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为精卫( )
A.变故
B.缘故
C.故意
D.因此
2、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街角处的二胡曲低回哀转,_________,让人听了十分伤感。
A.如梦如幻
B.如怨如诉
C.如火如荼
D.如诗如画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每天起早摸黑不知疲倦地工作,是出了名的铁公鸡。
B.王老师如任劳任怨的老黄牛,“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是对他最好的表彰。
C.小峰不但勤奋好学,还处处为班级着想,是我们班的领头羊。
D.有些人见风使舵、毫无原则,简直就是变色龙。
4、下列诗句表达的不是爱国之情的是( )
A.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下列词语中的“息”与“奔流不息”中的“息”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信息时代
B.悄无声息
C.川流不息
6、诸儿竞走取之——“之”是指( )
A.它,指李子。
B.知道。
C.他,指王戎。
7、关于书信,下列说法正确的选项有( )(多选)
A.书信由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及日期等几部分组成。
B.称呼要从顶格写起,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C.书信曾经是人们和远方的亲人朋友互通消息、交流感情的主要方式。随着社会发展,现在不再是重要的联络手段。
D.给长辈的祝福语可以用“此致敬礼”“身体健康”等词语。
8、我会把下列词语按一定顺序排队。(只写序号)
1.A宇宙 B地球 C月亮 D太阳(__________)
2.A中秋节 B端午节 C元宵节 D重阳节(___________)
3.A誊抄 B选材 C起草 D审题(_________)
4.A埋土 B挖坑 C栽树 D浇水(__________)
9、课内阅读。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诗人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角度仔细地观察和欣赏庐山。
【2】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句俗语: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是( )
A.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B. 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该深入地了解。
C.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10、阅读
飞向蓝天的恐龙(节选)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 )和恐龙有亲缘关系,( )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①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一直没有找到化石证据。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②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后代——__________ 描画——_________ 依据——_________
【3】读句①,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这一假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假说”是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研究之后的推测,句①中的___________这个词语也说明科学家们在没有找到证据前不能确定。
【4】读句②,联系选文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
(1)“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指的是______
A.古生物学家们绘制了恐龙的画卷。
B.喻指古生物学家们的研究历程和成果。
(2)“点睛之笔”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
A.辽西的发现为古生物学家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B.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
【5】文中加点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后来,柳树渐渐朽烂,村里就建起了一座好一些的桥,是用最好的木头造的。可这座桥还叫“皮巧根桥”。
又过了一段时间,一条笔直的公路通到这里,于是一座大桥架起来了,两边做了铁栏杆。通常这样的桥总得叫个响亮的名儿了,叫什么“混凝土桥”或“急水河桥”。可人们还是喜欢叫它的老名字——“皮巧根桥”,并且,谁也没想过,这座桥还可以叫另外的什么名字。
【1】文中的标下划线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了新桥,人们还是习惯叫其“皮巧根桥”,是因为( )
A. 新桥没有皮巧根桥好看。
B. 人们不忘最初的“皮巧根桥”给大家带来的方便,也表现出入们对皮巧根的无限敬仰之情。
12、 和平鸽
我的邻居张阿姨家养了两只鸽子。它们的羽毛雪白雪白的,就像披着一件雪白的风衣。鸽子的眼睛圆圆的,红色的眼珠就像两颗晶莹的红宝石,眼球的周围还镶嵌着一圈金边,衬得鸽子的眼睛更加灵动。而大大的鼻包,尖尖的嘴,红色的脚趾,让鸽子更加美丽。
这两只鸽子是一对亲热的伙伴,它们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飞行,整天形影不离。
有一次,其中的一只鸽子走丢了,另一只鸽子伤心极了,它不吃东西,不停地在笼子里转来转去,总是“咕咕咕”地叫个不停。每当我走近它,它就吓得扑闪躲藏,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咕咕”声,翅膀拍打在笼子上发出“啪啪”的响声,好像在警告我,叫我不要伤害它。
日子一长,鸽子就和我熟识了,我们成了好朋友。我去看它,它也不躲避我,甚至还飞到我的头上、手上、肩膀上。有时它也很淘气,把装水的碗弄倒,弄得满地都是水。
鸽子很爱干净,经常洗脸、洗澡。它洗澡的时候真有趣,先把头伸进水里,然后把头一昂,身子一抖,全身便挂满了水珠。清洗结束后,它还要用嘴仔仔细细地梳理羽毛,好让每一片羽毛都服服帖帖的。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它飞向亚洲,飞向非洲,飞向世界各国,把中国小朋友热爱和平的心愿带给世界各国的小朋友。
我热爱和平,我喜欢鸽子。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形影不离:___________
服服帖帖:___________
【2】用“ ”画出描写鸽子外表的句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体现了鸽子______的特点。
【4】“形影不离”在文中指_______。通过这个词语,我们可以知道这两只鸽子______。
【5】你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和平鸽的喜爱?请摘抄一句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
13、我们来到了“金沙滩”。展现在眼前的是茫茫的大海,海水汹涌,海浪拍打着礁石,发出“啪啪”的声音。金色的阳光洒在海面上,顿时海面上波光粼粼。成群的海鸥在天空中“嘎嘎”地叫着,一会儿仰飞蓝天,一会儿俯冲大海,活像银色的小飞机。渔船升起了彩色风帆,如同碧空中的点点星星。蓝天、碧海、白色的海鸥、一叶叶扁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海边是沙滩。沙子金黄金黄的,踩上去又松又软,就像踩在地毯上,真舒服!阳光照在沙滩上,像是铺上了一层耀眼的碎石。我想:这“金沙滩”的名字,大概就是这样得来的吧!
沙滩上随处可见五彩缤纷、奇形怪状的贝壳。我不停地捡呀,捡呀,不一会儿就捡了满满的一袋。我欣喜若狂,对着大海喊:“谢谢你,你送给了我这么好的礼物!”
【1】在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 )的大海 ( )的贝壳 ( )的碎石 ( )的阳光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1)色彩鲜艳、繁多。( )
(2)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
(3)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
【3】请用“____”画出有关“金沙滩”这个名字由来的句子。
【4】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主要通过描写( )、( )、( )和( ),写出了大海美丽的景象。
【5】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6】你最喜欢文中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喜欢它的原因是:__________
14、读书收获
读完课文,你怎么理解“幸福是什么?”谈谈自己的看法。
15、写句:
(1)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一组“小男孩打羽毛球”连续的动作。
例:他勇敢地抓住窗框,两只脚有力地蹬着车厢,攀上了窗口 。
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母亲就是一位英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
16、修改病句。
(1)梅兰芳先生是京剧闻名世界的表演艺术家。
____________
(2)我们成了水火不容的好朋友。
____________
17、我会修改病句。
1.几座小山在云雾中清清楚楚若隐若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武汉的夏天是个炎热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了这个故事,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早晨来到学校,就看到同学们幸福的笑脸和广播里欢乐的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修改下面的病句。(有两处错误)
要分辨出这时候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但是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________________
19、习作天地。
祖国山河壮美,你游览过哪些地方?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请以“我心中最美丽的地方”为题目,按一定的顺序写一写这个地方,把游览的过程写具体。
要求:叙述清楚,条理清晰;内容具体、完整;富有真情实感;语句通顺、连贯;标点符号使用恰当;不得抄袭、套作;字迹工整、规范;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等相关信息;字数不少于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