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四川凉山州初一(上)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改正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B.这件事的具体详情,我以后再告诉你。

    C.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应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D.经过共同努力,使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找准着力点,软硬兼施,内外兼修,使乡村既有颜值担当,更有内涵气质。

    B. 2016年4月4日,曹文轩问鼎世界儿童文学最高荣誉——国际安徒生奖。这标志着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走向世界,也是中国文学多年发展指日可待的结果。

    C. 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对家庭成员行为、作风、操守的有效约束。

    D. 中国历来不乏出色的工匠,如游刃有余的庖丁,刻木成鸟的鲁班……他们不仅是工艺纯熟的技者,还是明法通道的智者。

  • 3、下面关于文化文字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济南的冬天》作者为现代著名作家老舍。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B. 《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为 1913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他是印度作家、诗人。

    C. 《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为美国作家海伦·凯勒。

    D. 《论语》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写的一本儒家经典著作。

  • 4、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

    B.《济南的冬天》中作者按照空间顺序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将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现出来,这就把一山之景写得层次清晰,色彩斑驳,富有动感。

    C.《世说新语》是南宋的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再塑生命的人》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小海伦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

  •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A.蓄(zhù)     (mó)     职(chèn)     堂大笑(hǒng)

    B.耀(xuàn)   (qí)       号(yì)        畏罪逃(qiǎn)

    C.待(nüè)     (jī)        怪(chēn)   轻怕重(niān)

    D.叨(xù)       古(gèng)   车(yūn)     然不同(jié)

  • 6、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B. 《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1928年所作的抒情性散文集,共10篇。

    C. 作者将《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的原因是:旧事重提没有朝花夕拾那样委婉,前者过于直白,缺少文采。

    D.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潜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而有关大禹精神的传承在当代社会显得更为迫切。

    B. 邓稼先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C. 做学问最关键的是要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如果见异思迁,终将一事无成。

    D. 我想多踢一会儿足球,可是爸爸原形毕露,威胁我说:“你再不回去做作业,小心晚上不给你饭吃。”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凡不学而务求其道( )

    (2)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

    (3)射于家圃( )

    (4)惟手熟( )

    【2】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断2处)

    生 不 识 水 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3】翻译下面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4】[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5】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从其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诗句默写

    曲径通幽处,   。(常建《 》)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 ,读之竟日。(《赵普》)

    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   。(高尔基《童年的朋友》)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  

    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在这四年里,     ,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阿累《一面》)

    不必说   ,光滑的石井栏,   ,紫红的桑椹;……(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课外阅读 14分)  

    六个馒头

    高一那年,我们学校组织去千岛湖春游。

      新来的老师一宣布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教室里马上被大家的喧闹声炸响。同学们纷纷询问注意事项,最后李老师问了一句: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很长时间,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站起来,谁也没有注意到角落里来自山区的那个女孩子,(甲)她犹豫着举起手,手指颤抖着却没有张开来,但她还是站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问:老师,我可以带馒头吗?一阵其实并没有恶意的笑声刺激着女孩子,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着头默默地坐下,眼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老师走过去,抚摸着她的头说:你放心,可以带馒头的。

      出发的前一天,女孩子拿着饭票在学校食堂买了六个馒头,然后低着头好像做贼似的跑回宿舍。宿舍里几个女同学正在收拾春游要带的零食,一边唧唧喳喳地议论着什么。女孩子直奔自己的床,迅速地用一个塑料袋把馒头装了进去,女同学的议论声似乎小了一些,女孩子的眼圈红了(a)。

      出发的那天下着雨,女孩子没有带伞,只好和别的同学挤在一把伞下,为了不因为自己而使同学淋湿,女孩子不住地把伞往同学那边移,等赶到目的地千岛湖时,女孩子身上的背包已经湿漉漉的了。大家纷纷冲向饭馆吃饭去了,女孩子一个人呆在招待所里,从背包里取出馒头。可是,由于塑料袋子破了一个洞,湿透背包的雨水将馒头泡透了。女孩子就这样一边流泪一边嚼着被雨水浸泡过的馒头。

      女孩子还没有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回来了。她没有料到她们会回来得这么快,来不及藏起湿透了的馒头,只好匆忙地往还没有干的背包里塞。班长突然说: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能给我吃一个馒头吗?女孩子不好意思摇头也没有点头,班长已经打开她的背包啃起馒头来。其他几个同学纷纷走过来拿起馒头一边嚼一边说,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转眼,女孩子带来的馒头都被同学们吃完了,女孩子看着空了的背包只有无声地落泪。

      第二天,到了该吃早饭的时候,女孩子偷偷一个人走了出去。雨已经停了,女孩子的心却在落泪,本来可以不来的,干吗非央求父亲借钱交春游费呢?女孩一边后悔一边默默地落泪。班长找到了女孩子,拉起她的手就走,说:我们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这几天的饭当然要我们解决呀!女孩子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软软的馒头,眼圈红红的(b)。

      以后总有人以吃了女孩子的馒头为理由请她吃饭,使她不用再嚼干冷难咽的馒头,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吃炒菜和米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着痕迹的馈赠,默默地享受着这份单纯却丰厚的友谊。

