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词语补充完整。
(____)高(____)下 (____)首(____)胸
壮烈(____)迈 粉身(____)骨
全神(____)(____) 斩(____)截(____)
(____)天动地 气(____)山河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七律·长征》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本诗写于________年________月。诗中对举世闻名的________作了________。
(2)诗中________和________是“千山”的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是“万水”的代表。
3、学习了《对子歌二首》,请你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1)天——_______ (2)秋——_______
(3)赤日——_______ (4)暮鼓——_______
4、把诗句或名言警句补充完整。
(1)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杜牧用“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描绘江南春天的美丽风光;苏轼用“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描绘西湖夏日的雨中奇景;辛弃疾则用“_________,清风半夜鸣蝉。”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故乡》。
5、选字组词。
裁 载 下( ) ( )衣 ( )缝 ( )重
燥 躁 干( ) 暴( ) 急( ) 枯( )
磁 滋 ( )石 ( )味 ( )场 ( )养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两首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二
放生鱼鳖①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②能令山俯仰,风船③解④与月徘徊。
注释:①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②水枕:躺在船中。 ③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 ④解:懂得。
【1】古诗一:四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诗人笔下的这场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二:这首诗歌描写了西湖的__景,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情感。
【3】两首诗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图,请你从每首古诗中各选择一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古诗一: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二: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这两首诗在写景上有何共同点?(可以从修辞、表达方式等角度去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首古诗中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巧妙?请写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
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理解。
板蓝花开
小时候,山野里,春风吹来开满了板蓝花。 我总是采几朵,戴上我的头发, 日日夜夜陪伴在我身边。 花儿美,蝶儿飞,我们慢慢地长大。 板蓝花儿开哎,板蓝花儿开, 开在那春天里哎,开在那阳光下。 有一朵是你,有一朵是我。 你我你我,你我带着那妈妈最深的牵挂, 开遍了海角天涯,心中的板蓝花哎, 亲亲的板蓝花,板蓝花。 //一 长大了,记忆中,从此以后开满了板蓝花。 | 我常常在梦里,梦里梦见了它, 春秋冬夏,呵护着我的心。 板蓝花儿飘哎,板蓝花儿飘, 它把根留下,它把爱全留下。 那花儿是我,那根儿是妈妈。 岁岁年年带上我们最真最真的报答, 飘向了大地千万家。 板蓝花儿开哎,板蓝花儿开, 迎着风雨哎,,开呀开不败。 绵绵思恋常呀常相伴哟,绵绵思恋常相伴。 心中的板蓝花哎,亲亲的板蓝花, 亲亲的板蓝花,板蓝花。 //二 |
【1】诗歌第一段中画横线的部分采用的表达方法是( )
A.拟物
B.比喻
C.举例
D.联想
【2】诗歌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说的是( )呵护着我的心。
A.春秋冬夏
B.记忆
C.梦里
D.板蓝花
【3】这首诗押的韵主要是( )韵。
A.ɑi
B.uɑ
C.ɑ
D.ɑn
【4】说说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中的“我”哪3点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阅读
浪淘沙(其六)
日照澄洲①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②。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注释】①澄洲:江中清新秀丽的小洲。②江隈:江湾。
【1】“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满”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木 塔
在甘肃省张掖县古城的西南面,有一座高耸入云的木塔。木塔历史悠久,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据说,世界上有一位出使过中国的波斯使臣,在他写的书中就曾经提到过它。可见,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木塔就已经享有盛名了。
木塔的地基是一座大约十五米见方、一米高的土台。塔的外形是正八面体,内径大约一丈,塔高三十一米,共九层,由下而上,一层小于一层。塔顶呈伞形。
除塔身是用砖砌成的以外,木塔从上到下是一个完整的木架。塔底由二十根粗大结实的木柱支撑着。从第三层开始,每层四周匀称地支撑着八根木柱。另外,每层还有八根横梁,指向八个不同的方向。
木塔里面是空心的,从第三层以上,东西设有假门。最底一层的墙上,书写着工整的文字,雕刻着飞禽走兽的图案。每层的八个角上,还各有一个用细木雕成的龙头,张着大口,含着圆珠。整个木塔,给人以庄严肃穆的印象。
一千多年来,( )这里发生过多次地震,( )木塔仍旧安然屹立,没有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对木塔做过多次维修,使它更加坚固美观。
宏伟壮丽的张掖木塔,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每当看到它,总会激发我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自豪的感情。
1.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读短文,想一想木塔为什么叫木塔?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3.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看出木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章的开头,作者为什么要提到波斯使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行文结构?具体介绍了木塔的哪一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之——立冬(见图)
【材料二】传说,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冬季。他路过白河岸边,看到风雪里劳作的乡亲们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搭起医棚,盘上大锅,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再用面皮把它们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耳朵很快就好了。此后,就有了立冬吃饺子的习俗。
【1】在“材料一”的图画中,你读取了关于“立冬”的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两则材料内容,运用关联词“不但……而且”概括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不仅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新闻一则
