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四川南充高一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青年朋友们,只要有一颗赤子之心、有一腔报国热血,把理想抱负熔铸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中,就能打拼出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

    B.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C.交通拥堵已成为我市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市政府科学调配资金,加大了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解放路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减轻东西方向的堵车问题。

    D.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不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2、下列有关《家》、《巴黎圣母院》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巴金的长篇小说《家》重点刻画了三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一一梅芬、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但是,她们的身份地位与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B. 陈姨太以老太爷停柩在家,如有人在家分娩,医疗条件不好为借口,逼觉新把快要临盆的瑞珏送到远离城市的偏僻乡下去分娩,瑞珏在城外因无人照料,难产而死。

    C. 《巴黎圣母院》中的甘果瓦误入“奇迹宫”,因此,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绞索配对,要么跟乞丐王国中的女人结婚。他向爱斯梅拉达求婚,得到同意。

    D. 《巴黎圣母院》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女主人公的美貌与男主人的丑陋,女主人 公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女主人公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都形成了极为明显的对比。

  • 3、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巨匠,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堪称他们国家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

    B.沈从文(1902—1988)现代散文家、小说家,代表作品有《边城》《长河》《铁木前传》等6部中长篇小说。其中《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爱”与“美”的美学理想。

    C.司马迁,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五种体裁,共130篇。

    D.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世人并称“韩柳”。其散文创作以寓言、游记和传记成就最大。

  •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断愧。

    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

  • 5、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为”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使子婴相②击破沛公军③吾令人望其气,皆龙虎④谁大王为此计

    ⑤约婚姻⑥军中无以乐⑦若属皆且所虏⑧何辞

    A.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D.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志

    刘白羽

    天是晴了。漳河暴涨的洪水,却并未因此落下去。波浪在阳光下一闪,便哗的一声抛掷过去了。特别是在山谷里,洪水发出吓人的“轰隆——轰隆”的声响。半夜,我的隔壁,有着关于这水吼的对话。起先,是一个浓鼻音的老人在说:“……你听!蛟在叫……”

    “哪里有什么蛟,这不过是水在打绞,打旋,就响起来了!”

    可是不拘怎样,那岩脚下吼叫的怪声响,还是引起我无限的忧郁。因为我给暴涨的洪水钉在这荒村里,已经三天了。恰在这时,我瞅见天上一颗星,像一只火枚插到烟灰里般,一下又给阴云遮蔽起来了。

    “老年人说……是凤凰下了蛋,打一次雷,下降三尺,降到山根,变成蛟,它一翻身,就发了洪水,要不,哪来这么大水呢。你听听这声音,水,一时半会退不下去。”

    “不,这是迷信。这完全是迷信,……”下面,这响亮的喉咙也没说出涨水的来由。

    我却信任了那浓鼻音的人。水,一时半会退不下去。因为我确定他是年纪大的人,--定是这河岸上的老住户,他的经验--定可靠。第二天天刚亮,一阵鸟声刚噪过去,窗户纸上灰色的黎明晃了一下眼。我跑到隔壁去,一推门,还早眠在面板上的苍蝇嗡的--声冲到我脸上,像落了阵把雨点。进去叫醒炕上的人,却只一个。他是那样愕然的,他的眼光是那样警惕的……这眼光制止着我前进的脚步。这眼睛在我脸、身各处打了几个盘旋,然后刀子样疼痛地戳在我脸上,如像--种压力,让我的眼光只好被迫退下来。忽然,他用明朗而干燥的声音无意地扫了我一下:

    “你来干什么?”

    “我想找那个老大爷,问一问今天水可落得下去,可过得河。”

    他一口回绝我,但也有点迟疑,而说出来的终是肯定的语气:“白想!”然后挥挥手,露出他心意的烦躁。

    我的眼里到底露着怎样恳切的眼光啊!这使他很轻蔑地唾了口沫水,伸手去搔脚,我才发觉那只脚由厚厚白布包扎起来。我看他已经感觉到我的注意。他有点惶惑。我急速地问他:“怎么,踩在犁刃上了?”

    看,他多么暧昧地点了点头,又赶紧机警地扯开去:

    “……这半天不响了。……”

    突然门外一阵气喘声,谁破门而入。是那浓鼻音的瘦小的老人,急急挥着手说:“躲一躲吧!从夏店来了鬼子兵,还有二十里!”

