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广西防城港五年级(上)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讯期   忘却 寻常 难以至信

    B.妨碍   后悔 稀罕 兴高采烈

    C.消毁   宏伟 漫游 振天动地

  • 2、下列对加点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身向愉关那畔行(山海关)

    B.随意春芳(休息)

    C.而好学(聪敏)

    D.九州生气持风雷(活力,生命力)

  • 3、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这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秋风吹过棉田,棉花像白银铺满田野。

    B.池水清清的,像一面镜子。

    C.风儿轻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D.他的心眼比针尖儿还小。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读书成功的秘诀在于勤学好问,正如《论语》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朱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的话意在告诉我们读书要专心,只有心、眼、口同时配合,才能有最好的阅读效果。

    3.《忆读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谈了自己的读书经历,表达了读书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课文内容精彩回顾。

    1.柴门闻犬吠,__________

    2.“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

    3.山上是_________,村边是________。人们每天都能听见________,看到_________

    4.《墨梅》中千古流传的佳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题文)补充成语,并根据提示答题。

    (  )衫褴褛  愁眉(  )  素不(  )  (  )越岭

    (1)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入下面括号内。

    ①对于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即使是和他们(     ),也要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帮助他们。

    ②对生活要有乐观的态度,遇到不开心的事,要积极向上,不要整天(     )的。

    (2)在上面的成语中,用来形容人的神态的成语是:     ,表达这个意思的四字词语还有             

  • 7、给“良”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不同的字,再组词。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8、辨字组词。

    ( )( )( )

    ( )( )( )

    ( )( )( )

    ( )( )( )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课内阅读。

    白鹭(节选)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______,减之一分则嫌______,素之一忽则嫌______,黛之一忽则嫌______。

    【1】按原文填空。

    【2】这段话运用_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白鹭的______。

    【3】作者描写白鹭的外形特点时,先从整体入手,写它的______、______,再写______和______,这种从整体到部分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4】你认为哪种动物是美的?仿照这段话的写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外阅读

    小名

    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是颇懂得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森儿”。在“森儿、森儿”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叫我小名,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

    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尊重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森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有大名的,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我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挤得满满的。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这地说谢谢。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菜,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关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李萍将送给我的大蛋起端了上来。我立刻连声称谢着打开了蛋盒。我喊道:“妈妈,拿刀子来!”

    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瓜刀,一边叮咛“森儿,小心点!”

    “咦!你原来叫森儿呀,挺好玩的名字!”李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手势。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来,我的脸啊地红到了耳根。

    晚上,临睡觉时,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我不是说嘛,别叫我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烦。妈妈的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却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绕口。

    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

    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的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时那样顺口熟练。我自然很高兴。

    分别的那一天,爸妈一起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嘱四,妈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黯然。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着他们:“放心吧,没事的,我已不是小孩子了。”

    临上火车的时候,我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含了泪,脱口喊了出来——“写信回来,森儿!”

    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1】长大后的“我”为什么不喜欢妈妈叫“我”的小名?联系全文概括出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曾两次抗议妈妈喊“我”的小名。第一次抗议的语气______,妈妈的表情___________;第二次抗议的语气______妈妈的表情___________。从妈妈两次表情上,可以想象她当时的心里话是:____________

    【3】读读关于“生日聚会”场景的描写,你觉得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同学们都到家里祝贺体现了“我”爱热闹。

    B.爸爸妈妈忙前忙后,体现了对“我”的关爱。

    C.“我”热情大方地招待同学们能体现出“我”的成长。

    【4】“车站送别”最打动你的细节是什么?用“ ” 勾画出来,并写写自己的感受。

    【5】结尾处“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课外欣赏。

    乡梦不曾休

    黄永玉

    我为曾在那里念过书的凤凰县文昌阁小学写过一首歌词,用外国古老的名歌配在一起,于是孩子们就唱起来了。昨天听侄儿说,我家坡下的一个八九岁的女孩抱着弟弟唱催眠曲的时候,也哼着这支歌呢!

