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B.畔主背亲
C.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D.武父子亡功德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欲奉诏奔驰 B. 内外多小门,往往而是
C. 特以为智穷罪极 D.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烛焰(节选)
台静农
晚春的一个早晨,早餐以后,大家都期待着吴家的少爷出殡。妇女们盼望更切,在后街住的,却早到认识家的店铺里等着。这些人好像上元节看春灯似的,然而大家的心情却不是那样的愉快。
有些人家将表示哀悼的门灯已经挂在门口了,虽然烛犹未燃。
“说是辰时,现在应该发引(俗称发殡)了。”天宝号的东家王华亭向他对门糖号的管事江仲和说。
“吴三爷家近几年命运实在坏,这样好的少爷居然不在了,没想到将媳妇娶到家冲喜也无用。”
“按理冲喜是见效的;不过新人一到家,病人即有起色才好;要不然,是不好的。吴家少爷当喜轿到时,还在床上发烧得人事不知呢。”王华亭有经验似地说。
这时候开路铜锣的声音,镗镗地响起来,大家都知道吴家的灵柩是快到了,于是都伸了头向南望。不久,棺到了,在棺的最后,一群妇女们拥了一个白服啜泣的少妇,头下低着,走路好像一点力气都没有,伊(她)的哀伤不胜的样子,使大家更敛容地注视。
棺渐渐地远了,伊也随了棺渐渐地离开了人们的注视,有些妇女们依旧含了眼泪向伊的背影怅望。“姑娘是这样的漂亮,婆家和妈家,又有钱又有势,偏偏命薄!”“吴家少爷并未听说有病,居然一病就去世。”“为什么冲喜也无用呢?”
“是呀!去年张家二少爷不是冲喜冲好的么?”
妇女们都是对于命运不可挽回的太息,纷纷地议论起来。
一天,伊的一个远亲表叔来,——便是伊的媒人,他是受了吴家的托,来要求伊早日出嫁。他曾表示吴家少爷是在病,但病却不是如何厉害,据吴家双亲的意思,是希望伊能过去冲冲喜。当时伊的父亲听了,便有些踌躇,于是模糊地回答了他,就是说嫁妆恐预备不及,等想一想才决定。
当晚伊的父亲便同了伊的母亲商议:
“吴家要翠儿去冲喜,到底要不要答应他呢?”
“我想还是迟迟,现在什么也预备不及;吴家少爷病既不厉害,何妨跟他说,等一等,两家都从容些。”伊的母亲说。
“究竟吴家孩子病得怎样并不清楚,也许病得厉害。”
“啊!”伊母亲很惊异地表情,“既然是这样,那么,还是迟一迟再说。”
“女儿毕究是人家人,你不答应也不成话。”
“那么,”伊的母亲深深地叹了气,“或就答应吴家,我想,当不会有什么——”
第二天伊的事便决定了。又过了几天,伊的母亲便告诉了伊,但没有说到冲喜。伊很羞涩而且茫然,好像感觉到将孤零地向另一个的世界走去。
“那么就要预备。明天就可以回人家的话。”
伊上轿的时候到了。母亲自己很严肃地在神灵和祖宗的面前烧了香,然后将两只深色红烛燃起。
女仆们在地下铺好了红毡。伊已妆扮齐备,于是由姑母和姨母引到堂屋,行辞家的礼仪。在奏乐与爆竹的声中,伊是辞开了二十年来朝夕不离的双亲。伊的啜泣的声音,使大家顿时变成了静默。母亲更是怅然了,好像是一只可爱的鸟从伊的怀中飞去,不由地落下了眼泪。“翠儿这婆家、我也倒放心,不过吴家孩子在病着——”母亲含了眼泪说。
“太太还不知道,昨天吴家听差来,他说少爷听小姐去,病早好了呢。”老仆妇李妈站在一旁,突然憨笑着接了说。
“这老东西,说话不三不四的!”姑母笑了申斥她。
母亲也微笑对着姑母。虽然是觉得李妈的粗野,但话是吉利,却也很安慰。
在香案上,左边的烛焰,竟黯然委谢了,好像是被急风催迫的样子;至于右边的,却依然明闪地发光。
母亲的颜色惨白了。大家也凄然地对着。
这右边的烛焰,愈颤动了,烛泪不停地流满了烛台。大家都感觉着,不幸将即刻来到。
终于姑母在惊慌中想起了:悄悄地走到神灵的眼前,将双烛吹熄了。
从此以后母亲的心中,时时刻刻,都不曾忘记伊的不幸的预兆。虽然伊出嫁才三四日,却以为是很久很久了。
伊的哭声,在伊上轿时痉挛得尤其厉害,所以母亲的耳边,仿佛还听着那哭声。好像那盛礼,并不是喜事,是将女儿拖送到恶命运的领土去。
一天晚间,母亲同父亲说:“翠儿嫁了这几天,我的心神总是不安——好像就觉得吴家少爷的病很厉害。”
“这不过是心里的疑惑,哪有的事?我们一生没有做过亏心事,难道只一个女儿就是这样不幸么?”父亲自信地说。
这时候隐隐听着外面大门,有人紧急敲着,这声音是冷峭而且锐利,刺进伊的双亲的心中,都战栗了。
不久,李妈没有表情地从外边来,蓦然地说:“吴家派人来送信,说新姑爷——申时去世了!”伊的双亲的心,是碎裂了。昏昏的灯光,笼罩了全室,好像有无数阴灵隐伏在这昏沉的阴影里。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九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所描绘的乡土,是一个隔绝的、蒙昧的病态乡土,台静农始终在批判与怜悯的“矛盾”中艰难创作。
B.小说开头,在期待着吴家少爷出殡的人群中,有些妇女“含了眼泪”怅望,同情怜悯着新寡妇的遭遇,这些人与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是有本质区别的。
C.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将吴家少爷出殡的场景设置在“晚春的一个早上”。作者有意将季节安排在“晚春”,“晚春”是春天的结束,有暗指吴家少爷“死于盛年”的意思。
D.小说以乡风民俗为叙述主线,以场景展示为叙述模式,展示了吴家少爷出殡、翠儿婚事的商定和出嫁后众人的交谈等主要场景。
【2】文中划线处都写到“烛焰”,请结合小说内容理解其意蕴。
【3】简要分析“冲喜”这一习俗在小说中的作用。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指出修身、齐家、治国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以“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指出了自我夸耀的害处。
