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第十八届全国书博会在郑州举行,广东参展的出版物至少有4500种以上,其中《王蒙自传》《我在央视》等一批精品备受读者青睐。
B.叶永烈编著的《天文知识》,丰富而系统地介绍了浩瀚太空里星球演变、星云飘移的科学原理,为我们展现了宇宙中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C.我们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D.如今,拉萨市堆龙德庆县“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出产的草莓、土豆、豌豆尖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2、用平实的语言转述画线的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陈佩斯钟情喜剧艺术,他创办的大道喜剧院已经正式鸣锣开演。对于正在从事喜剧演出的演员来说,从演出的剧目中截取一部分到春晚舞台上去展示自己的风采,这应当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陈佩斯拒绝了央视的邀请,明确表示不参加蛇年春晚小品演出,他说:“我们的作品不是羊肉串,不是糖葫芦,所以没有适合的。”
A. 我们的作品适合普通百姓,不适合高规格的央视春晚。
B. 我们的作品品位很高,不适合面向全国观众的央视春晚。
C. 我们的作品是环环相扣的整体,不好拿其中几个片段单独演出。
D. 我们的作品只在大道戏剧院演出,不能像卖羊肉串、糖葫芦一样到处推销。
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12分)
寂寞的浯溪(节选)
①走进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这种隐秘世界可能表达着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
②泰山的雄奇壮观,暗含了中国帝皇的大一统思想,于是历代帝皇为其立封受禅,顶礼膜拜,浸淫到文化领域,儒家思想一统数千年,漫延到文学领域,豪放派永远占主导地位。公元七世纪中叶,一个政治失意,受到牵连的落魄文人元结被贬永州刺吏,路途愈走愈逼仄,景物愈行愈荒凉,心地愈来愈灰暗。突然,他先听见一声清脆的水流声,他本来想放下行李,掬一口水喝喝,或者洗洗双脚,但是他忽然惊呆了,顺着溪流望去,到处一片姹紫嫣红、树叶成阴,灰暗的心境一下为之明亮,荒凉的景物倏忽为之绚丽,这个小小的地方,溪是小的,山是小的,石头也是被分割为小块小块的,就连奔流的湘江也远远没有长江黄河那样大气。那一刻,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而对浩茫的宇宙,他一下子又觉得自己就像浯溪这个小盆景,在天地之间变得那么渺小。
③于是他把那条溪命名为浯溪。浯溪,就是我的溪。古代的文人,以山水来造个字,并公然声称这块山水是属于我的,怕只有元结了。他当时的得意之情因这个“浯”字而情形毕现!于是浯溪成为元结另一种文化精神的关照。他在这里感悟和寻找到了人生的另一面。
⑤我总感觉到浯溪碑林的诗书之中,就是这种半归隐文化的典型代表。浯溪这块小小的天地盆景,就是那种寻求半归隐境界的最佳场所。极度得意和极度失意的文人都不大到得浯溪,因为浯溪既不宏大,也不苍凉,得意时需要一个宏大的场所来抒发一下豪情,失意时则需要一个苍凉的处所来哀叹人生的不幸。浯溪就夹在这两者之间,成为一个狭窄的不言而喻的心灵通道,驱使着一帮文人悄然而至。因此,在这样一个不易激起情感大起落的场所,自然也很难得产生惊天动地的诗篇。
⑥每次我去浯溪,除了看它的碑林和山水之外,最令我留连忘返的是元结当年弹琴的浯台。那里是浯溪的最高点,每到月夜,元结总是执一把琴,坐在那里对江而弹,琴声激活了浯溪山水,浯溪山水浸润了他的琴声,元结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任千古忧愁万古功名顺琴而去,随水而流。我站在那个地方,常常缅怀的只是一种渐去渐远的影子,听见的只是一缕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
⑦另一处地方是大书法家米芾的拜石地,因为一尊奇石,米芾竟然一见而拜,现代的人似觉有些不可思议,我常常久久地凝视那块石头,觉得不过就是一块普通石头而已,然而,是一种什么样的灵性突然触动了米芾的内心深处?一块石头竟值得他跪地一拜呢?
