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氏宗族打算为陶渊明的祠堂选对联,以下选项中合适的一联是( )
A.少陵文章惊海内;诗圣光芒万丈长
B.不争春色因心淡;别有风情是墨香
C.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
D.心尘自待清风扫;世事不妨冷眼观
2、下列句子中,传统礼貌用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阁下访问寒舍,我深感荣幸。
B.非常感谢贵校师生给我的热情款待。
C.请留步,足下就此告别。
D.回到老家,务必代我问候双亲大人。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 ,有着两千八百多年建城史的荆州古 ——襄阳,迎来了“2012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农历八月十二开幕)。浓郁的节日气氛,山水城的如画风景,赋予“襄阳好风日”全新内涵。沉淀在历史深处的三国故事, 早已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它永远不会是 。
A.中秋 治 尽管 明日黄花
B.仲秋 治 虽然 明日黄花
C.中秋 制 虽然 昨日黄花
D.仲秋 制 尽管 昨日黄花
4、选出下面几个话语情境中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 萧峰对段正淳说:“大理段王爷,令千金在此,你好好的管教吧!”说着携起阿紫的手,走到段正淳身前,轻轻将她推过去。(小说《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
B. “以自身的品性、资质和特定条件下的作为论,汉献帝在历代帝王中可算中上水平,如果按照大众对贤君的惯常定义,汉献帝也完全可以忝列其中。”(某电视节目评价汉献帝)
C. 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腾讯体育消息)
D. 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 依法应认定无效。(某律师向法庭呈送的上诉状)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
鲁迅曾说,在文学战线的人还要“韧”。所谓韧,就是不要像前清做八股文的敲门砖似的方法。前清的八股文,原是进学做官的工具, ① 能做到“起承转合”,借以进了秀才举人, ② 可丢掉八股文,一生中再也遇不到它了, ③ 叫做敲门砖, ④ 用一块砖敲门,门一敲进,砖 ⑤ 可以抛弃了, ⑥ 不必再将它带在身边。
|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只有 | 才 | / | 好像 | 就 | 也 |
B | 只要 | 便 | 所以 | 犹之 | 就 | / |
C | 只要 | 就 | 如果 | / | 便 | 那么 |
D | 只有 | 才 | 因为 | 犹之 | 便 | / |
A. A B. B C. C D. D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的意趣态度,开卷两回中写得很不含糊,只苦于读者不肯理会!有两种观察,可以说明历来“红学家”迷误的起源。
第一类红学家是猜谜派。他们大半预先存了主观上的偏见,然后把书上的事迹牵强附会上去。这派红学家有许多有学问名望的人,偏闹了笑话。为什么呢?其中有两个原故:一是他们有点好奇,以为那些平淡老实的话,决不配来解释《红楼梦》的。二是他们的偏见实在太深了,所以看不见这书的本来面目。从第一回,他们宁可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而不屑一视雪芹先生的自述。从第二回,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去。如蔡孑民先生自己抱民族主义,而强谓《红楼梦》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总之,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的通病。
第二类红学家我们叫他消闲派。读《红楼梦》,他们本没有领略文学的兴趣,所以只当作闲书读,对于作者的原意如何,只是不求甚解的。他们心目中只有如何华贵,如何阔绰,如何繁盛,恨不得自己变了贾宝玉,十二钗做妻妾才好。这种眼光,自然不值一笑;不过他们却不安分,偏说那个应褒,那个应贬,信口雌黄,毫无是处,并且以这些阿其所好的论调,强拉作者来做他的同志。他们几时考究过书中本文来。
我们要了解《红楼梦》作者的真态度,排除许多迷惑,不致于蹈前人的覆辙。我们现在先要讲作者的态度。
说作者的态度,我以为至少有两条可靠的途径:第一,从作者书中所说的话,推测他做书时的态度。这是最可信的,因为除了他自己以外,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他的意思。第二,是从作者所处的环境和他一生的历史,拿来印证我们所揣测的话。
《红楼梦》的第一、第二两回,是本书的模子,是读全书关键。从这里边看来,作者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差不多自己都说完了,不用我们费话。
《红楼梦》是感叹自己身世的,雪芹为人是很孤傲自负的,看他的一生历史和书中宝玉的性格,便可知道;并且还穷愁潦倒了一生。所以在本书楔子里说道:
“风尘碌碌,一事无成。”“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见第一、第二两回)
这些话,明白极了。石头自怨一段,把雪芹怀才不遇的悲愤,完全写出。
《红楼梦》是情场忏悔而作的。原书上说:
“更于书中间用梦幻等字,都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空空道人遂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逐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见第一回)
“警幻说:‘……或冀将来一悟,未可知也。’”(见第五回)
(摘编自俞平伯《红楼梦辨》)
材料二:
就常识说,假定一部小说值得成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由“移感”而来的“共感”,一是由想象而来的构成。前者是创作者与欣赏者所同,后者是创作者所独有。
“移感”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向本来与自己不相干的对象上去,因而把自己化为对象,同时也把对象的感情移向自己身上来,因而把对象化为自己。这种感情的移出、移入,大体是同时活动的。在小说中所流注的感情,并非必须有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才可以发生。不过,成功的小说中,一定有作者个人的背景,及由此背景所引起的深厚感情。但若作者只能顺着自己个人的背景感情写成一部作品,这种作品有一个名称为“私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不高。
移情的扩大,便成为“共感”。所谓“共感”是作者于不知不觉之间,以社会上某一方面的共同感情成为自己的感情。作者的共感愈深、愈广,则他的作品所引起的感染力愈大,所以共感是测度一部作品的基本条件。
移情共感的历程,即是想象力发挥的程度。没有想象力便不能构成任何纯文学的作品。作者的背景,只能成为创作中的引子,决不能成为作品中的构成骨干。作品的构成骨干,主要是凭想象力而来的。
没有人生观的作者不能成为有文学价值的文学作家。作者的人生观,常即形成一部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即是主题的发展。作者在一部小说中,把现实人生中可能实现、分散实现、浮泛实现的人生某一部分,凭想象、构成之力,使其以集中、具体而深刻的形式实现出来。作者须凭观察与想象之力,把许多现实材料加以分解、拣择、增删,而重新加以融合,以适合于他所要求的人生实验的目的。
上面所说的都是文学上的常识。但自胡适起,《红楼梦》考证这一派系在《红楼梦》研读上似乎都忽视了上述常识,挂出“科学考证”的招牌,非把《红楼梦》贬成私小说不可。并且把由阅读者所引起的移情、共感而来的批语,一概认为非批者亲身经历便不能写出而加以夸大,以作为自传或合传的证明,这便把《红楼梦》的感染力也抹煞了。费了几十年之久的红学家的工作,站在文学的立场,几可成为《红楼梦》的一劫。其实,赵先生因用力勤而目光锐,也摸到了这一点,他说:“曹雪芹的另一秘法张冠李戴,书中人物的亲属关系,与实际曹家上世的亲属大都吻合。但是书中的人的事迹,与真实人物的事迹又不符。”赵先生不能从此更进一步,以接上一位伟大文学家在创作历程中所发挥的因想象而来的构成技巧,而只认为是传记的一种秘法。
