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安徽安庆高一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因为接到临时任务,我今日无法光临贵府的宴会,对此深表歉意,同时托舍弟带去薄礼一份,还请笑纳。

    B.朋友远在大山支教,那里风景秀美,他常常给我寄当地的风景照,一年时间我已经惠存了上百张照片。

    C.翻开筹委会赠阅的《百家论坛活动指南》,看到许多名家都来出席,我的名字也忝列其中,让我受宠若惊。

    D.朋友远道而来,主人由于没有计划好时间而没能及时出门迎接,深感抱歉,见到朋友便说:“久违,久违了。”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近,一则中国制造商包揽德国“金鼻子剽窃奖”前十的消息,令一些中国制造企业感觉局促不安

    B.两岁哥哥自告奋勇照顾妹妹姿势有模有样,宠妹看电视两不误。

    C.实际上,手机被莫名其妙扣费的情况并不少见。作为用户,要第一时间站出来申诉退款和赔偿。

    D.有些孩子上课的时候不专心,要么东张西望,要么交头接耳,要么就是自己坐在位置上啃铅笔或者戳橡皮。

  • 3、下面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孝悌”,善事父母为“孝”,尊敬兄长为“悌”。“冬之望日”(《与妻书》),“冬”即冬月,农历十一月,“望日”即农历每月十五。

    B.书信是我国古代散文的重要文体,内容广泛,形式活泼。书信体散文抒情性强,往往情、理、事熔于一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的《与妻书》为中国古代书信散文之翘楚。

    C.苏洵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散文家,名列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他被称为老苏。苏洵论文与欧阳修倡导的古文革新主张相吻合。

    D.“五帝”,《史记·五帝本纪》中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合纵”,指秦国拆散六国的联盟。“连横”,指韩、魏、燕、赵、齐、楚六国联盟抗秦。

  •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词义都不相同的项(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凌万顷之茫然

    B.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 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学不可以

  •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                         

    ①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⑥在上个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④⑥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⑥②①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鹅毛大雪(节选)

    迟子建

    在姥姥的家乡,一到冬天,还有比推不开门更让人惊奇的事情。

    那是捕鱼的时候。

    我不知道为什么冬天的鱼会很多,而且很肥。因为在我看来,冬天的水很凉,鱼大概是承受不了这种寒冷的。

    可是稀奇事就是出现了。冰封几尺的大江下面的确跑着鱼群。一到这时刻,村里的人就乐癫了,也忙癫了。大家忙着补网织网忙着修爬犁和凿冰眼,然后,就像是要出征打仗一样,人们去征服那条大江,去征服鱼群了。

    姥姥是补网和织网的能手。虽然自己家有许多事要做,可她还是很高兴地为那些请她帮忙的人家去做事。她帮车把式的老婆织起了一片网,熬得眼睛都红了。她还给不懂捕鱼要领的年轻人讲捕鱼的事情。

    捕鱼的时候又赶上了场姥姥所说的鹅毛大雪。姥爷带着网、铁钎、火盆、劈柴和酒壶去江上了。

    我和姥姥留在家里。姥姥要为全村子到江上捕鱼的人们烙制火烧。她说她的火烧一送到江上,大家会疯吃一顿的,比吃什么鸡鸭鱼肉都香。

    为全村的捕鱼人准备饭食,这可是项艰巨的任务。姥姥不停地站在火炉旁;头发被汗水弄得湿淋淋的。她的两个颧骨也红红的。

    我帮助她劈小碎拌子,然后担负往炉子里续柴火的任务。那些金黄色的火烧一出炉子时就像朝气蓬勃的太阳一样,从里到外都透着香气。

    姥姥把烤好的火烧放到一个圆圆的大水桶里,然后上面扣上一个大盆子。烤好一桶后,她就套上马爬犁,把它送到江上去了。

    我站在家门上,望着姥姥带着火烧坐着马爬犁上江的情景。鱼汛真是叫人感奋的时刻。家家的仓房都堆了好些鱼,有些鱼还被做成了咸酱或鱼干。姥姥烤火烧的空当就做鱼干。剐、去肠子、刮鳞,然后用剪子铰鱼尾,然后再用清水冲洗一遍,才能撒上盐,滤干后放到火墙上去烤。

    于是,屋子里就洋溢着清新的鱼香气。姥姥很高兴闻这样的香气。她做这些活儿的时候,神色十分开朗,完完全全像个孩子。那么平凡的事情,一让她做起来,就一丝不苟,而且很是有韵味。鱼汛的最后一天,是个大晴天,有的人家已经往回收网了。姥姥开始烤最后一桶火烧。她站在炉台边,红光满面,脸上笑眯眯的。我就蹲在炉膛前,遵照她的吩咐往里面添火。

    过了好一刻,我忽然听到扑通一声响,发现姥姥栽倒在地上了。她的手里还拿着一个刚刚烙好的像太阳那么娇艳的火烧。我跪在她身边去摇她,她不动;我喊她,她也不答应。她闭着眼睛,嘴角挂着笑意,脸色非常红润。我以为她累得睡着了。

