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对经济困难,1960年,党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提出的方针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巩固、充实、提高、调整
C.提高、调整、巩固、充实
D.充实、巩固、提高、调整
2、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来到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下麦田、进农家。他感慨地说:“小岗梦也是广大农民的梦。”1978年小岗村村民的梦想是
A.建成小岗经济特区
B.中央进行经济救济
C.实行分田包产到户
D.建立农村乡镇企业
3、当中国人民全力以赴地为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而努力的时候。一片浓密的乌云突然在中国东北边境上空出现,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此,中国做出的重大决定是( )
A.隔岸观火,安心生产 B.政治谈判,维护和平
C.国共合作,全面抗战 D.抗美扱朝,保家卫国
4、对一般中国老百姓来说,20世纪5070年代有“老三件”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今天的“新三件”电脑、汽车、楼房。这些变化主要反映了
A.人民思想文化素质提高
B.我国文化水平日益提高
C.人民民主法制意识增强
D.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5、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的重大贡献是
A.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
B.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C.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
D.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6、在中国,林则徐的大名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是中国近代的民族英雄,下面对林则徐最有意义的研究材料是
A.林则徐的奏折和书信
B.课文《虎门销烟》
C.电视连续剧《林则徐)
D.历史研究著作《林钦差与鸦片战争》
7、据1954年9月《人民日报》报道: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各地就出1226名代表,其 中包括177名少数民族代表,147名妇女代表。这些代表齐聚北京中南海参加会议,共商国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开国大典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8、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 增强企业活力 B. 个体经济 C. 民营经济 D. 计划经济
9、“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倾澄碧。”习近平总书记这首词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A. B.
C. D.
10、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决定以_____为代国歌
A.《大刀进行曲》
B.《义勇军进行曲》
C.《毕业歌》
D.《国际歌》
11、王进喜为保证石油生产,钻头用完了,他带领工人修复旧钻头,为随时观察钻井进度,他5天5夜没回住处。材料反映的精神品质是
A.助人为乐
B.与时俱进
C.艰苦奋斗
D.廉洁奉公
12、“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这一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孔子办私学,“有教无类” B.夏桀暴政造成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商朝,实行分封制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13、1980年,经济特区的建立,实现了我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历史大跨越。后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1984年,我国采取在沿海开放多个城市的举措来扩大对外开放。这一举措是( )
A.增设沿海经济特区
B.设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
C.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D.开放边境城市和内地省会
14、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
A. 三大改造的完成 B. 新中国的成立 C. “一五”计划完成 D. 土地改革完成
15、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解决港澳回归问题,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C.我国外交成就显著
D.全国人民齐心协力
16、史料一般分为“史实”与“史论”等类型。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A.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B.对外开放国际地位提高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7、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族资本家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材料指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
A.背景
B.目的
C.措施
D.结果
18、“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出自毛泽东1949年9月21日在全国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著名讲话,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史上的80句口号之一。这句口号是指中国实现了
A.社会主义
B.国家富强
C.民族独立
D.全国统一
19、口号是历史的浓缩,从口号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真实的历史。“打倒一切”“造反有理”“停产闹革命”这类口号出现在( )
A. 新中国成立初期
B.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0、在下表空白处填写最恰当的主题词,应是
A. 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 星星之火,建国大业
C. 国共合作,走向抗战 D. 民族独立,制度革命
21、______________在抗日战争中发动百团大战,在抗美援朝中,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迫使联合国军撤退至北纬38度线以南,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及世界的和平。
22、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是北海舰队。( )
23、(1)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并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_____________。
(2)“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大团结。
(4)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良好开端的会议是_______________。
(5)确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会议是_________________。
(6)被誉为“铁人”的是——___________。
(7)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的人是——____________。
(8)“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实现了这个美好愿望的时期是_________。
(9)_______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10)_______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积极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24、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5、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___。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____、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6、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关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2)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历史事件是: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4)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是:
(5)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27、____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___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8、与“杯酒释兵权”故事有联系的皇帝是________。
2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A. 采用赎买政策 B. 成立生产合作社
C. 建立人民公社 D. 实行改革开放
30、西藏和平解放
1.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______________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___________________,西藏和平解放。
2.意义:祖国_______获得解放,____________实现了大团结。
31、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道路决定命运,实现中国梦要继续走好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第一次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是在哪次会议?2017年,中共十九大召开,习近平在大会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什么内容?
(2)精神凝聚力量,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抗战时期的空前危难激发全民族的爱国力量,人民群众积极为抗日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请列举重庆人民在后勤保障方面为抗战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
(3)力量汇集智慧,凝聚中国力量就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党和国家确立了什么基本制度来解决民族问题?这一制度的实行体现了什么精神?
32、新中国成后,我国的外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外交政策是什么?
(2)在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人用“梅开三度”来形容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请你根据学习的史实,回答都取得了哪三项成就?
(3)改革开放后我国又取得怎样的外交成就?(举三个例子)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3、民主与法制是社会进步、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历程,并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我国在建国初期保障农民翻身成为土地主人的法律文件是什么?保障少数民族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我国的法制建没取得了重大成就,你知道是什么吗?
(3)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一段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了践踏,这一时期是指?
(4)1986年以来,保障我们中小学生享受免费受教育机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认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从那时起,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阔史诗。请你根据史料,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思想解冻)
材料一 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命运抉择)
材料二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材料三 国外一位学者曾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饱经沧桑的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开始了决定命运的抉择,对于无数人来说,12月18日开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
(1)针对材料一中“两个凡是”方针,当时中国掀起了一场怎样的思想解放运动?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中心分别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