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是
A.新发展理念 B.“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C.“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D.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历了近代以来100多年苦难斗争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曙光。”回溯历史,中国人民摆脱屈辱,迎来“浴火重生的曙光”理解正确的是( )
A.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B.农民成为了土地的新主人
C.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消灭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
3、1951年《时代》周刊上登载:“在统治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将近两年以来,共产党的经济成就何在?他们最大的成功是制止了通货膨胀,至少暂时是做到了。”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美国敌视中国,此报道无史料价值
B.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取得了成就
C.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4、下列人名代表着当时的时代特征,其中时间与人名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
A.1951年--张援朝
B.1953年--杨跃进
C.1967年--王文革
D.1980年--刘开放
5、它曾是清朝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我国改革开放首批建立的经济特区,请问这个城市是( )
A.南京 B.上海
C.深圳 D.厦门
6、我国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是在( )
A. 1949年 B. 1951年 C. 1952年 D. 1956年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下选项最符合“转折”一说的是
A.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B. 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 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D. 平反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
8、它最初名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后改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总纲领》,在1949年9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时又被称作"中国人民大宪章"。以下各项中对“它”描述不正确的是
A.决定立即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
B.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C.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D.它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9、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是( )
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新中国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香港、澳门回归
10、中国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
A. 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B. 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
C.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D. 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11、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的背景 B.土地改革的内容
C.土地改革的性质 D.土地改革的影响
12、下图是20世纪70年代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下列对这一契约出现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公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实施
C.农民要求实现土地私有化
D.农民渴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
13、自2008年以来,大陆、香港和澳门地区赴台旅游人数占其入境旅游总人数的比重不断提高,从2008年的24.65%增加至2015年的54.58%。其中,大陆自2010年以来持续成为台湾地区的第一大客源地。上述材料说明( )
A.旅游事业促进澳门发展
B.赴台旅游利于香港问题解决
C.海峡两岸联系日益紧密
D.港澳回归推动两岸关系发展
14、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相同点是( )
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深化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C.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D.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5、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就都不搞了,”周恩来讲话的主旨是( )
A.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 强调国民经济要稳步协调发展
C. 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 D. 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
16、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是
A. 邓小平理论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儒家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17、新中国建立后,醴陵市浦口镇保丰村李呈桂率先实现双季水稻连作化,被评为全国水稻丰产劳模。1954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第三次赴朝慰问团,当年被选举为_____________(会议)代表,这次会议应该是
A.中共一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18、20世纪60年代,他为了治理兰考县的水涝、风沙、盐碱三害,亲自带队到灾区调查,人民称赞他是“党的好干部”,“他”是:
A.邓稼先
B.王进喜
C.焦裕禄
D.雷锋
19、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表现在
①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从实际情况出发
③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继承和推进了统一战线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0、下图是大跃进时期的一幅宣传画,画旁配诗:“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 农业生产中的真实情况 B.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 农业科技得到飞速发展 D. 存在不切实际的浮夸风
21、1958年总路线提出后全国掀起_____的高潮和_____运动。
22、党的十三大制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简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以________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________,坚持________。
23、三、拨乱反正
完成: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________胜利完成。拓展: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2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_______。
2.中心议题:讨论_________的问题。
3.内容:
(1)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_________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_________。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__________的作用。
(3)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_______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4)会议决定改北平为_________,作为新中国的__________,以________为国旗,以_________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5)会议还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________________纪念碑。
4.作用: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制度。
25、下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_____发生在_____年,看到此图,你有何感想?
26、五四运动是中国_________革命的开端。
27、新中国成立,我国的国防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1)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改名为________军。
(2)1967年,我国第一颗____________爆炸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防力量。
(3)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____________”交接入列。
28、______________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29、“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创业的年代,写出下列英雄的名字:
(1)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是___________。
(2)“两弹元勋”是___________。
(3)“人民的好干部”是___________。
(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是___________。
30、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原因: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一家一户_______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________建设的需要。
(2)农业合作化方式、道路: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_______,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农业合作化原则和三个阶段:开始时实行______的原则,先后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4)农业合作化高潮和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____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5)手工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____________。
31、1950-1953年我国对外战争是什么?
32、史料实证
结合上述两则史料,说说罗马建筑的特点。
33、改革开放的五个经济特区: 。
34、伟大复兴之路
从1949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
材料一:快到下午三点钟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到了天安门城楼上,主席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鸦雀无声中,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很多同学流泪了,我的耳边回响着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原辅仁大学学生谷宗藩2009年的口述回忆
材料二:
中国青年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报道
材料三:一九八一、一九八二、一九八三这三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一九八四年重点转入城市改革。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是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八年。这五年,首先是农村改革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材料四: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纪年邮票发行
材料五:
中国代表签署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
(1)材料一所述的历史场景发生在1949年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
(2)上述材料,属于原始史料的是:材料__________、材料__________。(用材料的数字序号表示)
(3)将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用材料的数字序号表示)
材料一→材料_____→材料_____→材料_____→材料_____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确定一个主题,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要求:①观点清晰;②视角明确;③史论结合;④12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