子玄已亡,不可受诬地下。兢实书之,其草故在。”闻者叹其直。说屡以情蕲改,辞曰:“徇公之情,何名实录?”卒不改。世谓今董狐云。

    (节选自《新唐书·吴兢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

    B. 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

    C. 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

    D. 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常棣,即《小雅·常棣》,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

    B. 实录,古代编年体的一种,专门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的。

    C. 梓宫,指我国古代皇帝、皇后的棺柩,如:《晋书·帝纪》“魏武莞于洛阳,朝野危惧,内外肃然,乃奉梓宫还邺。”

    D. 县男,爵名,唐始置,从五品,金、元沿置,明废;秦汉时二十等爵制内无“男爵”,“县男”跟“男”爵位相同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兢读书广泛,为人正直。他从小就有抱负,精通经学和史学;他只和魏元忠、朱敬则交朋友,这两人当宰相后,向朝廷推荐吴兢写国史。

    B. 吴兢忠于国家,议事无畏。节闵太子之乱,奸臣诬陷相王参与阴谋,朝廷大惊,吴兢上奏为相王辩解,劝皇上消除疑虑,保持了朝政稳定。

    C. 吴兢修史严谨,不阿权贵。武三思等人主管修史的时代,史官多阿谀权贵讨好佞臣,记事多不真实,吴兢不满意,就私撰《唐书》等史书。

    D. 吴兢修史不顺,仕途坎坷。母亲、父亲的去世让他离职中断修史;仕途上先因被判记事不当而遭贬,又在洪州刺史任上受牵连而被贬舒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主张“该出手时就出手”,有人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何在“公德”二字面前“做好自己”?不妨先听听这样两种观点:

    一种是“弱德”说。叶嘉莹曾感叹,当今社会上许多人以强者为德,提倡争夺和竞争,但实际上“弱”才是品德,“我不想从别人那里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以退为进,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一种是“群德”说。梁启超批评古人束身寡过的做法,“合群之德者,以一身对于一群,常肯绌身而就群”。在他看来,缺少“群德”是国家衰落的一大本源,“今吾中国所以日即衰落者,岂有他哉,束身寡过之善士太多,享权利而不尽义务,人人视其所负于群者如无有焉”。以群为德,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针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