①这两天,武汉同济医院门口的一座过街天桥突然火了,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观看。桥两边的栏杆上,安装了大量玻璃,每块玻璃上写着各个省市和人民解放军,在疫情期间援助湖北武汉医疗队的名称、医疗队人数、支援过的城市,并配有一幅各个省市的地图。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称,一个个鲜活的数字,让武汉人民、湖北人民永远铭记。
②记者来到这座过街桥上进行随机采访。桥上的行人明显比平时多了一些,大家驻足观看,或拍照留念,好像都想在桥上多停留一会儿,舍不得离开。一名七旬老人,看到桥上的数据后哽咽着对记者说:“感谢他们,没有他们我们就不行了,武汉人民会永远记得他们。”说完,老人对着桥梁深深鞠躬致谢。一位大学生在每一块写有援助湖北医疗队名称的玻璃前都深深地鞠一躬。他说,今天是专门过来打卡的,要用这种方式感恩对武汉的支援。
③据了解,这是全国首座抗疫主题天桥,相关负责人介绍,希望大家走在这座天桥时,会想起全国的支援,唤起市民的战疫记忆。
材料二:网友留言
【1】这两份材料都和__________有关系。
【2】材料一的第②自然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叙述。从“面”的角度,写了__________,从“点”的角度,写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材料一的第②自然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叙述,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
【4】从网友的留言中我们能看到,有的留言表达了武汉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有的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与幸福,还有的表达了__________。
12、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①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②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1】假如第①段的描述是一幅画,我可以给它拟一个题目:________。
【2】找出第①段中描写闰土动作的词语,从中可以体会出________。
【3】第②段中加点的“日日盼望“”好容易”反映了“我”________的心情。
【4】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下面对这句活的理解错误的是( )
A.从“紫色的圆脸,’可以看出闰土经常参加劳动,身体结实健康
B.从“头戴一顶小毡帽,,可以看出闰土的穿戴是浙江绍兴一带农村孩子的打扮
C.从“用圈子将他套住了”可以看出他的父亲十分迷信,是很愚昧的
D.从“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可以看出他的父亲十分疼爱他
13、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汉文读物在形式上具有这些审美特点:一是汉字形体具有图像性,加之书写工具的不同、笔墨运用的变化等,使字体显得千姿百态,气韵生动;二是相邻的短语或句子,如果结构类型相同,字数相等,位置一致,就会产生句式均齐的美感;三是汉语乐感强,如果利用押韵、反复等手段,让相同的声、韵母有节律地重复出现,会形成一唱三叹的音乐美。
【1】语段运用_________结构,有序地列举出汉文读物形式上具有的审美特点,_________说明,几个特点之间用_________隔开。
【2】使用这种方法表达观点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级里将要竞选体育委员,请你采用逐条说明理由的表达方式,向老师、同学们推荐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雪(节选自《鲁迅散文集》)
①暖国( )的雨,向来( )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馨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②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lián)( )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③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 )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④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⑤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背景资料】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借江南和朔方的雪景的描写,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美好事物的缅怀,表达了对北方的雪的喜爱之情和对冷酷现实的否定与不屈,更加体现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作品评价】“滋润美艳”的南雪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憧憬,“蓬勃奋飞”的北雪抒发了作者战斗的情怀。南雪和北雪都有其不幸的一面,但现实的冷酷扼杀不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诗篇虽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但主旋律却是明朗、乐观的,表现了作者虽身处严寒肃杀的冬天,但追求的却是春天和光明。
——选自李关元的《优美和壮美相结合——<关于野草·雪>》
【1】鲁迅先生写作的那个时期,语言表达和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通过猜一猜、结合语境、联系资料等方法,在文中的括号处写出你对加点词的理解。
【2】根据提示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雪》这篇文章作者首先描绘了江南柔美的雪景,接着描写了__________,最后话锋一转,描写了__________。
【3】课文《好的故事》中,鲁迅先生多以现实中的事物表达复杂的内心感受。阅读背景资料和作品评价,完成下列表格。
现实事物 | 特点 | 含义 | 抒发了作者的感受 |
江南的雪 | ______ | 盎然的生机,美好的世界 | ___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不屈不挠的战斗情怀 |
【4】作者惜墨如金,却用两个自然段写雪罗汉。雪罗汉有什么特点?这样详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读画横线句子,结合资料想开去,“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象征了什么?“雨的精魂”又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既描绘了“江南的雪”,又描绘了“朔方的雪”,你更喜欢哪一种雪?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学着用下面句子的表达手法,写一写你想象中的“风、雨、电”的样子。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17、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用加点的词写句子)
描写雪后的景色: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我班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全班同学个个感到自豪。(肯定句变为否定句)
2.他是一个好学生。(陈述句改为感叹句)
3.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王兰告诉老师:“我叫王兰,是从上海转来的。”(改为间接叙述句)
19、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虽然他们都不免带有民族和历史的局限,但他们不计生死坚持信念的浩然正气,是我永远崇敬的。(用加点词语造句)
2.史德威得不到史可法的尸骸,就安葬了史可法的衣冠。(改为“把”字句)
3.一想到这里,我就感慨万分。(改为陈述句)
21、习作。
请从下面两个习作内容提示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作文。
(1)题目: 让我快乐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2)记叙要清楚,描写要生动具体,详略得当。(3)字数不少于450字。
(2)题目: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要求:(1)把事情的经过、起因、结果写清楚,重点把经过写清楚:(2)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书写工整:(3)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