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室仅方丈 B.下流多谤议
C.颜色憔悴 D.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蛟龙”号潜海成功,对于促进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B.作为一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C.张朋希望通过世界文明公开课培养孩子们对这些人类记忆的尊崇感,使他们形成保护文物、尊重异国文化的意识增强。
D.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士人的风骨
认真说来,士或士人,作为概念或称呼,已经是历史了。所谓“知识分子”,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指“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狭义的特指“社会的良心与良知”。这两种,都与“士”有关。
广义的知识分子,是士人身份的现代化。古代的士,原本就是一种“社会分工”和“职业身份”。所谓“士农工商”,要求最严的时候,士人除了读书,不能从事别的行业。当然,躬耕于垅亩,是可以的。但,耕是副业,读是主业。耕读为本,是因为国家重农;诗书传家,才是命脉所系。亲自到地里干活,带有“体验生活”的性质。
可见,古代的士,就是读书人,而且是“职业读书人”。或者说,是在读书与做官之间游刃有余的人。因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优”,是优裕的意思。也就是说,做官轻松自如,就做点学问;治学精力过剩,就当当官员。这是古代士人的最佳状态。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典型的士大夫。
这样的人,今天恐怕不多。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即广义的知识分子,其实未必都读书。教科书当然是要读的,但那叫“学习”或“上课”,不叫“读书”。毕业以后,也未必都要做官,更很少有人再去务农。读书,则只是业余爱好。因此,我们很难从职业身份,来认定谁是士,谁不是。甚至读不读书,也不足为凭。
不看职业,也不看读书,那看什么?看精神。实际上,士或士人在古代,既是一种“职业身份”,又是一种“文化精神”。狭义的知识分子,则是士人精神的再传承。因此,本系列文章所说的士人,也包括其他,都是指某种精神类型、气质类型或人格类型,甚至只是一种“文化符号”。比如梅兰芳,职业虽是艺人,却不但成就极高,更在抗战时期,表现出传统士大夫的精神气质。因此,文化界普遍视他为士人,要尊称“梅先生”的。
那么,士人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特征是什么?
我认为,就是有风骨、有气节、有担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是有风骨;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可杀不可辱(《孔子家语•儒行解》),是有气节;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论语•泰伯》),是有担当。
担当是广义的,包括“好汉做事好汉当”,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有此一条,即可无愧为“士”。但严格意义上的“士”,还得有“天下之担当”。这种担当,古之士人,一般都有。后之士人,也“可以有”。但如果是“国士”,则“必须有”。刘备寄居刘表时,就曾当面痛斥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他明知天下大乱国难当头,却居然“求田问舍,言无可采”,真是徒有国士之名,当为士林不齿(《三国志·陈登传》)。
可见古人心目中的国士,必须像《毕业歌》所云,能够“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至于“无双国士”,则恐怕只有像诸葛亮那样才行。可惜这样一位难得的士人,却被《三国演义》歪曲为自命清高忸怩作态的酸腐文人,作够了秀才出山,实在让人忍无可忍。
至于文人,则是没有担当的,也别指望他们有。帮闲和帮腔,要什么担当呢?有“眼色”,能“揣摩圣意”即可。至多,有点儿“担待”。比方说,皇帝或上级犯了错误,便挖空心思替他们擦屁股,打补丁。2007年,陈水扁夸人时误用“罄竹难书”一词,舆论哗然。历史学家出身的“教育部长”杜正胜,便硬说这成语没有贬义,用在哪儿都行。看来,替主子文过饰非,也是古今如一,两岸皆同,而且“驾轻就熟”的。
这就是士人与文人的区别之一。士人有担当,文人得担待。担当是对天下的,担待是对领导的;担当是自觉的,担待是无奈的;担当是对自己负责,担待是帮别人赖账。所以,士人,也包括诗人和学人,都能文责自负。文人,则只要有可能,一定推到别人头上。
真正的学人,一定有士人的风骨。其表现,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这就像真正的诗人,面对灾民和冤魂,绝不会说什么“纵做鬼,也幸福”。写这种狗屁玩意的,一准是文人,还是不入流的。
或许有人会问:文人,就不傲吗?呵呵,傲,而且傲气十足。他们往往目空一切,谁都不放在眼里,还最看不起同行,故曰“文人相轻”。但这是傲气,不是傲骨。有人一见文人的傲,就觉得他牛,钦佩不已,这其实是脑子进了水,还一辈子没甩干。
傲气与傲骨,有什么区别?傲骨是因为自己,傲气是因为别人。坚信自己站得住,不肯趋炎附势、同流合污,所以有傲骨;生怕别人看不起,又要出人头地、体面风光,所以有傲气。傲气,也是秀出来的。真正的士人,有傲骨无傲气;地道的文人,则有傲气无傲骨。傲骨还是傲气,是区分士人与文人的紧要之处。
总之,士人的特点,就是有风骨、有气节、有担当、有肝胆,再加“爱羽毛”。
然而众所周知,文人也是很清高的,这话又怎么讲?也只能说,士人的是真,文人的是假。因为清高只能来自风骨。风骨靠不住,清高又岂能是真?就连他们的“侠义”,当然也是假的。不过这是后话,我们下篇文章再说。
(节选自易中天《士人的风骨》,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分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特指“社会的良心与良知”,从这个角度理解,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能称之为“知识分子”。
B.古代的士大夫都是“职业读书人”,通过“学而优则仕”走上仕途,不能从事其他行业。
C.能称为“国士”的人,一定是有“天下之担当”,不仅对自己的事情负责,还要“以天下为己任”。
D.真正的士人有傲骨,但是无傲气,更不是故作清高,文人相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围绕士人、读书人、文人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其中以对士人的论述为主。
B.文章举梅兰芳的例子主要为了说明他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却因其高尚气节堪称为“士”。
C.作者对于“文人”带有贬斥意味,主要是因为其虽有知识,但无文化;虽有傲气,但无傲骨。
D.本文语言风格犀利,诙谐幽默,在嬉笑怒骂间将自己的观点充分表达,读来酣畅淋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南山院士之所以被称为“国士无双”, 是因为其在国难当头之时,挺身而出,在疫情面前敢医敢言,勇于担当,为挽救国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B.作者笔下的“文人”,没有担当,只会帮闲和帮腔,对上级领导曲意逢迎,溜须拍马,为世人所不齿。
C.作者虽未直接发出呼吁,却在字里行间隐隐表示希望当代知识分子不只拥有较高文化水平,还要培养精神气质,讲风骨,有气节,始终秉承家国情怀。
