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的团结和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下列少数民族首领中,第一个完成了全国统一的是( )
A.铁木真
B.努尔哈赤
C.皇太极
D.忽必烈
2、历史事件发生在特定的时空之中。与下图对应准确的历史事件是
A.马可•波罗来华 B.靖难之役 C.郑和下西洋 D.黄巢起义
3、下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成书于清代的是
A. B.
C. D.
4、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隋文帝使南北重新统一
B. 隋炀帝励精图治
C. 隋炀帝是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D.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5、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中的关键要素。在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搭配中,有直接关联的是
A.黄巢——唐朝灭亡 B.阎立本——《送子天王图》
C.隋文帝——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D.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6、很多医院门口都有李时珍的塑像,主要因为他写了一本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书籍,此书是
A.《天工开物》
B.《资治通鉴》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7、元朝疆域辽阔,为进行有效管辖,建立起“行省制度”。但也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对“特殊”地区进行“特殊”管理。下列未能体现这一“特殊”性的史实是
A. 山东、山西、河北直属中书省
B. 行省之下,各地设路、府、州、县
C. 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各项事务
D.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8、我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指的是
A. 秦汉时期 B.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 隋唐时期 D. 辽宋夏金元时期
9、辽朝的建立者是( )
A. 阿保机 B. 阿骨打 C. 李世民 D. 赵匡胤
10、《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他们所去的场所在当时被称作
A.瓦子
B.草市
C.坊
D.邸店
11、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的口号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均田免赋”
C.“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D.“等贵贱,均贫富”
12、“家传耕读,乘闲时扮作生旦净丑;戏作君相,结局后仍是士农工商。”该对联描述的是:( )
A.商业贸易的繁荣
B.科举入仕的观念
C.社会职业的多样
D.京剧艺术的盛行
13、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人五代十国时期。其中,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先后出现在
A. 海河流域
B. 黄河流域
C. 长江流域
D. 珠江流域
14、隋朝大运河沟通淮水和长江的一段是 ( )
A. 江南河 B. 通济渠 C. 邗沟 D. 永济渠
15、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
A.官宦专权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外族入侵
16、唐朝时期,日本10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A. 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B. 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C.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D. 求取佛教经义
17、下列和宋太祖有关的事件有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 ② 采取“崇文抑武”策略,提高了文人地位
③ “杯酒释兵权” ④ 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8、“宋朝初年的□□□□政策,防止了藩镇割据历史重演,但也产生了新的问题。”空格处填写的内容是( )
A.削弱兵权 B.重文轻武
C.重视科举 D.取消纳谏
19、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人口迁移。唐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人口规模第一次赶上北方;北宋末年,再一次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浪潮,南方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根据以上材料可以推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方环境恶化已不适合居住 B.南方文化水平比北方先进
C.唐宋时期统治者组织移民 D.人口南迁促进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20、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始于
A. 唐朝 B. 北宋 C. 南宋 D. 元朝
21、(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北宋。
错误: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
( )2.瓦舍、勾栏是唐代市民的娱乐场所。
错误: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
( )3.明太祖时设锦衣卫监视官民。
错误: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
( )4.1553年,西班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错误: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
( )5.昆曲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错误: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
22、唐朝后期,统治腐朽,藩镇割据,人民赋税繁重,生活困苦,爆发了由________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致命的打击;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_________”的口号。1644年,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23、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时间:_____年
(3)支持者:_____
(4)目的:摆脱_____,实现_____。
(5)主要措施:
①经济方面:募役法、_____、农田水利法
②军事方面:_____
(6)成效: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_____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7)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24、战:______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_____时,辽军大举攻宋,宰相_____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_____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5、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__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26、明末的徐霞客(名弘祖)常年旅行,游历名山大川,走遍大半个中国,留下了60余万字的游记资料(30多年的日记)。后人将其日记整理为《__________》。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以及经济、________、城镇聚落、风土文物等,其中对________地貌的考察和记述,居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既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名著。
27、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是________,火药武器广泛运用到军事领域是在________时期。
28、581年,北周外戚________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9、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_____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______和生活方式。
30、( ) 是明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是 ( )。
31、
诗仙 杜甫
画圣 李白
女真族 吴道子
诗圣 元昊
党项族 阿骨打
32、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国家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也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和保证。请根据提示,把下列内容补充完整。
(1)唐太宗时,_______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
(2)元朝时,各民族长期杂居,产生一个新的民族 。
(3)清朝时,设置 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4)清朝时,蒙古族 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
33、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在国家治理方面各有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观察材料一,图一反映了秦朝的什么地方管理制度?图二图三分别反映秦朝采取的什么措施?
材料二 公元前127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皇帝”颁布此法令的原因。
材料三 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3)材料三中“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北宋政府后来实行的什么政策?
材料四 清朝大事年表
时间 | 事件 |
1653年 |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 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 |
17世纪后期 | 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 |
1713年 |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
1727年 | 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
18世纪中期 |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
1793年 |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
(4)根据材料四,归纳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总体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