    我站开一点,插手到口袋里去摸手枪。后有追兵,前有万恶洪水,这怎么办?经过一阵急促地摆布,老人示意只有我能帮助他搀扶他那病脚的儿子。对老人家这种信任,我真是衷心感谢,便伸手去搀扶那青年人。他却怀疑似的退缩一下说:“你不要跟着我们白跑路吧。”我真想捶他一拳,但我正需要这农民来掩护我自己,只好耐心扶他走,……哪样一溜一溜的,……路上绊脚的石子咕噜咕噜响着,我觉得这年轻农民真是讨厌,他总要摆脱我似的,仿佛他知道现在我需要他们掩护,他便故意和我作难了。有时,他把全身重量都倾注在那老人身上,让老人像掮一口袋沉重的粮食一样吃力,他自己还得重重地跳着那只独脚。不知他为什么对我那样坏,那样怀疑,这是一个农民和一个抗日军人的关系吗!我心里渐渐地也怀疑起来,我想他也许是对于我不利的坏分子吧。这警觉的触角的确触痛了我,这样,我几次去触摸我那光滑滑的手枪柄,准备他万一危害我,我就使用枪膛里的第一颗子弹,——不过当远处沉闷的雷一样的炮声响一下,我从那青年的眼珠上便看出-种异常的表情,——他仇恨、震怒,而不是普通农民的慌惧。我又觉得这是很熟悉的一种眼色。这时我们三个随着犬牙般嵯峨的白垩岩降下一条深谷,到一个路口,往里去是深深的灌木林,前面是漳河漂浮满白泡沫的河面。我们三个歇息在一块石头上。那老人担心地望着横搁在他膝头的伤脚,叹息地摸着什么,一面闪着泪水婆娑的小眼说:“这样三天两头躲来躲去,你的脚几时好呢?”一面把一个小白纸包递给年轻人。谁知道这护士一样的殷勤反而引起这伤者的暴怒,冷冷地把药合在两手心上,警惕地看了我一眼。

    我摘下帽子,揩了把汗,预备离开他们。我问:“你们知道X支队往哪个方向去了?”

    他揩着汗,任何反应都没有。那老人答复我:“五天前渡河的。”

    一阵风搜索似的掀着我的头发,突然,我藏在帽檐里的一只布片哗的一旋,落在年轻人那只好脚的跟前。

    我急忙伸出一只手去捡,一只手去抓枪,一仰头,仿佛望见山崖上垂着的一朵野花,他从早晨时时刻刻对我很凶狠的样子,倏地,给那甜蜜蜜的微笑遮着了。这样,他和蔼地把那只大手抓着我:“你是同志……”你是同志……”这时我羞涩地把枪抽回,将那写着“八路”的臂章舒展的铺在石头上,两手不自然地匀着它。我们两人互相看着,笑了出来。

    老人说:“好!你们都是一家人……”

    原来我赶大队伍不上,换了便衣躲避到这荒村里来,最怕有坏分子去报告,因为背后敌军正在追踪我们,便将臂章摘下来藏起了。

    “我也是X支队的。”那响亮的声音如同吹响的银笛。

    “你? ……我一下蹦起来,仿佛一个正欲坠下深阱,却给上头一只手拉着了。我在这瞬间一下获得了最需要的最崇高的热情。

    “是啊!你不信!我是七连的通讯兵。夏店火线上挂了花,那天,大队伍过河,把我托给这个老大爷!”

    我一扭身,激动得眼窝酸了一下,把脖颈伸到老人面前:“他不是你的儿子? ……”

    老人伸手抓了几下胡须摇摇头,莫名其妙地指着搁在膝上的脚说:“上药吧!”