D.古代的“士”,首先是读书人,其次还要承担社会责任,有风骨、有气节、有担当,这样的人在今天是见不到的。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年华已老、因病戒酒的境况。
(2)《鱼我所欲也》中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李凭箜篌引》中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语境填写下列空白处。
(1)《过秦论》中,揭示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杜甫《蜀相》中交代武侯诸葛亮祠堂地理位置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
(3)《屈原列传》中,面对渔父的劝说,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日常穿戴衣帽的习惯,表现他不愿以皎洁的身心,蒙受外界的垢污。
(4)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牧笔下曾繁华无比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一变而为“____________”的动乱,在姜夔《扬州慢》中变成“____________”的荒芜,可见战争之残酷。
7、(题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江流宛转绕芳甸,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________________,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適《燕歌行》)
(3)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_________________,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
(5)星垂平野阔,_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6)《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在柳州城楼上所见的风雨中的近景,来表现了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的心境。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能做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3)《老子》不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先用“合抱之木”来阐述,接着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说理,最后指出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这一道理。
9、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庄子的《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请将“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翻译成现代汉语。
【2】王国维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据此简要分析本诗。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窦参,字时中。少以门荫,累官至万年尉。时同僚有直官曹者,将夕,闻亲疾,请参代之。会狱囚亡走,京兆尹按直簿,将奏,参遽请曰:“彼以不及状谒,参实代之,宜当罪。”坐贬江夏尉,人多义之。累迁奉先尉。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参捕理芬兄弟当死,众官皆请俟免丧,参曰:“子因父生,父由子死,若以丧延罪,是杀父不坐也。”皆正其罪而杖杀之,一县畏伏。转大理司直。按狱江淮,次扬州,节度使陈少游骄蹇,不郊迎,令军吏传问,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趣诣参,参不俟济江。还奏合旨。时婺州刺史邓珽坐赃八千贯,珽与执政有旧,以会赦,欲免赃。诏百僚于尚书省杂议,多希执政意,参独坚执正之于法,竟征赃。除监察御史,奉使按湖南判官马彝狱。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参竟白彝无罪。参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然多率情坏法。初定百官俸料,以尝为司直,党其官,故给俸多于本寺丞;又定百官班秩,初令太常少卿在左右庶子之上,又恶詹事李升,遂移詹事班退居诸府尹之下,甚为有识所嗤。每宰相间日于延英召对,诸相皆出,参必居后久之,以度支为辞,实专大政。参无学术,但多引用亲党,使居要职,以为耳目,四方藩帅,皆畏惧之。李纳惮参,馈遗毕至,外示敬参,实阴间之。上所亲信,多非毁参。贬为驩州司马。参时为左右中官深怒,谤沮不已,赐死于邕州武经镇,时年六十。
(选自《旧唐书·窦参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参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
B.参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
C.参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
D.参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劳而取得做官等权利。文中指窦参获得官职。
B.京兆尹,官名,国都所在的地区的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科举等事务。
C.对,文中指古代朝臣定期轮流向皇帝陈献个人对国事的意见,并回答皇帝的问题。
D.中官,即太监,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参看重情义,被人称赞。曾有同僚请窦参替他值班,恰逢当晚狱中囚犯逃亡,上司过问此事;窦参替同僚说情,主动承担责任,被时人称赞。
B.窦参执法严厉,威震全县。曹芬殴打妹妹,曹父劝阻未果投井而亡,众人请求待曹芬兄弟守丧后再处决,窦参不依,立即杖杀曹芬兄弟,全县畏惧。
C.窦参不惧权贵,为人刚直。在讨论对邓珽贪赃的处罚时,很多人迎合权贵的意思,只有窦参坚持原则;马彝被县令检举贪赃,窦参审查后判马彝无罪。
D.窦参为官专权,被人诋毁。窦参任用亲党把持要职,监察百官,内外官员都怕他;皇帝的亲信纷纷指责诽谤他,他被贬到驩州任职,最终在路上被赐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趣诣参,参不俟济江。
(2)初定百官俸料,以尝为司直,党其官,故给俸多于本寺丞。
【5】文中说“(窦参)甚为有识所嗤”。请用原文词句概括窦参被人讥笑的原因,并说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就这样不知不觉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不再下山挑水,右边这座山的和尚好奇地找到他去探一探究竟。原来这五年来,左边山的和尚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挖出井水,他就不用再下山挑水了。
以上材料让你产生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所给材料并联系现实,写一篇作文。请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