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指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
C.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D.建立起政治协商制度
2、毛泽东的亲笔题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以下四幅题词哪一幅是毛泽东为科学文化工作的题词?
A.
B.
C.
D.
3、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字,这一协议的执行意味着:( )
A.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祖国获得了统一
C.西藏完成了土地改革 D.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大团结
4、下图一组图片所示历史事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A.彻底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 B.标志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2020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中国提出建立区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构建最严密的联防联控网络来抗击疫情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材料所体现的外交理念是( )
A.“九二共识”方针
B.不结盟运动的理念
C.“一带一路”倡议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时机成熟”主要是指( )
A.中国人民渴望国家统一
B.“一国两制”的构想被各方接受
C.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中国在政治上已经完全独立自主
7、电视纪录片《太冒钋变》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一景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外交人才辈出
B. 西方国家的衰落
C.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8、郭沫若《咏邱少云烈士》中写道“援朝抗美弟兄多,烈士少云事可歌。高地名传三九一,寇军徒念阿弥陀。戳穿纸虎功长在,缚住苍龙志不磨。邻国金星留纪念,英雄肝胆照山河。”邱少云的事迹留给我们的深刻体会与感悟是
A.见义勇为
B.遵守纪律
C.助人为乐
D.拾金不昧
9、1949年10月1日,是一个光辉而伟大的日子,下列节日与此有关的是
A.国庆节 B.劳动节 C.青年节 D.建党节
10、“一国两制”构想最早针对的是
A. 台湾问题
B. 香港问题
C. 澳门问题
D. 经济特区问题
11、当《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传回时,消息灵通的中国人群情激愤。蒋介石日记记载:“排日风潮,皆未稍息。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之示威运动,可谓破天荒之壮举。”此“壮举”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国共合作
12、今天,在联合国的几乎所有机构里都可以看到中国代表的身影,并以充满活力的姿态发挥着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在( )
A.万隆会议 B.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日内瓦会议 D.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13、“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对“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深化和推进,展现出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光明前景。下列不属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是
A. 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
B. 赶超英美发达国家
C.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4、作家莫言的小说《蛙》中有以下描写:“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A.农民获得土地,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
B.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1958年“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提高
D.中共中央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了生产
15、胡兆森回忆:“1954年……举手表决通过了《宪法》,这是我最难忘的大事之一,会场上每个人都非常激动……”胡兆森所回忆的史实发生于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
B.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
C. 中共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
16、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标志着在“我们已经站起来了。”的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诞生
B.抗战胜利
C.新中国成立
D.解放南京
17、2018年12月,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出了来自捷克、土耳其、法国、匈牙利、印尼、日本、波兰、韩国、西班牙等多国提供的共百余件组档案文献反映了丝路沿线国家在外交、贸易、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往历史,这体现了
A.丝路遗产已成为中外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B.丝路文明只对古代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C.丝路精神只能在作古的文物中细细体会
D.丝路文献一直被世界各国高度关注
18、有关中共八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②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④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19、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0、“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下列选项中,与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无关的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D.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21、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长江大桥是______;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______。
22、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_______规定》,要求下大决心改进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23、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设立的经济特区有________,________,汕头,厦门,________.
24、_________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___________年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25、_____的推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_____,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26、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1992年,党的_______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_________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
28、 材料 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关键词:①红卫兵 ②大炼钢铁 ③特区 ④两个凡是 ⑤一带一路 ⑥原子弹 ⑦西部大开发;⑧公私合营。
将材料中的关键词的序号,填入下列时间轴对应的历史时期
A:______;B:______;C:_____。
29、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是“________”。
30、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________;“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________。
3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七世纪的日本和八世纪的西欧分别有一次著名的改革。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次改革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当时日本颁布改新诏书的天皇是谁?
(3)日本的这次改革是效仿哪个国家进行的改革?举一个日本和这个国家友好往来的事件
(4)日本通过此次改革对国家产生的什么影响?
(5)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日本这个国家?
32、毛泽东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请你谈谈: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33、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成就。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我国为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成功收回哪两个地区建立特别行政区,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积累了成功经验?
(2)中国近代以来,饱受屈辱。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国的国防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中国刚成立时,在有陆军的基础上,又分别建立了哪两个大的军种?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2015年更名为什么?
(3)在外交上,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成就显著,请写出两例。
(4)在文化、科技上,更是成果丰硕。我国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著名人物分别是谁?
(5)在中国现代史上,工业从无到有、国防的现代化、“两弹一星”的成功、航天工程的成就,”“863计划”“973计划”的实施等,都体现了中国的科技力量。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促进了我国社会的进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请问.科学技术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从我们中国各领域取得的成就看,我们应有哪些自信?(写一个)
34、材料一 日本人民善于学习、善于创造,勤劳智慧、奋发向上。远在1400多年前,日本就先后20多次向中国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借鉴中国的制度、典章、律令,引入佛教、汉字、技术,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
——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 拜占廷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守、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里,生活在过去的荣耀中,他们很少有人具有创造力。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远在1400多年前”日本“借鉴中国的制度、典章、律令”进行的改革是什么?这次改革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中拜占廷帝国存在了多少年?它被哪个国家所灭?
(3)材料中日本和拜占廷帝国对待其它先进文明的态度一样吗?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