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新疆白杨高一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特殊句式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③铸以为金人十二④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⑤金城千里⑥伏尸百万⑦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⑧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⑧/②③/④⑥⑦/⑤

    B.①⑧/②/③⑤⑥/④⑦

    C.①②⑧/③⑤⑥/④⑦

    D.①②⑧/③⑤/④⑥⑦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长篙   枯槁  雾霭  廖廓   B. 苍桑  喧嚣  笙箫   火钵

    C. 租赁   安详  熨帖  浸渍   D. 精捍  酣畅  猝然    青荇

  • 3、下列对《劝学》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所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 4、下列诗词名句的作者,错误的一项是(   )

    A.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

    B.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毛泽东

    C.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D.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李白

  •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专业的在线视频数据调研公司将应运而生,使建立更科学透明的公共数据体系成为可能。

    ②2000年初,他成为“北漂”一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蜗居地下室、挣不到饭钱的艰苦生活,蹉跎岁月中写出佳作。

    ③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贺岁档期,全国将有70余部新片粉墨登场,市场硝烟四起,名导新人集结,光“数星星”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④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他胸怀坦荡,光风霁月,是众人仰慕的对象。

    ⑤某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思想深刻,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标准衡量,其作品中某些语言的表述显然并不规范,不足为训

    ⑥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搀扶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使许多人面对摔倒的老人变得犹豫不决,期期艾艾,这不禁让人感叹信任危机已经出现。

    A. ①④⑤   B. ①②⑤   C. ③④⑥   D. ②③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行走的姿势

    禅香雪

    ①母亲从没有坐过车,从没有出过远门。她去的最远的地方是外婆家。外婆家在富平塬上,离我家四十华里。母亲回娘家,仅限于春节,所以春节承载着母亲对家的渴望。

    ②又是一年春节来临了。整个冬天都没有见到雪花。爆竹声响起时,漫天的雪粒赶集似地落下来。大年初一,雪下得不管不顾,整整一天也没有停歇。后院的雪,脚伸进去,连膝盖都看不见了。母亲拿着扫帚,来来回回地扫雪。门前的小径,刚刚扫过,又落下厚厚的一层。父亲母亲,站在屋檐下,望着阴沉沉的天,没有半点过年的喜悦。他们祈祷着,望老天能开开眼,收回他那随意抛洒雪花的手臂。

    ③初二早晨,天还没亮,母亲就起床了。她拉来架子车,铺上一层麦草,再铺上一床棉被,给两个弟弟穿好新衣服,把他们抱上架子车,再盖上一床新棉被。车辕上,挂着给外婆家送的两大袋油包子。梳洗得当,母亲拉着架子车,父亲推着自行车,出发了。我坐在冰冷的自行车横梁上,脚冻得一点儿也不敢活动。我很想坐进温暖的被窝。母亲不开口,我也不敢对母亲说。再说车里也坐不下。虽然雪停了,却不见太阳,路面上全是冻得硬邦邦的积雪。被雪覆盖的道路,看不见凸起的地方,也看不见凹陷的小坑。母亲拉着架子车,一不小心,就滑一跤。她跌倒了,两臂却高高地举起车辕。父亲扶着她站起来,她拍拍屁股上的雪,又继续拉着车上路。

    ④跌跌绊绊的,过了阎良,太阳已升上头顶。路上的行人渐渐多起来,路面也平整了。父亲给母亲说,他先走,把我送到外婆家,他和舅舅一起来接母亲。母亲同意了。于是,父亲骑上自行车,带着我,很快到了外婆家。外爷没有见到母亲,有点生气,赶快让舅舅和父亲去接母亲。

    ⑤但天都黑了,还没有见到母亲的影子,父亲和舅舅也不见回来。外爷急得在厅堂上团团转圈。一屋子的人,都不说话。你看我,我看你,满脸焦急的神色。大半夜,母亲回来了,满身的雪泥。两个弟弟冻得直打哆嗦。小姨把他们抱到火炕上,给他们暖身子。舅妈拿来一件新棉袄,一条新棉裤,让母亲换上。母亲靠着老外婆,絮絮叨叨地说她走迷失了。父亲走了没多久,看看西斜的太阳,她心里着急,就想走近道。那条小路她记得清清楚楚,可是给积雪一遮,她就找不着了。岔路很多,她凭感觉选了一条小路,拐进去。起初还能看到脚印,走着走着就没有了。觉得不对劲时,要返回已经太迟了。她想,哪条路都能回家的。没料到,雪天路滑,到了大坡底下,架子车怎么都上不去。两个孩子下来帮忙推,也动不了几步。稍不留意,还时不时地向后退。她想等个人过来帮忙,可等了大半天也不见个人影。两个孩子看着天快黑了,哭一阵歇一阵,歇一阵再哭一阵。

