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云南保山高二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舞.幽壑之潜蛟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寄蜉.蝣.于天地   ④所以游目骋.怀

    ⑤死生亦大.矣   ⑥一.死生为虚诞   ⑦有泉侧.出   ⑧而其见.愈奇

    ⑨常在于险.远.   ⑩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A. ①②/④⑥/③⑦/⑤⑨/⑧⑩   B. ①②/④⑥/③⑦/⑤⑩/⑧⑨

    C. ①④/②⑥/③⑦/⑤⑨/⑧⑩   D. ①④/②⑥/③⑦/⑤⑩/⑧⑨

  • 2、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全都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行李之往来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子亦有不利

    C.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将军岂有意

    D. 可以解燕国之患   持千金之资

  • 3、请指出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 秦伯,与郑人盟

    B. 今日往而不

    C. 关,毋内诸侯

    D. 乃欲以生

  •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梦、光盘、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XX、大V、奇葩”等十条网友们________的流行语入围“201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立即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网络流行语,________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________的表达方式。它作为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并影响到现实生活的语言形式,能得以迅速蹿红,其原因无非是符合语言省力的原则。它对于缓解人的紧张情绪、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具有________的作用。

    A.家喻户晓 望文生义 相沿成俗 独一无二

    B.口授心传 望文生义 习以为常 不可替代

    C.耳熟能详 顾名思义 约定俗成 不可或缺

    D.通俗易懂 顾名思义 司空见惯 不可或缺

  •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我们单位图书室既有《红楼梦》《四世同堂》《哈姆雷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书籍,也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和《时代周刊》等报刊。

    B.记者在山东省气象局了解到:鲁西北、冀中南部将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我们在此提醒市民出行要注意安全。

    C.他们忘记了或不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以为自己总是比别人高明。

    D.局长看过这些群众寄来的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我们不了解有关部门收到信后作何感想,也不知道有关部门能不能尽快解决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诗的诗体建设是诗歌界长久以来都在探讨的问题。从字面意思来看,“诗体”侧重于诗歌的形式方面,因此很多观点也是从这一维度提出的。比如国学大家季羡林就曾不无忧伤地说:“新诗至今没有找到它的表现形式。”但我却认为,新诗没有自己统一的表现形式,却是新诗不幸中的万幸。假若刚刚获得解放的新诗即刚刚从格律诗中解放出来的新诗,找到了统一的表现形式,岂不是又要给自由了近百年的新诗重新戴上手铐脚镣?正像刚刚废除妇女缠足的恶习之后,再给妇女缠起三寸金莲。因此,新诗即自由诗,没有统一的形式,这完全符合提倡写自由诗的人的初衷,是合乎自由诗的客观发展规律的,谁违背这个“自由”的规律,谁想找一个统一的新诗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此路不通。若不然,为什么从闻一多提倡新诗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到现在的一些理论家所提出的新诗要改革,时间已跨80多年,争来争去,至今没有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共识呢?

    在这里,我不是要完全否定新诗格律化的必要性。实际上,在新诗的创作实践中,各种诗歌探索,只要是出于促进诗歌发展的初心,都非常有必要。但是,如果我们在探讨新诗的诗体建设时,只是一味地单独强调形式的问题,可能会舍本逐末。我认为,新诗体的建设,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根本的根本,就是追求诗的意境美。舍此而不谈,奢谈诗的形式美、绘画美、诙谐美等等,均是舍本求末的侈谈,必然导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何谓诗的意境?有的学者认为,“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

    朱光潜关于诗的境界说,已经把诗的意境及其作用说得极其透彻。我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经验,认为符合朱光潜诗的境界说的意境,应该具备如下三个方面,即三化——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具有这三化的诗,就是具有意境美的诗。氛围化就是指诗中的气氛,是欢乐还是忧伤,是悲壮还是愤怒,是凄凉还是温馨,总之诗人的情绪都在氛围中呈现。它具有诱人的魅力,能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跟着诗人情绪,步步深入到诗的境界中去。情节化就是指诗的故事性、戏剧性。诗人的思想、意念、志向都体现在情节的顺序里,是诗人引领读者进入境界的巧妙构思。而意象化就是指一首诗的形象,意境的画面感全靠意象的鲜明、准确、到位,没有意象的诗,味同嚼蜡。因此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是构成一首诗的意境美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就构成一首诗的意境美,有了意境美的诗,就能抓住读者的心,使其走进诗人创造的意境里。

    诗的意境就是诗的灵魂。诗的意境美是奠定一首诗成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其他的诗美会应运而生。只要稍加打磨,便纷纷呈现。但是,如果没有诗的意境,等于丢掉诗的灵魂。那么,你以上的打磨或雕刻都是徒劳的。没有意境美的诗,无论是旧体诗还是自由诗,再好的形象、再好的音韵、再好的形式,都是空的,都不是诗。

    (摘编自董培伦《新诗的诗体建设》)

    材料二:

    杜甫为新诗准备了丰富而珍贵的藏品,百年来鲜有用者,殊为可惜。在我看来,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有些问题反复出现,或许杜甫的诗歌能给予启发。