    歌词有两句是:

    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你想望。

    这当然是我几十年来在外面生活对于故乡的心情。也希望孩子们长大到外头工作的时候,不要忘记养育过我们的深情的土地。

    我有时不免奇怪,一个人怎么会把故乡忘记呢?凭什么把她忘了呢?不怀念那些河流?那些山岗上的森林?那些长满羊齿植物遮盖着的井水?那些透过嫩绿树叶的雾中的阳光?你小时候的游伴?唱过的歌?嫁在乡下的妹妹?……未免太狠心了。

    故乡是祖国在观念和情感上最具体的表现。你是放在天上的风筝,线的另一端就是牵系着心灵的故乡的一切影子。唯愿是因为风而不是你自己把这根线割断了啊!……

    家乡的长辈和老师们大多不在了,小学的同学也已剩下不几个。我生活在陌生的河流里,河流的语言和温度却都是熟悉的。

    我走在五十年前上学的石板路上,沿途嗅闻着曾经怀念过的气息,听一些温暖的声音。我来到文昌阁小学,我走进二年级的课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黄永玉,六乘六等于几?

    我慢慢站了起来。

    课堂里空无一人。

    1.想深入学习这短文,你最想搜集哪些相关的、有价值的资料?

    2.文中划线部分作者运用了(   )和( )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情感

    3.我生活在陌生的河流里,河流的语言和温度却都是熟悉的。联系上下文,思考:陌生的河流、陌生河流的语言和温度分别指什么?

    河流——   语言——   温度——  

    4.文章处处洋溢着作者乡梦不曾休的情感,请从文章中找出一句体现这种感情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下来

    5.我还能推荐两篇课外关于思念和赞美故乡的文章,列出作者及文章的名字

     

  •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当代英雄——官东

    ①2015612130分许,栽有454人的东方之星客轮,在由南京驶往重庆途中遭遇大风,翻沉在湖北监利长江大码洲江段。相关部门在事故发生后,立即组织多方人员奔赴现场,抢救生命。

    大连舰艇学院大学生官东主动请缨参加救援。6212时,官东身穿负重设备,潜水摸到了沉船的一个房间,发现了一位老人。面对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的双重考验,官东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她穿戴好装备,最终成功将其救出。这是第一位被救出的生还者。

    ③1415分,官东再次下水,在机舱部位搜索到了蜷缩在舱室里的小伙子一一船员陈书涵。陈书涵此时已陷入绝望,体力严重透支。官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装备给了他。但陈书涵由于体力消耗巨大,已无力穿戴。官东便迅速帮他将装备套在身上,而自己仅靠轻潜装具支撑,冒着生命危险,将其送出舱室。

    就这样,官东凭借过硬的潜水技术和机敏的临场反应,从倒扣在江中的船体里成功救出两名幸存者。

    然而,官东从江底撤退时,却遇到了危险。他身上的信号绳缠住了身体。危急之下,关东只能迅速割断信号绳,却与水面彻底失联。他在黑漆漆的舱内摸索了近20分钟,终于找到出舱口。这时,一个暗流瞬间又将他卷入深水区。没想到氧气即将耗尽,官东果断丢掉所有装具,憋着一口气猛地往上游。由于上升速度过快。刚出水的官东满脸油污,双眼通红,鼻孔流血,双耳胀痛难忍。

    官东的感人事迹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大家盛赞他的英雄行为。面对采访的记者,他腼腆地说:生命高于一切!在当时的情况下,别说我是一名海军潜水员,就是普通老百姓都会像我一样去做。

    帅气的外表,英雄的行为,平静的回答,代表了真正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正像《感动中国2015年十大人物》颁奖词送给官东的一一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盛赞:________

    ②毫不犹豫:________

    【2】读②至④自然段,找出文中能概括这部分主要内容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③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可以看出,官东是一个________ 的人。

    【4】短文第⑤自然段中写官东遇到的三个困难是:________、暗流将他卷入深水区、________

    【5】文中最后一句话“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除了面庞,还指________

    【6】文章以颁奖词作结尾这样表达的好处,不正确的是第________项。   

    A.总结全文   B.点明主题   C.升华主题   D.首尾呼应

  • 13、课内语段阅读。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给这段文字添加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子是廉颇的__________描写,这说明廉颇知道__________,他改正错误的行动是:____________,表现出廉颇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 14、课外阅读。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吟“爆竹声中一岁除”;吟“清明时节雨纷纷”;吟“明月几时有”;吟“劝君更进一杯酒”;吟“漫卷诗书喜欲狂”;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

    (1)半开玩笑地回答。__________

    (2)比喻心情像潮水一样起伏,难以抑制。___________

    【2】仔细读短文,回答问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答案不止一个)

    汉字的特点是什么?( )

    A.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

    B.又整齐又灵动,适宜表达一种微妙、诗意的情感

    C.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D.汉字好记好学,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文字

    【3】最能体现汉字特点的是( )