⑧有一点却是可以坚信的,在现代文明铺天盖地的裹挟之下,我们是愈来愈找不到那种人与自然一触即发的大灵性了,这不仅是一种灵性的退化,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消亡。
⑨每次我走进浯溪,总抱着一种敬畏之心,不敢多说一句话,因为每一块石碑上似乎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在着着我,那一刻,我觉得,在那些燃烧的火把之中,一丝苍凉和无边的寂寞叩击着我的心灵。
【1】在写元结发现浯溪之前,为何要写泰山的雄奇壮观、中国帝皇的大一统思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分)
【2】本文题为“寂寞的浯溪”,从全文看,浯溪的寂寞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在天地之间变得那么渺小”,突出了元结由“大我”到眼前的“小我”之间变化的过程,是自我认识的深化。
B.“我站在那个地方,……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生动地描写出作者对元结的同情和理解,也表达了自己的向往之情。
C.全文以叙述和描写元结在浯溪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在皇权统治下悲惨的命运。
D.全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生动地展示出古代文人隐秘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半归隐”文化产生的背景。
E.本文语言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多用排比,既使句式整齐,语势增强,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
(2)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营造了阔远澄清的意境,流露出黄庭坚了却公事后登阁远眺、暂得放松的喜悦之情。
(3)李白的《蜀道难》中,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____,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___,访风景于崇阿。(王勃《滕王阁序》)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2)《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的《登泰山记》中,“,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2)李贺古诗《李凭箜篌引》里,描绘箜篌乐声传到天上,女娲听得入迷,忘记自己职守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典型的动作描写,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愤慨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现作者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 《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被誉为“千古绝唱”。(王勃《滕王阁序》)
(3) 《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忍让廉颇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 两句借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景象表达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陈情表》中形象地写出了李密孤独生活境遇的句子是“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淡黄柳
[南宋]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在合肥。其时南宋已经偏安江南一隅,合肥在当时已经是离金兵很近的临战之区了。②小桥:后汉乔玄次女小乔,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所恋歌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二句写所闻,“空城”先给人荒凉寂静之感,“晓角”的声音异常突出,像在诉说此地的悲凉。
B.四五句写所见,“鹅黄嫩绿”四字形象地再现出柳色之可爱。“看尽”二字表明除柳色外更无悦目之景。
C.通篇写景,全词意境凄清冷隽,在柳色春景的描写中,作者的万般愁绪,无限哀怨之情,自然、不着痕迹地表现出来。
D.下片以归来燕子和池塘寒意深重的碧色直接抒发作者的旅居情怀。