    “哈——我来!”那个同志自己一面弯过身来解着白布带。忽然,我对他的反感一点没有了,还想为他做点什么才好,他却一面咬着牙忍耐疼痛,好笑似的说:“……我先前对你这陌生人总有点怀疑,我怕你跟来……万一你发现我,你会怀疑的,是吧,那我和这老大爷……”

    “我也是这样推测你。”我在伸手替他往布上敷药。

    一阵芳香的气息从泥土里吹过来,一簇簇星似的黄花在那儿绽嘴微笑。他舒适地倒在老人的怀里。老人眯了眼睛望着酱油色的水浪悠悠地说:“你们知道吗? ……我的儿子,也在队伍里,说当号兵,你们知道吗? ……”

    一九四一年(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漳河山洪声响的描写以及青年和老人有关水吼的对话的内容,表明了近期要渡过漳河比较困难,这也是“我”忧郁的主要原因。

    B.老人家对“我”充满信任,但是那位脚负伤的青年则处处回绝“我”,是因为青年人“怕”“我”对他产生怀疑,不希望“我”和他们一起走。

    C.荒僻的山村面临日军侵袭,八路军被日军紧紧追赶,伤员还得依靠老乡保护等等,都说明了当时中国尚处在抗日战争难艰困苦的阶段。

    D.文章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温馨的气氛,不仅暗示军民鱼水之间的深情,更预示“我”一定能找到部队,表现出抗战必胜的信念。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瞅见天上一颗星,像一只火枚插到烟灰里般,一下又给阴云遮蔽起来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

    B.文章以“我”的视角具体描摹了三个人物的言语、行为以及笑貌,又用少量笔墨交代人物过去的经历,使主要人物具有了“圆形人物”的特征。

    C.作者注重人物心理状态的刻画,如对“我”的直接心理描写、内心独白,以及用其他人的行为来暗示等,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D.小说以“我”听到漳河山洪声响开篇,以漳河边“芳香的气息”“微笑的黄花”来作结,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表达了作者较为深刻的思想感情。

    【3】本文最大的特征就是构思巧妙,请结合内容作简要说明。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治。

    (2)王羲之《兰亭集序》中“______ ______”两句,否定了魏晋以来虚无的生死观。

    (3)屈原在《离骚》中表示自己怨恨楚怀王行事荒唐,不能体察自自己忧国优民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兰亭集序》中表现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诗中体现这种鲜明对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3)《兰亭集序》中一句“___________”印证了生和死是很大的问题。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雨霖铃》下阕虚写了别后想象美景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____________ ”。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给了古人多少感动和哀伤,于中国古典诗人而言,自然山水是他们寄情的最佳对象,也是他们最终的精神归所。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面对清新恬静的乡间景色,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直接表达由俗世返回自然的喜悦之情;在《登高》中,面对苍茫萧瑟的夔州秋景,杜甫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哀叹,流露出长期漂泊、老病孤独的悲苦之情;在《赤壁赋》中,面对幽静朦胧的赤壁美景,苏轼悟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认为从不变的角度去看,万物与人皆为永恒!在山水清音、草木荣枯中,诗人抒发了个人情怀、领悟了人生真谛。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刘禹锡侍御出刺连州

    殷尧藩

    遐荒迢递五羊城,归兴浓消客里情。

    家近似忘山路险,土甘殊觉瘴烟轻。

    梅花清入罗浮梦,荔子红分广海程。

    此去定知偿隐趣,石田春雨读书耕。

    [注]①公元805年,刘禹锡因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推行政治改革失败被贬远州(今湖南常德),公元815年受征召回京,次年再次被贬同属南方的连州(今广东连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连州路途遥远艰难开篇,以“归兴”一词点明朋友此次前往南方如同归乡,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用“山路”“瘴烟”等典型环境点明沿途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主要是为了表现对友人的不舍和担忧。

    C.颈联描写罗浮“梅花”、广海“荔子”,意在表现诗人希望友人可以在南行路上尽情欣赏清新明丽的景致。

    D.尾联“此去定知”是对刘禹锡将要到连州后惬意生活场景的描绘,鼓励朋友“偿隐趣”,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2】送别、贬谪之诗,多载愁情,但本诗旨在消解朋友的“客里情”,诗人是如何做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杜牧《阿房宫赋》的片断,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千万人心也/五亩宅,树之以桑

    B.多市人之言语/佚之狐言郑伯

    C.则足拒秦/举予人,如泣草芥

    D.后人哀之不鉴之/度义后动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作者在第二段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停”在现代汉语中,有停止、停放、停泊、停当等意思。人生虽匆匆,有时也与“停”密切相关。关于“停”,你有何值得诉说的经历与体验呢?或有何想要发表的见解与想法呢?

    请以“停”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以写人记事为主,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