    A.汉字的形

    B.汉字的义

    C.中国古典诗词

    D.汉语拼音

    【4】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1)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2)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漫卷诗书喜欲狂。

  • 15、课外阅读。

    水墨菱塘

    (作者:吴建)

    故乡江南的菱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侧卧于村边地头。大的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每年初春,熬过了一冬的菱塘便渐渐有了生机,起初疏疏朗朗的,细小的菱叶漂浮于碧水间,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菱塘,把整个水面挤得密密匝匝。这时候,一张张翠绿的菱叶被支棱得翘了起来,菱盘上缀满了一丛丛白色、淡红色的小花,微风送来缕缕馨香,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还有鼓眼睛的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嬉戏。几个心急的孩子时常在放学后奔到菱塘边,折一根树枝,拨开两三块菱盘,看看结了菱角没有。

    临近中秋节,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有的划一叶扁舟,有的荡一只水盆,穿行在绿色“水巷”里。她们一只手掀起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被采撷下来了。刚起水的菱角,鲜嫩、清甜,剥一只丢进嘴里,脆生生、凉津津的,胜似苹果、柑橘。站在岸边的孩子早已等不及了,走向凉冽冽的池水里,采菱女见状,忙把“船”靠过去,抓一把菱角塞进孩子们的衣袋,孩子们这才欢天喜地地返回岸边。

    每当这个时节,故乡每一扇窗户内,都会飘出扑鼻的菱香,芬芳浓郁,和着夜雾,弥漫在整个村庄。家家灶上煮着菱角,大人小孩剥着菱角。第二天一早,故乡的街头,摊摊担担,那一堆堆溢着余香的菱角,就一个劲儿诱惑你了。

    如今,剥着菱角,我又徜徉在故乡的画卷中了。我看到了池塘轻易散不开的白雾,我荡起木盆也加入了采菱女的行列,并随手将一只菱角丢进嘴中。细细咀嚼,甜滋滋的,满口生津,唇齿留芳……

    【1】阅读短文第①段,故乡的菱塘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菱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菱花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短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划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了菱塘的生机勃勃。

    B.第一段划线句子,从“疏疏朗朗”到“密密匝匝”,菱叶由少到多。

    C.第二段中的“掀”“掐”等词写出了采菱女动作非常熟练。

    D.第三段中“一个劲儿诱惑你”写出了街上菱角的数量之多。

    【3】读文第①至③段为我们勾勒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句子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选择其中一句写一写。

    ①剥一只丢进嘴里,脆生生、甜津津的,胜似苹果、柑橘。

    ②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飘着扑鼻的菱香,芬芳浓郁,和着夜雾,弥漫整个村庄。

    我选第______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结尾和下列哪个结尾的写法最接近?两者的共同点在哪里?

    ①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②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③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④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的向前驶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 , 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选自《史铁生散文选》)

    1本文题目叫“秋天的怀念”,作者怀念的是(  )

    A.母亲 B.妹妹

    C.北海的花 D.过去的时光

    2以下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表述最为贴切的一项是(  )

    A.母亲生了一场重病,知道时日不多,所以推“我”去北海看花。

    B.母亲整日为我操劳,得了重病,“我”和妹妹却一点儿也不知道。

    C.“我”双腿瘫痪后,母亲不顾重病的我,一定要推“我”去北海看花。

    D.“我”双腿瘫痪后,母亲为了鼓励我好好儿活下去,不顾重病要推“我”去北海看花。

    3母亲对“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比“我”还敏感,是因为(  )

    A.母亲老了跑不动了。

    B.“我”的腿瘫痪了,怕“我”听了难过。

    C.母亲不喜欢运动。

    D.“我”脾气暴怒无常,怕“我”伤害她。

    4母亲一直央求“我”去看菊花,是因为(  )

    A.她想鼓励“我”学习菊花乐观坚强的精神。

    B.她喜欢花,可是“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C.她想让“我”散散心,使“我”心情好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D.黄色的菊花淡雅,白色的菊花高洁,紫红色的菊花热烈而深沉,令人神往。

    5“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含义是(  )

    A.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地活下去。

    B.鼓励自己和儿子都要坚强地活下去。

    C.坚信自己的病和儿子的腿都能治好。

    D.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治好儿子的腿。

    6从文中第五自然段的加点词“没想到”“绝没有想到”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有多处对母亲的细节描写,十分感人,例如:“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请结合课文,透过母亲的动作、神态,推想母亲看着“我”时,想对“我”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阅读理解