    ⑥父亲和舅舅顺着原路找,一直找到和母亲分手的地方,也没见到她。他们就一条小路一条小路找,最后在坡底发现了冻得直跺脚的母亲,还有哭得声嘶力竭的两个弟弟。我难以想象,母亲和弟弟们蹲在雪天半夜孤立无援的情景,更不敢想象父亲和舅舅找不到他们的后果。

    ⑦后来,老外婆去世,外爷去世,母亲疼爱的小姨也远嫁他乡。家中几次变故,让母亲变得漠然。她不再关心外面的世界,包括她至爱的亲人。她再也不走亲戚,包括我结婚后的家。谁都不能把她从家里叫出来。她围绕着生活了几十年的小村庄,来来回回转悠。两条腿是她行走的工具,泥土路是她行走的地方。因而,她行走的半径就极其有限,她看到的风景也就更加有限。有时,她会去最近的街道买生活用品,要么惯性地去田里耕种收获。她不想跟任何人说话,也不过问别人的家事。母亲在自己的世界里,过着与世隔绝的封闭生活。

    ⑧多少次,我都想把母亲摇醒,让她看看现在的我,坐坐我新买的车,住住我新买的房子。只要我征求她的意见,她就摇头。然后转身走进厨房,做她喜欢吃的饭菜。弟弟生了儿子,母亲忽然和弟媳妇说话了。看到孙子,母亲笑得很开心,脾气也变得格外温和。我尝试着请她坐车出去,没想到母亲竟然答应了。

    ⑨没有坐过车的母亲,上车都很艰难。她抓住车扶手,先把一个膝盖放上去,再把另一个膝盖放上去。双腿跪定后,两臂按住车座,爬上座位,拍去膝盖上的灰尘,扭转身体,把屁股稳稳地搁在座位里,一动不动地坐着。她上身穿着老蓝色的碎花布衫,上套枣红的碎花棉坎肩。灰白灰白的头发,拧着两个短短的小辫,软软地耷拉在棉坎肩上。

    ⑩中秋节的天气很好,阳光灿烂,把整个车厢照得暖暖的。我让母亲脱下棉坎肩,她摇摇头。弟媳妇给母亲吃水果糖,母亲也摇摇头。三岁的侄子,递给母亲一小把红红的石榴籽,母亲接过去,一粒一粒地,喂给孙子吃。看到孙子稚嫩的模样,母亲笑了,笑得很满足,像一个心中蓄满爱的年轻的母亲。我也仿佛回到了童年,看见阳光下的母亲,撩起围裙,擦掉掌心的泥灰走到柿树底下,给弟弟摘火晶柿子吃的那张圆润的笑脸……

    (摘自《青海湖》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爷没有见到母亲,有点生气”表现出外爷对母亲的关爱,“母亲靠着老外婆,絮絮叨叨地说她走迷失了”表现出母亲对母爱的眷念。

    B.“只要我征求她的意见,她就摇头,然后转身走进厨房,做她喜欢吃的饭菜”,这说明母亲性格比较孤僻。

    C.文章通过“抓”“放”“跪”“按”“爬”等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母亲上车时的艰难。

    D.文章最后一段情景交融,“天气很好”“阳光灿烂”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暗示母亲好的心情。

    【2】结合文章,简析第②段的作用。

    【3】请结合标题“行走的姿势”,梳理母亲的情感变化脉络。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概括了赤壁雄奇的景色,又引起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2)《雨霖铃》中描写与心上人分别时难舍难分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点明秋夜送别友人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4)《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以移情和比喻的手法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6)杜甫《登高》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气势雄浑,境界旷远,景物描写中暗含诗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2)曹操《短歌行》中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用以道出郁积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_,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_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3)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__________________,来洗涤旧迹,_______________。(《纪念刘和珍君》)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短歌行》)

    (3)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

    (4)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

    (5)___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6)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7)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大与小的关系,阐述了失掉人心的危害性。

    (2)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这两个希望都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

    B.“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其暗示的意象相当丰富。使人联想起清冷的秋霜、凄寒的秋月、寒冽的秋水等。

    C.“青苔”和“红树”这两个意象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雨中”“月中”,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

    D.诗人滞留异地,远别家乡和亲人,在这风雨之夕、月明之夜,有“青苔”“红树”相伴,愁绪便消解了许多。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采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请对其作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谓,男子的“字”一般在二十岁行冠礼时由长辈或师长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侍郎。

    C.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在殿廷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后称进士。明清时发榜分三甲,一甲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

    D.建中靖国是宋徽宗年号,古代可用皇帝年号来记年,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一个皇帝可有一个年号,也可有多个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不相信,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王安石变法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任凭你力量怎样单薄,效果怎样微细,一生怎样苦恼,命运怎样不济,终是……因此证明你普遍而又不灭的价值。——傅斯年《前倨后恭》

    朝着星辰大海的方向,当有对答世界的音量……我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模样!——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主题宣传片《共青春》主题曲《有我》

    全世界青年团结一心,加强彼此了解、相互取长补短,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2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综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