【2】结合词句简析本词蕴含的复杂“客怀”。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逌,字道载,陈留圉人也。曾祖蕤,谯郡太守。祖允,芜湖令。父济,安东参军。逌少孤,与从弟灌共居,甚相友悌,由是获当时之誉。逌避乱屏居,绝弃人事,翦茅结宇,耽玩载籍,有终焉之志。本州辟从事,除佐著作郎,并不就。征北将军蔡谟命为参军,何充复引为骠骑功曹。以家贫,求试守,为太末令。县界深山中,有亡命数百家,恃险为阻,前后守宰莫能平。逌到官,召其魁帅,厚加抚接,谕以祸福,旬月之间,襁负而至,朝廷嘉之。
中军将军殷浩甚重之,迁长史。浩方修复洛阳,经营荒梗,逌为上佐甚有匡弼之益军中书檄皆以委逌时羌及丁零叛浩军震惧姚襄去浩十里结营以逼浩浩令逌击之逌进兵至襄营,谓将校曰:“今兵非不精,而众少于羌,且其堑栅甚固,难与校力,吾当以计破之。”乃取数百鸡以长绳连之,系火于足。群鸡骇散,飞集襄营。襄营火发,其乱,随而击之,襄遂小败。及桓温奏废浩佐吏,遂免。
哀帝以天文失度,欲依《尚书》洪祀之制,亲执虔肃于太极前殿,冀以免咎。帝使太常集博士草其制,逌上疏谏曰:“德礼增修,则殷道以隆。此往代之成验,不易之定理。顷者星辰颇有变异,陛下祗戒之诚达于天人,在予之惧,忘寝与食,仰虔玄象,俯凝庶政,嘉祥之应,实在今日。而犹朝乾夕惕,思广兹道,诚实圣怀殷勤之至。然洪祀有书无仪,不行于世,询访时学,莫识其礼。且其文曰:‘洪祀,大祀也。阳曰神,阴曰灵。举国相率而行祀,顺四时之序,无令过差。’今案文而言,皆漫而无适,不可得详。若不详而修,其失不小。”帝犹敕撰定,逌又陈古义,帝乃止。
逌在职多所匡谏。著《阮籍序赞》《逸士箴》及诗赋奏议数十篇行于世。病卒,时年五十八。
(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逌为上佐/甚有匡弼之益军中/书檄皆以委逌/时羌及丁零叛/浩军震惧姚襄/去浩十里结营以逼浩/浩令逌击之/逌进兵至襄营
B. 逌为上佐甚有匡/弼之益军/中书檄皆以委逌/时羌及丁零叛/浩军震惧/姚襄去浩十里结营以逼浩/浩令逌击之/逌进兵至襄营
C. 逌为上佐/甚有匡弼之益/军中书檄皆以委逌/时羌及丁零叛/浩军震惧姚襄/去浩十里结营以逼浩/浩令逌击之/逌进兵至襄营
D. 逌为上佐/甚有匡弼之益/军中书檄皆以委逌/时羌及丁零叛/浩军震惧/姚襄去浩十里结营以逼浩/浩令逌击之/逌进兵至襄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辟、除,是我国古代任用官员的词语。“辟”,一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B. 友悌中的“友”是指友爱、亲爱;悌,是指尊重长辈。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就是古代五伦封建等级观念的体现。
C. 洛阳,拥有多年建都史,东周、西汉、东汉、西晋、隋朝等先后有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古都之一。
D. 阮籍,三国时魏诗人,“竹林七贤”之一,有《咏怀诗》八十二首,王勃作品中有“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语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逌家族的人关系融洽。江逌曾祖曾做过谯郡太守,祖父曾任过芜湖令,江逌自幼父亲去世,与堂弟江灌共同居住,互相十分友爱,因此获得当时人的称誉。
B. 江逌抚慰百姓有功绩。江逌任太末令时,因县处深山中,有几百家逃亡的,凭借险阻,让先后县令不能平定,江逌到任后,召集他们的首领,抚慰使之归顺。
C. 江逌作战有谋略并能取得胜利。江逌与姚襄作战,曾取来几百只鸡用长绳连在一起,在鸡脚上系上火把,群鸡惊骇散开,飞落敌营导致其起大火,江逌取得了一次小的胜利。
D. 江逌勇于进谏。他认为根据文字祭祀礼仪宽泛无边,不能得知详尽的做法。假若不知道详尽的做法却编纂,那误失不小。江逌反复上疏苦谏,皇帝被迫停止。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逌避乱屏居,绝弃人事,翦茅结宇,耽玩载籍,有终焉之志。
②逌到官,召其魁帅,厚加抚接,谕以祸福,旬月之间,襁负而至,朝廷嘉之。
12、根据要求写作。
1929年,清华破格录取数学仅考15分的钱钟书,被传为佳话;八十年后,在同一所学校决定降分录取少女作家蒋方舟时,引发轩然大波。支持这一做法的人认为,清华的6名教授讨论一致认为蒋方舟文学才华突出,没有破例就没有大师,加60分无可厚非。这样有利发现人才,也有利于一考定终身的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反对此举的人认为:这一举动能否确保对其他考生公平?究竟什么样的人可以破格降分,这个标准如何制定?这样的做法是否真正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你支持还是反对“清华特招少女作家”这一做法,请明确表明你的态度,并分条阐述理由。
要求:写成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自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