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 )
A.手工业合作化
B.农业合作化
C.工商业合作化
D.赎买政策
2、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是
A. 北海舰队 B. 华东军区海军 C. 东海舰队 D. 南海舰队
3、2017年4月,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这是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成就。1970年,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A. 子弹爆炸成功
B. 导弹试验成功
C. 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D. 氢弹爆炸成功
4、当2008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炼油生产大国时,请不要忘记是谁在20世纪50年代为我国摘掉“中国贫油帽”的是( )
A. 雷锋 B. 焦裕禄 C. 王进喜 D. 邓稼先
5、1983年3月23日,在“福建省厂长、经理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上,55位厂长、经理提交了一封以《请给我们“松绑”》为题的联名信。一周后,《人民日报》对“松绑事件”作出报道“松绑事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下列对“松绑”理解正确的是( )
A. 加强国家对企业的监督
B. 承认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C. 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
D. 企业要求私有化
6、两宋时期,关于我国的经济格局说法正确的是( )
A.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B.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C.北方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兴盛,经济重心在北方
D.经济重心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
7、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转折”体现在
A.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C.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D.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8、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西藏的和平解放是在
A. 1949年
B. 1950年
C. 1951年
D. 1952年
9、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标志是( )
A. “两个凡是”的提出
B.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0、下面是李杨同学做的历史笔记,该笔记应该属于哪次会议的内容( )
时间:1945年4月 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通过了新党章。 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遵义会议
D.政治协商会议
11、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了一组建国后珍贵的历史图片,根据图片内容,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A.“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B.外交战线硕果累累
C.民族关系融合发展
D.民主政治发展演进
12、2014年3月24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5周年纪念日。当日,西藏各地群众以不同方式共同庆祝这一盛大节日。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西藏解放推迟至1951年。其解放方式是( )
A.和平解放
B.武力攻克
C.民族区域自治
D.一国两制
13、“焦裕禄精神”被习近平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焦裕禄的事迹是( )
A.努力钻研技术,发明“万能工具胎”
B.用自己身体搅拌水泥,制服井喷
C.“甘当螺丝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在兰考治理“三害”,忘我工作
14、“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材料中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香港回归
B.澳门回归
C.西藏和平解放
D.中葡签署联合声明
15、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建设新生的人民政权作出了一系列努力,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②“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③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④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A.③①④②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1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对“新纪元”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B. 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 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级
D. 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以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17、下表中所示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
A.进行了土地改革 B.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C.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下列对于“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所指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
A. 它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 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它是近代史的开端 D.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19、毛泽东曾指出,提起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有4个人不能忘记:其中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謇的兴国梦是( )
A.民主共和 B.民主科学 C.实业救国 D.变法图强
20、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国有关部门制订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青少年做到
①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②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③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④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21、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是北海舰队。( )
22、请将代表下列经济特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中
A.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B.福建省的经济特区
23、新中国建立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也涌现出一批杰出人物。将下列对事件和人物的梳理补充完整。
(重大事件)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杰出人物)
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24、填空题
(1)从1953年开始,我国相继对农业、手工业和______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____的转变。______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______
(2)1978年,安徽凤阳______农民实行分田______,自负盈亏。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______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4)2015年,国家主席______同台湾方面领导人______在______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5)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______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______、______和北海舰队。
(6)1953年,______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______,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
25、根据下列内容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4)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26、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__________的开端,在农村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27、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_______隆重举行,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起_______的作用。
28、根据提示写出相应历史人物。
(1)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的人是______。
(2)1980年,中共中央为______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3)我国第一个完成太空行走任务的航天员是______。
(4)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的国际知名火箭专家是______。
29、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外交方针是___________。
30、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枪口,为战役的胜利铺平了道路,他是______;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是______案。
3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成就令世界瞩目。请仔细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反映的是哪次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什么方针推动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2)图二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中国代表团成员在联合国大会上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
(3)周恩来是我们著名的外交家,由他首次提出并成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哪一年提出的?
(4)图三中与毛泽东握手的外国领导人是谁?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事件是什么?
32、新中国成后,我国的外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外交政策是什么?
(2)在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人用“梅开三度”来形容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请你根据学习的史实,回答都取得了哪三项成就?
(3)改革开放后我国又取得怎样的外交成就?(举三个例子)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得追求。八年二班同学就海峡两岸的交往整理笔记时,提出了如下问题
(1)台湾问题一直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台湾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2)请你列举出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两例
(3)“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什么?
(4)我们党和国家确立的对台方针是什么?
(5)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可以通过那些途径来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
(6)通过上述探究,谈一谈你对祖国统一的正确认识。
34、 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信息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