    可她就一睡几天,不再起来。

    给姥姥出葬的那天,一大早起来,我又推不开门了。那个给姥姥守灵的车把式帮我打开了门。

    又是一院子的白雪。是姥姥常常提起的鹅毛大雪。我的眼前一下子闪现了姥姥的身影,我鼻子一酸,泪水就蒙了眼睛。

    透过泪水去望那些白雪,的确都是很大很大的一片一片的,有的甚至比鹅毛还大。

    八九点钟的时刻,太阳忽然消失了。天空并不很昏暗,只是有点灰蒙蒙。这时,天又下起大片大片的雪来。

    姥姥带着一个美丽的红棺材,在鹅毛大雪中去山里睡觉了。她临行前美美地吃了一整个火烧,因而我那天没有望见太阳。

    文本二

    迟子建在作品中偏爱呈现死亡,借以死亡的方式呈现出世上的人性、人情。常态死亡指的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现象,正如人的出生与衰老,在迟子建作品中,处于常态中的是人的衰老与死亡,而宿命般的死亡方式也是常态版图下的一种。对生命的关怀使迟子建终究不忍心让这一矛盾演化为一场血腥的暴力。迟子建深知只有当生命饱受死亡的威胁时,人性之中的成分才会被剥离,因为在死亡面前一切都是渺小的。迟子建笔下的人物形象多是自然人,顺乎自然天性的成长,顺乎合理的发展,顺应天命的死亡,其中尤其以边缘女人为代表,这类人或是处于偏远地区,或是处于文化冲突之下,或贫困,或饱经磨难。而她们的共同面对着生命中的衰老,在衰老笼罩之下,步入人生的尾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老女人虽面对人生之痛衰老与死亡的困境,但仍然表现出一种宽容和善的达观态度。

    于平《论迟子建作品的文学抚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通过“更让人惊奇的事情”来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在我看来,冬天的水很凉,鱼大概是承受不了这种寒冷的”可见,我对姥姥的家乡并不了解。

    C.作者通过爬犁、冰眼、火烧、鱼汛等富有地域特色的事物,向读者展示了故乡的风土人情。

    D.迟子建在小说中利用长短句的结构特点来为主题服务,短句显得很有节奏感,能营造氛围。

    【2】关于文中描写“鹅毛大雪”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鹅毛大雪”是本文的线索,串联了所有的故事情节,使文章内容更集中,层次更清晰。

    B.姥姥出葬那天的环境描写“又是一院子的白雪”,烘托了静谧、肃穆的氛围。

    C.文中划线句子衬托了姥姥纯净的人物情思,也体现了我对姥姥的思念。

    D.文中的“鹅毛大雪”不仅是地域风景的标志,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

    【3】结合文本一,概括“姥姥”的形象特点。

    【4】“对生命的关怀使迟子建终究不忍心让这一矛盾演化为一场血腥的暴力”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一进行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慷慨悲歌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见出众人感动,同仇敌忾之情。

    (2)在《离骚》中,写屈原感叹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保守落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短歌行》中,曹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自己胸怀宽广,招揽人才越多越好。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大与小的关系,阐述了失掉人心的危害性。

    (2)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史记》曾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又说“孔子设礼稍诱子路”,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路“哂”的原因。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告诫最高统治者,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修仁政,济苍生,他形象化地指出“__________________”,深刻地表明人民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必须审慎地对待,千万不可轻忽。

    (3)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醉翁亭记》中作者以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

    (2)《氓》中写负心者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作者直抒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至死不悔的句子: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无题》中,常被后人用来赞美至死不渝的爱情或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是望月,自居易用“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抒发深切的骨肉分离之情,而苏轼则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福。

    (3)在韩愈的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与李白的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馆舍秋夕

    唐·杜荀鹤

    寒雨萧萧灯焰青,灯前孤客难为情。兵戈闹日别乡国,鸿雁过时思弟兄。

    冷极睡无离枕梦,苦多吟有彻云声。出门便作还家计,直至如今计未成。

    (选自胡嗣坤、罗琴《杜荀鹤及其<唐风集>研究》)

    【1】下列对原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屋外寒雨萧萧”“屋内青色烛火摇曳”,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B.“鸿雁”取“鸿雁传书”之意,引起“思”;“彻云”处用夸张手法,突出“苦”。

    C.颈联写诗人因寒冷而难以入睡,“寒冷”既指外面天气之冷,也可指诗人的心境。

    D.诗人因怀一腔报国之情而离别故土,但现实却充满太多无奈,于是心生归家之愿。

    【2】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东山记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洞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袅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吠。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沂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箭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翩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B.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C.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D.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亥”指的是乙亥年,这是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法,60年一个循环,如丙戊年。

    B.“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朔”也可引申为“开头”。如“朔”可指清晨,这是一天的开头。

    C.“传觞”是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古人喝洒很有讲究,也衍生了很多游戏,如“流筋曲水”。

    D.“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别了____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立意自定;3)记叙文;4)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