    《搭石》片段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联系上下文,“理所当然”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画“____”的句子可以概括为(   )。

    A.礼让 B.止步 C.相背而行 D.友好攀谈

    3选文列举了_______________这两个事例,突出了山里人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品质。

    4课文的结尾中所用表现手法与下面三项中哪一个相同(   )

    A.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B.还有人说,那一天夜里,要是在葡萄架下边静静地听着,还可以听见牛郎织女在桥上亲亲密密地说话呢。

    C.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5走搭石时见到的情景当然不止这两个,还会有怎样的情景呢?请发挥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

  • 18、阅读理解。

    广州白云山

    人们常用白云珠水来美誉广州,白云指的是白云山,珠水指的是珠江。广州白云山为南粤名山,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称,素享广州市肺的美誉。它位于广州市东北向,属我国南方五岭大庾岭支脉的九连山山脉末段,白云山聚拢着三十多个山峰,山体相当宽阔,总面积20.98平方公里,相当于澳门特区的总面积,最高峰摩星岭,海拔382米,是广州市最高峰。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绿化面积4.2万亩,绿化覆盖率已达95%以上,植被种类相当丰富,共有植物1038种,据统计,每天可吸收2800吨二氧化碳,放出2100吨氧气,可供近300万人正常呼吸之用,是广州市的一张生态名片。

    每当霏雨绵绵,云雾缭绕于黛山葱绿间,半壁皆素,故名白云山。白云山气势磅礴,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山上道路四通八达。风景优美,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白云山很早就闻名于世。战国时已有名士出入,晋朝时已风景宜人,唐朝便以胜地著称。宋代以来的羊城八景,白云山就占了多处。羊城人们一向喜欢到此登高游览,尤其在九九重阳,更以登白云山为乐事,每逢此时,扶老携幼,人流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便构成羊城一幅独特的风情画。

    千百年来,白云山名胜古迹虽多,但屡经兴废,遗存很少,尤以近百年来历尽沧桑,频遭破坏,满目疮痍,到解放时,只剩下天南第一峰牌坊和部分寺院的断壁残垣。建国以后,经过历届广州市政府的建设和多年的苦心经营,白云山这座千古名山成为广大游人一个可游、可居、可乐的现代桃源仙境。

    7个游览区,依次是:麓湖游览区、三台岭游览区、鸣春谷游览区、摩星岭游览区、明珠楼游览区、飞鹅岭游览区及荷依岭游览区,区内有四个全国之最的景点,分别是:全国最大的园林式花园——云台花园;我国第一条自行设计的观光索道——白云索道;全国最大、亚洲第二的天然式鸟笼——鸣春谷;全国最大的主题式雕塑公园——雕塑公园。

    几千年来,白云山几经盛衰,到今天已成为山幽、林绿、气清、景美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首批4A景点,并以云山叠翠之名列新世纪羊城八景之首。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白云山最高峰摩星岭,海拔382米,是广州市最高峰。

    B.白云山历史悠久,战国时已有名士出入,晋朝时已风景宜人,宋朝便以胜地著称。

    C.鸣春谷是全国最大、亚洲第二的天然式鸟笼。

    D.白云山以云山叠翠之名,名列新世纪羊城八景之首。

    【2】下面对文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写了白云山的地理位置、山体面积和绿化植被等情况。

    B.文章写最高峰摩星岭,说明摩星岭山势高峻挺拔,令人生畏。

    C.文章将白云山面积和澳门特区的总面积进行比较,是为了说明澳门特区的面积小。

    D.文章写羊城人们在九九重阳,以登白云山为乐事,说明了羊城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

     

  • 19、阅读。

    草船借箭〈节选〉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算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1】《草船借箭》这篇文章选自古典名著《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

    【2】周瑜让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主动要求三天造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鲁肃的这句话说明_______________,侧面烘托了_______________

    【4】言为心声,从人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周瑜: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句子串联起来。

    柳公权字写得好。   柳公权做人和他的字一样。

     

     

  • 21、按要求写句子。

    1.今日之责任,全在我少年。(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课文诉说了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强国梦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按要求变换句式。

    (1) 一个年过50的残疾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淳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缩写:。

    (2) 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反问句:。

    (3) 已经三十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是退休了。

    双重否定:。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习作。

    题目: 的快乐(读书、练字、游戏、爬山、学画画、做家务、练钢琴、帮助别人、看演出……)

    提示与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围绕题目通过一两件具体的事例,写出自己从中所体验到的快乐;内容要具体,句子要通顺,书写要工整;4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