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通假字判断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采:通“彩”,“色彩”。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弃,违背。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黑白相间。
D.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通“暮”,晚上。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B. 愿足下更虑之 更:更加
C.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被
D. 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接触、沾染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金风,指秋风。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也。
B.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称它朝生暮死。《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用它比喻人生短促。
C.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廉颇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人,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来封狼居胥成为华夏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D.秋士:《淮南子·缪称训》:“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英雄末路的伤感。常与“春女”相对。也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房檩(lǐng) 猗郁(yī) 潜意识(qián) 混混沌沌(hún)
B.落蕊(ruǐ) 蕈菌(xùn) 癸丑年 (guǐ) 一椽破屋(chuán)
C.廿四(niàn) 肄业(yì) 柘林湖(zhà) 潦草塞责(sāi)
D.裨益(bì) 忌恨(jí) 愀然 (qiǎo) 一茎枯枝(jìng)
5、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拟人)
B.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比喻)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江面”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D.向上,再向高处飞翔,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比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谈趣味(节选) 朱光潜
一个人不能同时走两条路,出发时只有一条路可走。从事文艺的人入手不能不偏,不能不依傍门户,不能不先培养一种偏狭的趣味。初喝酒的人对于白酒红酒种种酒都同样地爱喝,他一定不识酒味。到了识酒味时他的嗜好一定偏狭,非是某一家某一年的酒不能喝得畅快。学文艺也是如此,没有尝过某一种门户某一派别的训练和滋味的人总不免有些江湖气。我不知道会喝酒的人是否可以从非某一家某一年的酒不喝,进到只要是好酒都可以识出味道;但是我相信学文艺者应该能从非某家某派诗不读,做到只要是好诗都可领略到滋味的地步。这就是说,学文艺的人入手虽不能不偏,后来却要能不偏,能凭高俯视一切门户派别,看出偏的弊病。
文学本来一国有一国的特殊趣味,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就西方诗说,拉丁民族的诗有为日耳曼民族所不能欣赏的境界,日耳曼民族的诗也有为非拉丁民族所不能欣赏的境界。寝馈于古典派作品既久者对于浪漫派作品往往格格不入;寝馈于象征派既久者亦觉得其他作品都索然无味。中国诗的风尚也是随时代变迁。汉魏六朝唐宋各有各的派别,各有各的信徒。明人尊唐,清人尊宋,好高古者祖汉魏,喜艳妍者推重六朝和西昆。门户之见也往往很严。
但是门户之见可以范围初学者而不足以羁縻大雅。读诗较广泛者,常觉得自己的趣味时时在变迁中,久而久之,有如江湖游客,寻幽览胜,风雨晦明,川原海岳,各有妙境,吾人正不必以此所长,量彼所短,各派都有长短,取长弃短,才无偏蔽。古今的优劣实在不易下定评,古有古的趣味,今也有今的趣味,我们不必强其同。
文艺上一时的风尚向来是靠不住的。在法国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盛行时,十六世纪的诗被人指摘,体无完肤;到浪漫主义时代,大家又觉得“七星派诗人”亦自有独到境界。在英国浪漫主义盛行时,学者都鄙视十七、十八两个世纪的诗;现在浪漫的潮流平息了,大家又觉得从前被人鄙视的作品,亦自有不可磨灭处。个人的趣味演进亦往往如此。涉猎愈广博,偏见愈减少,趣味亦愈纯正。从浪漫派脱胎者到能见出古典派的妙处时,专在唐宋做功夫者到能欣赏六朝人作品时,笃爱苏辛词者能领略温李的情韵时,才算打通了诗的一关。好浪漫派而止于浪漫者,或是好苏辛而止于苏辛者,终不免坐井观天,诬天渺小。
【1】下面对“趣味”的看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阅读趣味偏狭,对于初学文艺者的入门是有利的。
B. 文艺上没有入门的人,他们的趣味往往比较广泛。
C. 文艺入门趣味不能不偏,入门后则不能偏执一派。
D. 趣味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应该符合时代基本精神。
【2】下列各项不能证明“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的一项是
A. 拉丁民族的诗歌不为日耳曼民族所能够欣赏
B. 明代推崇唐代的风尚,清代推崇宋代的风尚
C. 好高古者祖汉魏,喜艳妍者推重六朝和西昆
D. 法国新古典主义盛行时“七星派”诗遭指摘
【3】对原文主旨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文艺上的门派,可以让初学者有所效法,又会使人囿于偏狭。
B. 学文艺的人入门后,可凭高俯视一切门户派别。
C. 门户之见往往可以限制初学者,但不足以限制阅读兴趣广泛的人。
D. 广泛涉猎,减少偏见,纯正趣味,才能免于“坐井观天,诬天渺小。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被贬后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2)韩愈的《师说》中,“_____,______”表达的观点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相同。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两句,突出表现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军事才干。
(4)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诗人因病断酒后国恨家愁难以排遣的抑郁之情。
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②________,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③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⑤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⑥位卑则足羞,____(韩愈《师说》)
⑦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⑧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⑨____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⑩极天云一线异色,________(姚鼐《登泰山记》)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为人民生活多灾多难而擦泪哀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用互文的手法写六国的宝藏。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临行前所唱的脍炙人口的歌词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以下两句来批评:“___, 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 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的军容之盛。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从听者感受角度,写乐曲声中途停止时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抒写自己毕生之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6)《声声慢》中词人李清照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凄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奉行终身的,孔子告诉他就是“恕”字。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启发引导是需要时机的,只有在学生经过用心思考之后还想不清楚、说不出来的情况下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正如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君子以言行一致为美德,以言过其行为可耻。正如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返照
杜甫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唯高枕① ,绝塞②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③实有未招魂。
[注]①高枕:杨雄《解嘲》:“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②③绝塞、南方:均指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运用互文手法写白帝城黄昏时雨过天晴。
B.诗题为“返照”,诗中仅第三句写返照,此诗只是拈二字为题,不是专咏“返照”。
C.石壁倒映江中,归云缭绕树间,诗中有画,此情境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D.诗人年老多病,夔州天气不好之时,只有早点关门睡觉,高枕则无忧。
【2】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 军:驻扎
B.又欲肆其西封封:边境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武:威武
【2】下列为省略句补上的省略成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公从之。(烛之武)辞曰
B.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C.若不阙秦,(晋)将焉取之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晋侯)乃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4、学校将举办“水文化探源”主题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自古以来,中国人便择水而居,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如“淇水汤汤”“曲水流觞”“酾酒临江”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们说“水无常形”,它总是因时、因势而变;人们又说“上善若水”,因为水无欲无争,又成人之美……请以“水”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认识、抒发情感。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