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察下面漫画指出,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扯线木偶”是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注: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l:7.9。)
部门 | 工业 | 农林水利 | 交通运输 | 文化教育卫生 | 其它 |
投资比例 | 58.2% | 7.6% | 19.2% | 7.2% | 7.8% |
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
A. 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优先发展运输交通业 D. 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以下部队不属于我国陆军兵种的是
A. 步兵
B. 第二炮兵
C. 装甲兵
D. 防化兵
4、下列连环画中,哪个是描写杰出的援藏干部先进事迹的
A.
B.
C.
D.
5、1951年,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参加西南地区土地改革之后对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深得民心之举,也很及时。”同时,他也谈到土改有过火现象。毛泽东说:“你说的情况别的地方也有发生……关键是土改工作队的干部,只要他们能做好政策,就出不了大的偏差。”这表明
A. 土地改革只在西南地区进行
B. 毛泽东对土改工作充满信心
C. 梁漱溟极力反对土地改革
D. 各地土改没出现任何偏差
6、如图为新发展理念示意图,补全空白处应该填入
A.绿色、共享
B.发展、共享
C.绿色、发展
D.绿色、公平
7、“冲击一一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A.鸦片战争一一洋务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C.八国联军侵华一五四运动
D.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
8、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人们的生活方式变革,观念进步 B. 城乡人民收人大幅度增长
C. 国家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 D. 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9、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了整个海岸,意味着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是
A. 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 设立上海浦东新区
C. 设立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区
D. 开放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
10、下图反映出我国在推进外交事业发展的进程中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
C.推动世界格局朝多极化发展
D.加强与联合国之间的合作
11、学习历史,要分清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以新中国土地改革为例,以下哪一项属于历史观点( )
A. 1950年6月,《土地改革法》颁布 B. 1950年冬,全国土改分批进行
C. 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 D. 土地改革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12、美国革命领导人寻求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独立,但他们愿意保留英国的法律及大部分英国社会和文化的传统。法国则完全不同,法国革命领导人拒绝接受现有社会,认为那是旧的秩序,并寻求用新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结构取而代之。由此可见
A.法国革命比美国革命更加彻底 B.美国反封建专制不彻底
C.美国并没有真正独立 D.法国比美国的革命手段更先进
13、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以下科技成果是在60年代取得的有
①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③东方魔稻 ④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大跃进”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是
A.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必须正确估计形势变化
C.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D.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15、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下列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B.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C.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D.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6、鲁迅认为孙中山“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哪一件,全都是革命。”下列活动与孙中山无关的是( )
A.成立兴中会,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B.撰写《革命军》等书籍,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C.成立中国同盟会,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D.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17、既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新时期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是( )
A. 上海 B. 宁波 C. 厦门 D. 深圳
18、邓小平什么时候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三大
D. 南方谈话
19、“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为实现“毕生的梦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而培育出“东方魔稻”,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
A.钱学森
B.屠呦呦
C.袁隆平
D.邓稼先
20、火箭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的军种,被称为“国之利器”,被西方视作“神秘之师”,这支部队主要承担的任务是
A.反对霸权主义 B.打击恐怖势力 C.维护社会治安 D.战略核反击
21、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_____________交换了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22、通信:
(1)通信落后,人与人之间联系不便。
(2)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居___ 。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____。
23、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新中国国旗一一
(2)新中国采取的纪年方法一一
(3)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的制度一-
(4)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一一
24、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与之相关的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________。
(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________。
(3)为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铁人”的是________。
(4)________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5)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5、以下人物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堪称“中国脊梁”。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将下列人物的序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
①雷铎 ②邱少云 ③焦裕禄 ④袁隆平 ⑤王进喜 ⑥黄继光
(1)为保证潜伏战友的安全,烈火焚烧不动摇____________;
(2)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眼,为战友开辟前进道路____________;
(3)大庆石油工人“铁人”____________;
(4)党的好干部____________;
(5)解放军好战士____________;
(6)“杂交水稻之父”____________。
26、邓小平提出的“____”构想,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2005年,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____”,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
27、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1)在朝鲜战场上,他用最后的力气扑向堡垒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他是____。
(2)“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与法律受到践踏。____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冤案的受害者。
(3)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标志是____。
(4)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的标志是____
(5)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____
28、根据下列内容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地点
(1)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所在地——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5)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6)最早进行分田包产到户的地方——
29、李峻一在《一个神奇的地方》的歌词中写道:“望洋山春风荡漾,濠江畔莲花绽放……”可见“一个神奇的地方”是指( )
30、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与之相关的内容。
(1)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是 ______。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 ______。
(3)带领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人民称他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______。
(4)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 ______。
(5)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______。
31、说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2、土地改革进行的目的及影响是什么?
33、习近平总书记的周边外交首推“亲、诚、惠、容”概念,自古以来,中国政府都秉承与邻为善的友好理念。外交是综合国力的延伸,国家的强弱直接影响外交的成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外交事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他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什么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2)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例说明?
(3)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在21世纪初加入的国际经济组织是什么?
(4)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国际合作,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国际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说明了什么?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别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
材料三:如图是新中国在二发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发展趋展
请回答:
(1)图一的这一事件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伟大梦想?
(2)图二中人们在争相传阅什么法律文件?在这一文件的指导下,中国农村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成功完成,给农民带来了什么好处?
(3)材料二中中国军队入朝作战的部队名称、总司令、目的是什么?对我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三中:乙到丙时期的严重失误运动是什么?丁的时候为什么经济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