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孝公既没(méi) 召(shào)滑 俯首系(jì)颈 践华(huà)为城
B.墨翟(zhái) 行(háng)伍 将(jiāng)数百之众 度(duó)长絜大
C.一夫作难(nàn) 万乘(shèng)之势朝(cháo)同列 窥伺(kuī)
D.丰腴(yú) 陈轸(zhēn) 箭镞(cú) 鞭笞(chī)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眄庭柯以怡颜:随便看看
B.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C.复驾言兮焉求:说
D.家君作宰:县令
3、材料一:
正义的原则构成正义理论的核心。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罗尔斯正义论中有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是“平等自由”原则,它主张要平等地保障所有人的基本自由权利;第二个原则主张在公平机会的前提下最关怀那些处境最差者。罗尔斯的倾向是在保障基本自由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兼顾利益平等。但放长历史的眼光来看,由“生存—自由—平等”三原则构成的正义系列可能更为恰当。
生存意味着身体不受任意侵害,不受死亡威胁,也意味着拥有基本的物质生存资料,这无疑是任何社会应当首先满足的基本价值。但如果仅停留于此,就意味着一个社会还处在低度发展阶段,甚至没有真正把有尊严的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这大概也是在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中生存原则隐而不显的原因,它已经包含在自由和平等原则之中了。所以,有必要从生存原则过渡到自由原则。
自由并非人人爱怎样就怎样的那种自由,而是在法律许可范围内,随其所欲地处置或安排他的人身、行动和全部财产的那种自由。自由既包括人身自由、人身安全等生命权利,还包括信仰的自由、表达的自由,以及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自由等。这后面的内容构成社会制度所追求的更高价值目标。而达此目标之后,是否还有必要追求平等,实现平等呢?
平等在广义上包含生命和自由这两种价值。生命价值可以解释为国家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权利。而自由的价值亦可以在思想信念和政治领域里解释为平等地对待一切人的自由权利。在思想与政治领城里,自由与平等实际上是统一的,它们的冲突主要发生在社会和经济领域——在实现了人身、信念和政治权利的平等之后,是否还有必要实现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平等?或者,把这种平等实现到何种程度?诚然,社会应首先剥离开那些由政治、身份因素造成的贫富不均,但在对待剩下的由人的天赋差别和努力程度造成的贫富不齐时,却不能不持一种谨慎的态度。
一般而言,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后,比起利益均分来,人们理应更重视能给他尊严的法治保障下的各种基本权利——它们也表现为公民权利。在现代发达的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基本生存资料的满足一般是比较容易达到的,而对人的发展造成的最大障碍和损害还是首先和主要表现在基本权利方面,并且这种侵害还会伤及人格的尊严和完整。因此,给所有社会成员以平等的公民待遇,可以说是现代社会正义的基本要求。
(摘编自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
材料二:
正因为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公平,所以,社会努力的方向、文明前进的趋势,就是要努力地去构筑相对的公平,追求后天营造的公平。比如,社会规则倘若给每个人以同样的待遇,这就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平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相反,社会能够给弱势群体以更多的照顾、更多的政策倾斜,这看似条件“不平等”,才是达成了结果上的公平。
(节选自厦门中学生助手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存是任何社会应当首先满足的基本价值,也是自由的前提,所以生存原则在正义三原则中应处于优先位置。
B.在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制度既要保障人们的生命权利,更要保障与人的尊严和发展密不可分的自由权利。
C.在实现人身、信念和政治权利的平等之后,应进一步实现经济利益的平等,这是为了追求正义原则的最高价值。
D.材料一提出的“最关怀那些处境最差者”,符合材料二所说的“构筑相对的公平,追求后天营造的公平”的理念。
【2】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柏拉图对话集》中,苏格拉底坚守“正义”理念:“不能做不正当的事。”
B.孔子在《论语》中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C.托尔斯泰在《未知》中说:“我们平等地相爱,因为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尊重。”
D.梁启超在《饮冰室自由书》中说:“自由者,人人自由而以他人之自由为界。”
【3】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在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孕幼等群体让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是一种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李密《陈情表》却写得极感人:“臣无祖母,______________;祖母无臣,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如果秦人一统天下后,对六国民众施以仁爱,就会改写速亡的命运:“ , , ?”
(2)李煜在《虞美人》中,以“ , ”来感慨故国的物是人非,抒发自己的亡国之痛。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同时也表达出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既感叹歌舞盛况不再,又悲慨像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在时间的风雨里一去不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醉花阴》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乐景写哀情,写词人黄昏时独饮赏菊的情景。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眼泪常与悲愁联系在一起,如《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热恋中的女主人公见不到心上人的愁苦。
(3)屈原在《离骚》中说到自己经常感叹流泪,就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举世皆浊,可屈原就是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而选择“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养自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之怨在楚王是“终不察夫民心”的误解,在佞臣是“_____________”的中伤,在世俗是“_____________”的乱政,以此理气开源,后文再慨“困”叹“穷”,自是情到而文成。
(3)《孔雀东南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托物比兴的手法,引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故事。
(4)诗经《氓》中以桑叶的枯黄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容颜憔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填空。
(1)曾子曰:“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2)欲诚其意者,__________。(《大学之道》)
(3)其在道也,___________,物或恶之。(《老子》)
(4)《老子》四章中,认为应在问题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闻永权出守同州寄之①
梅尧臣
冕旒高拱元元上,左右无非唯唯臣。
独以至公持国法,岂将孤直犯龙鳞?
莱萸欲把人留楚②,苜蓿方枯马入秦。
访古寻碑可销日,秋风原上足麒麟③。
(注)①仁宗至和元年秋天。欧阳修(字永叔)刚调回京城,负责选拔官员,因秉公直言受到一些当朝大臣的攻击诬陷,又被眨同州。作者当时因遭母丧身居宜城。②楚:宜城古属楚地。后句的“秦”指同州。③麒麟:这里指石麒麟,即文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第一句以“冕旒”代指皇帝,说他被身边近臣拱卫着,簇拥着,高居黎民百姓之上。
B. 第二句中“唯唯”二字,写出了当朝大臣不敢为永叔仗义执言,只知俯首听命的丑态。
C. 颔联专写永叔,诗人以“至公”赞扬好友,也对好友不够理性、触犯龙颜提出批评。
D. 尾联说此去同州,正好可以消磨时光、收集文物,言语之中流露出对永叔的美好祝愿。
E. 全诗构思精密,语言深沉,融叙事、打情、描写、议论为一体,激扬慷慨,颇具感情。
【2】颈联手法独特,情感丰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似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小猪),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候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君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同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秋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B.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C.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D.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谥号是在皇帝、贵族、大臣等死后,对其一生做的概括性的评价,如惠王、宣王。
C.“子”是中国古代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他高一等的是“伯”,低一等的是“公”。
【3】下列各句中画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之于未有 以明老子之术
B.以诋訾孔子之徒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
C.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激西江之水而迎子
D.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儿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实事。
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C.“涸辙之鲋”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人或物。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
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泥巴里,而不愿意做死去后被珍藏在宗庙里让人供奉的神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1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