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下图,该知识结构可以帮助我们学习( )
A.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沿海经济特区开始。1980年,中央设立了4个经济特区,它们是珠海、汕头、厦门和
A.深圳
B.广州
C.上海
D.天津
3、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能力。下列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B.义和团在廊坊一带抗击八国联军
C.慈禧太后下令剿杀义和团
D.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4、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该桥建于
A.建国初期 B.“一五计划”期间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5、既是中国近代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改革开放后首先设立的经济特区是( )
A、广州 B、上海 C、厦门 D、深圳
6、“开着一辆解放牌汽车,奔驰在青藏公路上”,这种情景最早会出现在 ( )
A.抗美援朝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一五”计划完成后
7、下列发生在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完全独立的是( )
A.戊戌变法
B.五四运动
C.开国大典
D.抗美援朝
8、从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到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再到明朝万户飞天,中国人从来没有停止太空探索的脚步。而今一朝梦圆,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漫步。请回答,完成太空漫步的第一人是
A.杨利伟 B.翟志刚 C.刘洋 D.景海鹏
9、宪法是法之统帅,是一国法律的“母法”和根本大法。新中国首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于
A.“一五计划”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10、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坚持不懈,与时俱进地编制实施计划规划。“一五”计划的重点是( )
A.集中发展商业
B.集中发展农业
C.集中发展轻工业
D.集中发展重工业
11、下列对外开放格局形成顺序正确的是( )
A.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内地
B.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 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 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内地
12、开国大典的伟大意义在于( )
①中国结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②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志
③中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④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13、下面不属于新中国诞生后的文艺作品的是( )
A.《红岩》 B.《青春之歌》 C.《狂人日记》 D.《平凡的世界》
14、“下岗”与“再就业”是上世纪末的流行词,它们所反映的时代现象是( )
A.加强法治建设
B.农村经济改革
C.外交事业发展
D.国有企业改革
15、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下列对于“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所指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
A. 它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 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它是近代史的开端 D.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16、1984年3月24日,福建55位厂长.经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他们要求“松绑”就是迫切要求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7、归纳和整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请问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共十二大----开始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C.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共“十五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8、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A. 长征精神
B. 无私奉献精神
C. 大庆精神
D. “两弹一星”精神
19、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反映了中国工业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是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一五计划时期
20、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战争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
A. 莱克星顿枪声 B. 英国议会开会
C. 攻占巴士底狱 D. 萨拉托加大街
21、请将下列地区的字母代号填在下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中国扩大开放的窗
B.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2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充分________________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23、下图会议上通过的文件是__________。
24、日常生活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____________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_____,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吃的方面,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_____问题。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3)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_____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_____”,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4)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_____也不断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__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________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以________为国旗。
26、1919年的______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1929年,在福建上杭召开的 ______,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27、我国对外开放是从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的,目前我国拥有经济特区最多的省份是________省;在中共十九大上._______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8、公私合营
(1)时间、方式:从1954年开始,国家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________。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___,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_______,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三大改造的完成: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三大改造的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_______的转变,__________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三大改造的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______、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29、将下列各小题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___________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年代,全国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铁人”_________________党的好干部___________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___________4个经济特区;1988年,___________被划为经济特区。
30、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1、“六十余载磨一砺,瑕疵岂能掩美瑜:摸石过河登彼岸,扬帆入海导新航。”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风风雨雨走过了60多年。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篇章。请问:新中国的成立,对世界产生什么重要影响?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3)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建设中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
(4)哪一历史事件解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5)香港的回归是,中华民族百年的盛事,也是哪一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32、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请回答:
(1)歌词中的“妈港”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谁?
(2)谁掳去了“妈港”?“妈港”在什么时候根据什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3)“母亲”是按什么方针接她回来的?这一方针是谁提出来的?最初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4)根据这一方针,“母亲”的哪一个孩子在什么时候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33、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家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这反映的是哪一事件﹖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2)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1955年,我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请依次列出我国农业合作化经历过的主要阶段。
(3)1978年,农民们形象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反映了我国在农村推行的哪一政策得到了农民的欢迎?这一政策的最早尝试是在哪里?
34、材料一 “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材料二
(注:图一是位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图二是小岗生产队农民私下订立的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
材料三 1984年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松绑”公开信:“我们都想干一番事业……然而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处在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我们最大的烦恼……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
(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时)“欢迎我的是53份请调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张瑞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了农村改革前我国农村生产存在着怎样的状况?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小岗生产队的“大包干”政策后来发展为哪一政策?这一政策在全国推行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的信和张瑞敏的话说明了当时全国的国营企业面临怎样的一种生产经营局面?“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省委、省政府)伸手要权”,要的是什么“权”?这一“权”是如何实现的?
(4)20世纪90年代,从青岛电冰箱厂发展到享誉全球的海尔集团经历了股份制改革,这一做法与哪次会议上的哪一决策有关?
(5)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