(3)张若虚的《春江花夜》中,描写月光照耀下波光荡漾千万里,月光洒满了江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用比喻手法写水声清脆,“____________”直接描写水质澄凉。
(2)杜牧《阿房宫赋》中在分析秦国灭亡的原因时,指出假如国君懂得关心百姓,秦国就会得以延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曹操《短歌行》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在《锦瑟》中,回环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以“桑”喻女子青春年华的句子是“桑之未落,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为政》中,孔子教导子路对待学问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2)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而“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对其来说好像飘浮的云彩。
(3)《孟子》中与孔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客归江州
韩 翃
东归复得采真①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客舍不离青雀舫,人家旧在白鸥洲②。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
闻道泉明③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
[注]①采真:道教语,指顺乎天性,放任自然。②白鸥洲:指白鸥翔集的沙洲。此处借指客之家乡。③泉明:指晋陶渊明,此称其为泉明,乃避唐高祖李渊之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送客人归江州隐居,但并无送别时的伤感,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祝福。
B.“江水迎君”采用拟人手法,客人归心似箭、归程片刻不能迟的心态跃然纸上。
C.“青雀舫”“白鸥洲”写出了诗人对客人旅舟华美,家乡景色宜人的赞美与羡慕。
D.尾联写诗人听说陶渊明居所离客人很近,定会借探访陶渊明居所之机去拜访客人。
【2】请从表现手法上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二)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三)
梁惠王曰:“晋国②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颡:额头。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惠王自称魏国为晋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和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孟子》一书共七篇,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B.乡党,泛指乡里、家乡;也可指乡族朋友,文中指后者。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之乡党。
C.孝悌,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儒家非常重视“孝悌”之义,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重要条件。
D.梁惠王,即战国时魏惠王魏罃,因秦国的压力,魏惠王曾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也被称为梁,“惠”是其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中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正是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们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对于人性孟子也重视后天努力的作用,在文段一中他说人们如果能够扩充四端,便足以安定天下,反之就连侍奉父母都成问题。
C.文段三中孟子告诉梁惠王要实施“仁政”,只需减省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打败秦楚。
D.文段三中孟子为了让梁惠王进一步相信自己的治国良方——施行仁政是无敌于天下的,他还帮助梁惠王具体分析了敌国的致命弱点。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12、标题:小与大
请展开联想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得抄袭,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