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米俗称苞谷、御麦、番麦等,是当今世界仅次于小麦、水稻居第三位的粮食作物,原产于美洲,后传入中国,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玉米传入我国是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2、唐朝僧人玄奘西行天竺回国后,其弟子根据他的亲身见闻记录而成的一部重要书籍是
A. 《马可.波罗行记》
B. 《大唐西域记》
C. 《金刚经》
D. 《西游记》
3、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此情景最终导致唐朝( )
A.由盛转衰 B.进入鼎盛 C.朱温废唐 D.唐蕃和亲
4、.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都城。如此评价北京城的原因不包括( )
A. 建设北京城消耗巨大,没有稳定的政局和繁荣的经济不可能做到
B. 北京城的建设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北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 北京城是明成祖迁都北京后营造的,布局合理,宫宇众多
D. 北京城的布局和设计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大一统国家的宏伟气派
5、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不到两天就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下列各项与明朝灭亡有直接关系的是
①朝政腐败,宦官专权②土地兼并严重③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④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⑤大规模农民起义⑥吴三桂引清军人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③⑤⑥
6、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出现在下列哪一人物统治时期?
A.唐太宗 B.宋太祖 C.秦始皇 D.明太祖
7、宋代,南方人口明显超过北方,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说明
A. 文化科技繁荣
B. 经济重心南移
C. 国家统一完成
D. 对外交流发展
8、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 )
A.唐朝后期
B.五代十国时期
C.北宋时期
D.南宋时期
9、据记载,唐朝出现一种生产工具,“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这一生产工具是( )
A.曲辕犁
B.秧马
C.翻车
D.筒车
10、“陈桥兵变成帝王,重文轻武强集权。”这两句歌谣是对下列哪一位皇帝的总结
A. 李渊
B. 赵匡胤
C. 忽必烈
D. 朱元璋
11、“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对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
A.宋太祖
B.朱元璋
C.戚继光
D.郑成功、
12、下列关于我国古代著名史学著作《资治通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断代史巨著 B.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C.编年体巨著 D.通史巨著
13、北宋最著名的词人是 ( )
A. 李清照 B. 陆游 C. 辛弃疾 D. 苏轼
14、元朝时,掌管全国佛教及吐蕃地区军政事务。
A.行中书省
B.中书省
C.宣政院
D.六部
15、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把辽、宋、夏、金、元作为历史一个历史阶段,其特征是
A. 统一封建国家初步建立和发展
B. 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C. 经济重心南移,民族关系发展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和发展
16、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辽
②西夏
③金
④海东盛国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17、“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 )
A.经济繁荣 B.科举发展 C.民族融合 D.政治清明
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是
A.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B. 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
C. 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D. 对外贸易发达
19、科举制的的诞生是隋朝的一个重要的创举,其主要作用有 ( )
A.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 B. 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C. 使有才能的人由此参政 D.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20、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图中空格内应填写的是
A.春秋战国
B.三国鼎立
C.南北朝
D.五代十国
21、明代中期,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2、北宋大画家张择端创作了我国美术史上不朽的作品________。
23、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最著名的谏臣是________,曾进谏二百多次。
24、清朝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是________。
25、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 管理海外贸易;元朝在中央设置 ,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
26、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关内容。
(1)被北方民族称为“天可汗”的是:
(2)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3)元朝时形成的新的少数民族是:
(4)北宋时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名称是:
(5)隋唐时期的社会特点是:
27、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________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_________”,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________”,流传四方。
28、司马光的________和司马迁的________被称为"史学双壁"。
29、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________。
30、1127年,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________(宋高宗)登上皇位,史称南宋。
31、连线
关汉卿 郾城大捷
李时珍 《窦娥冤》
曹雪芹 《本草纲目》
李白 《红楼梦》
汤显祖 诗仙
杜甫 《牡丹亭》
岳飞 诗圣
32、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社会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提示,写出正确的答案。
(1)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用人唯贤,使唐朝国力增强,史称_________________。
(2)唐玄宗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_________________。
(3)持续八年动乱,导致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
(4)他主持编写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与司马迁并称为“史学两司马”。他是_________________。
3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友好交往,互相学习,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此以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为此西汉政府专门设置机构总管西城事务。
材料二:下图《步辇图》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材料三: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也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材料四:在清朝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诸多民族。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1)请写出材料一中,西汉政府设置的总管西域事务的机构名称。
(2)图中所提到的吐蕃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请说明图中事件发生后,产生了什么积极的历史作用?
(3)元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奠定了基石”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