(节选自《评赵先生的〈红楼梦〉研读》)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的意趣态度,作者写得并不含糊,在小说的第一二回都有非常明显的表述。
B.在俞平伯看来,“消闲派”红学家产生阅读迷误的重要原因是很少研究过书中本文。
C.没有想象力便不能构成任何纯文学的作品,作家的想象力是作品诞生的重要原因。
D.小说主题就是作者的人生观的体现,作家具备了人生观,其作品才会有文学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俞平伯看来,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或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都是产生阅读偏见的主要原因。
B.想要了解曹雪芹的写作态度,只能从《红楼梦》书中所说和作者所处环境及其一生历史这两条最可靠的途径着手。
C.由于第一、第二两回是读《红楼梦》全书的关键,所以首先要从这两回入手,理清全书脉络。
D.赵先生认识到《红楼梦》中的人物事迹和真实人物的事迹并不相符,可见赵先生反对《红楼梦》是作者自传的观点。
【3】下列对于《红楼梦》的解读不是材料一所驳斥的一项是( )
A.贾宝玉的故事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经历相似,所以《红楼梦》是讲纳兰家事。
B.民间传说顺治帝最后出家为僧,书中宝黛爱情的原型是顺治帝和董鄂妃的故事。
C.《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便出乖卖丑,是个毫无自尊心的村妪。
D.《红楼梦》中几首描写贾宝玉的诗词似贬实褒,寄寓了曹雪芹的愤世嫉俗之情。
【4】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对于“考证派”将《红楼梦》看作是自传或合传,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阅读《红楼梦》的感受,谈谈你的看法。
7、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念高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慕君之高义也。
(3)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5)想谗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克终者盖寡。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固百世之遇也。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沁园春·长沙》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
(2)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走尽这雨巷。(《雨巷》)
(3) 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4) 《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警句是:_____ ,_____。
(5) 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登高》中,道出郁积杜甫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用________ ,______两句写出了相爱的两个人不能相聚相守在一起,只能孤独终老的忧伤,令人黯然消魂。《涉江采芙蓉》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将人分为“静者”“躁者”,并形象的概括了这两类人的生活,其中描写躁者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破荆州下江陵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4)《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在分析了取得成功的“志、力、外物”三个条件的关系后,提出人要有志尽吾志,这样就可以无怨无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劝学》中,荀子认为一个人在求学过程中只有摆正“学”与“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的句子是: ___ ,_____。
(3)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的最后四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周公吐哺,天天归心。”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①
刘长卿
建牙吹角不闻喧,三十登坛众所尊。
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
渔阳老将多回席,鲁国诸生半在门。
白马翩翩春草细,郊原西去猎平原。
【注】①李相公:李忠臣,战功显赫,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加同平章事衔,即为事实上的宰相。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选取“建牙”“吹角”等意象,表现了军营旌旗招展、鼓角震天和军令严明的特点。
B.颈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将老将和儒生对比突出李相公的威望及平素求贤若渴的精神。
C.结句风格雄浑,状写将军骑着白马驰骋郊外,打仗似打猎,表现其作战能力出众。
D.这首七言律诗对仗工整,用语委婉,生动细腻地勾勒出了一位保家卫国的将帅形象。
【2】前人论此诗,认为颔联写出了千古将军风范。对这一评点应该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公曰:“善哉!”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
鲁昭公卒,定公立。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D.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后成为姓氏之一。
B.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如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C.唐虞,是古代唐尧与虞舜的并称。相传唐虞执政时天下太平,古人以为太平盛世,于是很多史籍常用唐虞代指太平盛世。
D.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又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文中指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奔走游说,即使遭到打击、排斥,甚至受到围困,仍执着追求。
B.孔子有着很强的治国能力。鲁定公十四年,他由大司寇代理国相的职务,参与国政三个月,民风大变,社会清明,各地宾客有归家之感。
C.孔子知识渊博,勤奋刻苦。他整理和编纂了《诗》《礼》《乐》《春秋》等古代儒家文化典籍,对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D.孔子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编写《春秋》时,该写的内容一定要写上去,应当删去的内容一定要删掉,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2)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5】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的三次回答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理念?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③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习近平2021年新年贺词
你对以上材料有何理解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