    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将中国文学的传统分为载道派与言志派。新诗似乎有这样一个怪圈:载道就不可能言志,言志就会抵触载道。讲政治,艺术就会受影响;重艺术,政治就会退居一旁。杜甫则超越了这个怪圈,他的实践证明,对优秀诗人来说,载道并不必然影响言志抒情。载道是他骨子里的东西,与生俱来,每一首诗自然都是载道,所谓“每饭不忘君”“致君尧舜上”“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并非咸吃萝卜淡操心,也并非故意而为,而是自然而然。

    杜甫诗歌的实践说明,载道是一种政治情怀。当诗人真正拥有了这种政治情怀,与言志的冲突自然就得到解决。只不过载道的难度要远远大于言志的难度,因为它要求思想更丰富,视野更开阔,思考和关心的问题更复杂,面对和处理的经验也更深广。处理一个时代的复杂心理远比处理一己之感受要困难复杂得多。

    在一些人眼中,诗歌散文化似乎是新诗的一大“罪状”。然而,从唐诗的历史来看,杜甫可谓是诗歌散文化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开启了宋诗以议论为诗的先河。在杜甫的古风中,“有些句子简直就和散文的结构一般无二。尤其是在那些有连接词或‘其、之、所、者’等字的地方”。

    百年新诗争论最大的就是自由与格律问题。我对杜诗和新诗研读的体会是,新诗一定要走自由的道路,决不能重回格律的老路。新诗一定是自由诗,好的自由诗一定要注重音乐性,音乐性绝不限于格律。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诗是刚从旧体诗的格律中解放出来的,如果新诗有统一的表现形式反而不利于新诗的发展。

    B.从闻一多倡导新诗的建筑美等表现形式,直到现在,关于新诗的表现形式,理论家没有一个共识。

    C.在杜甫之前,中国文学的传统可以分为载道派与言志派,两派之间难以融合且互相不认可。

    D.杜甫的诗歌创作敢于打破前人的窠臼,他是诗歌散文化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影响很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是意境的核心。

    B.无论是旧体诗还是自由诗,要有好的形象和音韵,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产生意境美。

    C.诗人有载道的政治情怀,可以解决载道与言志的矛盾,难就难在载道要比言志复杂得多。

    D.自由与格律问题是新诗百年最大的争论,新诗一定要走自由的道路,好的新诗拒绝格律。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

    A.杜甫的“三吏三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

    B.诗歌忌重字,杜诗故意用重字。“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C.杜甫的诗歌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以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表现壮阔的境界。

    D.杜甫的用韵极其灵活自由,可以一韵到底,可以转韵,也可以宽松地用通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依据材料一第4段作者和朱光潜关于意境美的看法,分析下面一首短诗的意境美。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上天要让一个人担负重大使命,一定会让这个人经历种种艰难困苦,最终    

    (2)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杜甫《登高》中       两句写出了自己四处飘零、老病孤愁的凄凉人生境遇。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运用侧面描写表现客人的洞箫声极富感染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天姥山上的天气和环境,渲染了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仙人出场做了铺垫。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犹豫不决、羞怯矜持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表现自己广纳贤才的心胸,希望贤才多多益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这种性格是诗人进入官场最终却辞官回归田园的根本原因。

    (3)《离骚》中写作者向古圣先贤学习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辛弃疾引用历史典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诫当朝掌权者应认真做好北伐准备,否则就会惨遭失败。

    (2)苏轼《念奴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地势。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描写出沉郁悲凉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中“故人”指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②篠:xiǎo,小竹,细竹。③裛:yì,通“浥”,沾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典故,暗示诗人操守。“即” 字有知足意味,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

    B.颔联对仗工整,“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含”比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浓,有小心爱护意味。“裛”字尽显轻柔,有“润物细无声”之感。

    C.颈联写严武音书断绝,作者失去了经济支持,饥饿波及幼子,以至形于颜色,则家人忍饥挨饿的情形可以想见,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D.尾联“填沟壑”本为悲哀之事,诗人饱经患难,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诗人自己能以“疏放”的态度对待,但这样的人生态度却又让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

    【2】结合全诗,试从景与情的关系对诗句进行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遏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曰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日:“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成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 其后秦伐赵,石城   拔:攻下

    B. 道里会遇之礼毕   度:估计

    C. 赵亦盛设以待秦 兵:兵器

    D. 相如召赵御史书日   顾:回头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西河外渑池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斯文

    B. 秦王会渑池   欲呼张良俱去

    C. 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夫夷近,则游者众

    D. 请以赵十五城秦王寿   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

    3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不相同的是( )

    A. 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B.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 不拘于时,学于余   D. 而君幸于赵王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渑池会前,廉颇力劝赵王赴会,又约定应变对策,表现了他的忠心和深谋远虑。

    B. 渑池会上,蔺相如与秦君臣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表现了他的忠勇和足智多谋。

    C. 渑池会上,秦国没有占到上风,可见廉颇的军事威慑力是赵国得胜的最根本原因。

    D. 选段通过秦赵之间的斗争,显示了廉、蔺二人相互合作、共同对敌的重要作用。

    5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2)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出头的瑶族姑娘小卜,是瑶寨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小卜犯难了:家里的父老乡亲希望她能回去做教师,传播知识,为改变家乡的贫穷状况尽一份力;对小卜有录用意向的一家著名外企,则鼓励小卜加盟公司,发挥专业特长,创造优质生活;而小卜自己认为当前创业环境好,很想创办一家民族服装设计公司,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