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芙蓉,就是荷花。荷花的别名还有菡萏、莲花、芙蕖、水芝、水华、水芙蓉。
B. “大漠穷秋塞草腓”中的“穷秋”和“辞根散作九秋蓬”中的“九秋”,都指深秋。
C. 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谷神的节日,分春社和秋社。“燕子来时新社”中“新社”即春社。
D. 彩云,古代常用以比喻美丽而薄命的女子。《红楼梦》中晴雯的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就隐含此意。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销金兽(熔化)
B.有暗香盈袖(充满) 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C.独自怎生得黑(怎么,怎样) 乍暖还寒时候(忽然)
D.憔悴损(相当于“煞”) 最难将息(调养,保养)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这一次虽在这喽啰长年口中听到个“二老”名字,却不曾见及这个人。从祖父和那长年谈话里,翠翠听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沅水中部青浪滩过端午的。但这次不见二老,却认识了大老,且见着了那个一地出名的顺顺。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
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没有了人家。祖父则很快乐地夸奖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因此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
回家时,祖父抱了那只白鸭子同别的东西,翠翠打火把引路。两人沿城墙脚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祖父话虽不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地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快快地走去了。
“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祖父明白翠翠为什么事情不高兴,便唱起摇橹人驶船下滩时催橹的歌声,声音虽然哑沙沙的,字眼儿却稳稳当当毫不含糊。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
“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祖孙二人便沉默地一直走还家中。到了渡口,那另外一个代理看船的,正把船泊在岸边等候他们。几人渡过溪到了家中,剥粽子吃。到后那人要进城去,翠翠赶即为那人点上火把,让他有火把照路。人过了小溪上小山时,翠翠同祖父在船上望着,翠翠说:
“爷爷,看喽啰上山了啊!”
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升起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是抿起嘴唇笑着”这一情态,暗示翠翠内心泛起微妙的涟漪,陷入美好的回忆。
B.祖父快乐地夸奖翠翠却闭口不谈她的婚事,是因为他爱护孙女,想把她一直留在身边。
C.顺顺把肥鸭和尖角粽子送给经济拮据的祖孙二人等情节,表现出边城人的热情淳朴。
D.小说中人物对话朴素简洁,与边城古朴、自然的生活相契合,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
【2】翠翠为什么“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怏怏地走去了”?请简要作答。
【3】文中反复提及青浪滩,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离骚》文平意深、言近旨远的特点。
(2)玩物丧志会丧失理智,而防微杜渐才能避祸趋吉,对此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沉痛警示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掉诸侯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
(4)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5)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了边塞的苍凉、壮美,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异曲同工。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诗人千呼万唤后,通过动作神态来表现琵琶女难言之痛的诗句是“______”;《劝学》中阐明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的好处是______ 。
(2)沈诠期《杂诗》中“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思妇在闺,征人在营,同在月华下,却不能共赏,形象地道出异地相思苦。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的女主人翁在此基础上拓展一笔,想象自己追着月光与夫君长相所守,相思之情表达得更为热烈真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一个人真正永垂不朽的是精神,是修养,而不是肉体的生命。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____________。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乌鸟私情,________________。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海潮》一词中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和居民住宅的雅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抗击金兵的豪迈气概。
(3)古人常在文字中将时间缩短,以此表达内心巨大的悲伤或者坚定的决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中不但写出滕王阁冷落寂寞的情形,而且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居秋暝》中描绘山间宁静的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盛会异彩纷呈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情境默写诗句。
(1)《庄子·逍遥游》中,作者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域中,而无须有所待。
(2)《曹刿论战》中记载,长勺之战结束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说,确认齐军不是伪装败退进而决定追击,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祥和、欢悦的气象,表现农家好客的醇厚品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深情回忆了往昔“沙场秋点兵”的雄壮场景,表现出词人对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渴望。
(6)在《过零丁洋》里,文天祥把国家的灾难和个人的坎坷都浓缩在:“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比喻句中,感慨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难以挽回。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其三)
杜甫
哀挽青门去,新阡①绛水遥。
路人纷雨泣,天意飒风飘。
部曲精仍锐,匈奴气不骄。
无由睹雄略,大树②日萧萧。
【注】①新阡:新的墓道。②大树:指“大树将军”。东汉名将冯异辅佐刘秀争天下,诸将并坐论功,冯异独处树下,军中称之为“大树将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地点与人物,既照应了题目中的“挽歌”,又为后面抒情做了铺垫。
B.颈联写武卫将军部下的士兵精锐,匈奴不敢骄狂,可见武卫将军曾威震沙场。
C.尾联强调诗人没有必要亲自到现场,却也能深切了解武卫将军的雄才大略。
D.全诗未直接抒情,但在字里行间将对将军亡故的悲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本诗与杜甫的《蜀相》在抒情方式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愿明公监观往事,少加三思,即荣名并于日月,伊、周不足侔也。”卓曰:“吾亦悟之,卿言有意!”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荥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先时,民有徙充都内者,后县调当作船,徙民恐其不办,乃相率私还助之,其见爱如此。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B.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C.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D.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御史同归御史台领导,按职掌分为侍御史和治书侍御史。
B.河内,在古代是指黄河以北地区,也就是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华夏文明的摇篮,自古以来人才辈出。
C.太祖,庙号称谓。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常用“祖”与“宗”区分。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继皇帝称“宗”。
D.邑,此处指封邑,古时帝王赏赐的领地或食邑。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宗室子弟,也有一小部分封邑是赏赐给那些对国家建立功勋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朗年少有才,敏捷机智。他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机智灵敏,面对监考官对自己年龄的质疑,他的回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令人惊异。
B.司马朗能言善辩,善于应答。面对董卓的诘问,司马朗既颂扬了董卓的威势和德行更盛,又对战争频发、百姓流离提出了自己的忧愁担心,打动了董卓,受到重用。
C.司马朗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司马朗回到家乡后,预见到战争不可避免,家乡不可安居,结果几个月后,温县一带果然发生了战乱,士兵抢掠,百姓死伤无数。
D.司马朗宽仁治民,深受爱戴。他治理地方宽仁有度,不施酷刑,百姓却不犯法,当县里被征调造船时,因担心他不能完成使命,迁徙走的百姓依然私自回来帮助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
(2)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5】李邵想要从野王迁至温县,司马朗是如何劝阻他的?请简要说明。
1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