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论。
B.青衫,古时学子所穿之服,借指学子、书生。“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是江州司马的官服,后因借指失意的官员。
C.左迁是降低官职,即“降官”。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D.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揭示词的内容。作者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剑桥大学的导师特别重视语言沟通能力,学生__①__要“敏于行”,__②__不能“讷于言”。在发言环节,学生__③__尽力准备,让别人明白他的思考成果。此外,学生态度一定要端正,否则将被大声斥责,__④__对努力准备而不够完美的学生,导师将给予宽容。只要努力,__⑤__天赋不够,__⑥__会被包容,而绝不会被苛责。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不但 | 而且 | 必需 | 而 | 如果 | 也 |
B | 既 | 也 | 必须 | 但是 | 即使 | 也 |
C | 既 | 又 | 必须 | 并且 | 无论 | 都 |
D | 虽然 | 但是 | 必需 | / | 就算 | 仍 |
A. A B. B C. C D. D
3、下列各项均都表明张良善于周旋的一组是( )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A.
B.
C.
D.
4、下列加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
A.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愿将将军之首以献秦
B. 乃遂私见樊於期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 为击破沛公军 若属皆且为所虏
D. 潮济而夕设版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是攀援艺术高峰的阶梯,也是体现艺术高峰的标杆。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不仅以是否出现浩如烟海的作品为标志,还以是否涌现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精品力作为代表。怎样才能锻造经典,或者说,怎样才能创造伟大作品?这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仅从创作主体看,文艺家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能否进行大跨度的意蕴开掘和艺术超越,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之点。
文艺作品中呈现的每个具体形象、讲述的每个故事、描绘的每个画面,一般都不仅显示一种存在,同时必然包含着文艺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想要表达的意思。比如,呈现落叶往往意味着事业的衰败或人生的挫折;讲述一位知识分子忘我工作、报效祖国的事迹,让人生发出拼搏奉献、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描写一场残酷的战争,让人诅咒侵略并祈望和平……如此等等,莫不如是。所有这些,虽然都能从作品表现的生活事件中看出某种意蕴,但它们远不属于我们所说的“意蕴开掘”的范畴。这些意蕴,毕竟过于表面化、简单化和通用化了。在这个层面上进行创作,文艺家只是社会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而不是生活底蕴的发现者和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我向来认为,文艺家也应是思想家,起码要具备思想家的素质。他不仅要写出世态炎凉,更要洞悉世道人心,还要为揭示生活奥秘、发现人生真谛提供自己的独到观察和春智思考,给人以新的感悟和启迪。鲁迅的一系列小说在现代文学的长廊里出类拔革,不仅在于他塑造了阿Q、祥林嫂等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更在于他对产生人物形象的社会土壤和时代风云进行了独到思考,赋予艺术形象揭示“国民性”的丰富内涵,其内心深处激荡着“立人”的深沉响喊,其“精神界之战士”的身影显得那样高大伟岸。
如果说,“意蕴开掘”更多地侧重于作品思想内容的建构,那么,“艺术超越”则比较偏向于形式品质的锻造。一部经典佳作的丰富意蕴,必须找到恰当的艺术形式富有魅力地呈现其直指意义和联想意脉,必须在表现手段和技巧上高招频出而引人入胜以至令人叹服。这一方面需要文艺家对古今中外长期积累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勤学苦练、裕熟于心;另一方面还要求文艺家匠心独运,以敏慧的艺术心灵不断摸索、尝试,发明、创造新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反观现实,时代的疾速前行和生活的繁复多变,已使当今社会发展步入“行色匆匆”的快车道。市场法则的普及和物质欲望的膨胀,更把许多人引向心浮气躁、追名逐利的名利场。
环顾文坛,形式大于内容、炒作优于实干、庸品多于杰作的现象,仍屡见不鲜。作为一位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家,面对滚滚红尘和喧嚣闹市,自当清心明志、嘱望高远,从历代传世名篇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任凭潮起潮落、静观云卷云舒的从容和定力,潜心创作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佳作。
——(摘编自钱念孙《经典作品的意蕴开掘和艺术超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数量的多少不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是否涌现出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才是其衡量标准。
B.文艺家也应是思想家,他要以自己的视角和思考,给人们对于社会人生新的感悟和启迪,他应成为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如果说“意蕴开掘”主要侧重于艺术作品思想内涵的挖掘,那么,“艺术超越”就是要找到具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脉的艺术形式。
D.当今时代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直接导致当今文坛上形式大于内容、炒作优于实干等现象层出不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逻辑严密,论证严谨。
B.文章第二三段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来论述“意蕴开掘”这一概念。
C.文章从意蕴开掘和艺术超越两个方面论证了鲁迅小说成为经典的根本原因。
D.文章末段提及当今文坛存在的问题,使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作为创作主体的文艺家能够进行大跨度的意蕴开掘和艺术超越,那么经典佳作甚至伟大作品就会被锻造出来。
B.庸常文艺家和杰出文艺家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对社会事件进行报道和讲解,后者则能发现生活底蕴、创造人类精神财富。
C.鲁迅曾告诫小说家“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要看出故事一点意义就敷衍成篇,这与文中文艺家也应是思想家的理念是相通的。
D.对于文艺家而言,实现艺术超越既要熟练掌握古今中外长期积累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又要在这些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写女子与氓小时候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劝学》的相关内容,回答下面的练习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9、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世人都说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怀有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一文中,集中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
(2)在《离骚》中,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借助荷花写自己要修养自己的品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饮酒》(其五)中,陶渊明虽居闹市,却没有感到车马喧的原因是:“_______。”
10、根据要求,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那河畔的金柳,_________________;波光里的艳影,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雨巷》中使用了顶真手法表现“丁香姑娘”伤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而今迈步从头越。
(6)《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说真的猛士,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奢侈靡费而不知怜惜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3)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他认为六国的最终灭亡,不是通常所认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
12、阅读《蜀道难》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问君西游何时还 西:向西
B.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距离
C.砯崖转石万壑雷 转:使滚动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尔:你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但见悲鸟号古木/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宋何罪之有
D.其险也如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下列对选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段开始,诗人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B.接着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想像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着力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作为全诗的主线,在文中多次出现。在本段中的作用中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2】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 军:驻扎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失其所与,不知 知:知道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且贰于楚也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越国以鄙远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某校家委会举办主题为“学生成长”的座谈会,其中一个话题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难做到的是什么。经过热烈的讨论,家长们梳理出以下观点:①坚持自己的目标;②抵制诱惑,守住内心的宁静;③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④慎独,即在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⑤感恩,不要把自己得到的一切看作理所当然;⑥懂得舍弃。
上述观点中,你最认同哪一点?结合自己对成长的认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