      回来以后,女孩子变了,(乙)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明媚的笑容,更加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去帮助别人。后来,这个女孩子不仅是班里学习最好的一个,也是人缘最好的一个

    因为女孩子知道,同学们给她的是金钱所不能买到的善良和真诚。她们的友谊就像春天里最明媚的那一缕阳光,照射在她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1】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3分

    【2】根据第段a处和第段b处加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品读女孩子的复杂心情。4分

    A.眼圈红了:

    B.眼圈红红的:

    【3】段中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一句表明了同学们怎样的用意?3分

    【4】从文中甲、乙两句可以看出女孩子的性格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4分

     

  • 11、阅读《母亲手中那根棍》,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手中那根棍

    张金刚

    ①“哒、哒”,木棍敲击水磨石地面的声响,回荡在医院走廊,有些突兀。我搀着母亲的左臂,母亲右手拄着拐棍,慢步走向楼上化验室。一声,再一声,敲得我心上有些生疼。

    ②这木棍是我从朋友那里淘到的深山六道木,褪了皮,直溜、光滑、坚硬;选一枝杈处,留段握柄,截断,磨光,正好给走路已然蹒跚的母亲当拐棍。她眉头一皱,不乐意了:“我不需要这玩意儿,拿走,拿走。”我随手撂在了门后墙角,任其搁置数年,积了厚厚的灰尘。

    ③这次母亲头晕、腿疼,我将擦拭干净的拐棍递给她。母亲叹口气,一手挟着门框,一手颤颤巍巍接过,第一次拄着上了去医院的车,边走边念叨:“到底还是拄上了呀!”一向要强的母亲,终因拄上那根拐棍,让她服了老。

    ④印象中,母亲手中似乎倒是常握着一根棍。只不过,先前那根棍总是被母亲自如支配,“舞”在手上,支撑起我们全家虽贫穷却未倾倒的烟火日子。

    ⑤“娘,我回来了!”远远望见,母亲正趴在锅上,挥舞木棍,搅着一锅金黄喷香的玉米面疙瘩,腾起的热气模糊了她年轻的面容。哪料,母亲猛扭头,直起腰,不管燃着火、做着饭,举着搅棍就朝我冲来,嘴里骂着:“我叫你和同学打架!”看来是有人提前告了我一状。

    ⑥我生怕被母亲逮住,便扔下书包,撒腿就跑。母亲跑得快,我跑得更快。她停步喘口气的当儿,还不忘将搅棍横在嘴边,转着圈儿地啃光粘在上面的玉米面,边啃边嚷:“小兔崽子,给我站住!”我跑上了山,母亲忽地站定,一跺脚:“不好,疙瘩煳了锅了;回来再找你算账。”扭头,挥舞着搅棍,冲回了家。

    ⑦当我从山上折了两根六道木回家,送给母亲做搅疙瘩棍时,饭菜已摆上了桌。我“嘿嘿”一笑,分明闻到了丝丝煳锅的味道。如今,母亲已没心气搅疙瘩给我吃了,可那两根被母亲磨得溜光的搅棍,还挂在墙上。

    ⑧近年,回老家多,常拿起那些老木工具,帮年迈的父母做些活儿。每次干活儿,母亲都会嘱我穿上那双在家时穿过的布鞋。那是十几年前,我陪母亲在灶前闲聊。先聊到她打小没念过书,连名字都不会写,我便握着她的手,她握着烧火棍,一笔一画在地上教她写“李向荣”;后来,她又在墙上陆续写了很多遍,越写越好。再聊到我很怀念儿时的千层底,母亲便扔掉烧火棍,随手折了两根柴火棍,敲我一下:“抬脚!”量过脚底板长、宽,收好长棍、短棍,花一个月时间,一针一线为我做了那双布鞋。穿在脚上,下地,进山,走路,踏实、舒服得很……

    ⑨上医院二楼,母亲身体明显侧向了我,我的右臂不由加了把力。木棍的声响已很微弱,我生怕打滑或拄空,叫母亲停下,接过木棍夹在了我的左腋下。母亲虽然重复说:“拄着棍儿能走,能走。”却分明又将身体压向了我,我的右臂不由使足了劲,反倒走得快了,稳了。

    ⑩住院观察一周,无大碍,便回了村,但那根六道木拐棍却成了近八十岁老母亲的手中之物,从不离身边,可行动也仅限于院里院外几十米的范围。坐在院里,还不时将拐棍挥在手中,轰轰鸡,扒拉下乱柴草,指点父亲和我做这做那。我让她写自己的名字,她用拐棍在地上划拉半天,憨憨一笑:“忘了!”日后,母亲再自己进山,出村,肯定是不可能了。只能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拄着我;甚至,干脆拄着我了。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21.9.7,有删改)

    【1】本文以“母亲手中那根棍”为标题有何作用?

    【2】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3】选文第④~⑧段写了与“棍”有关的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请简要赏析。

    再聊到我很怀念儿时的千层底,母亲便扔掉烧火棍,随手折了两根柴火棍,敲我一下:“抬脚!”量过脚底板长、宽,收好长棍、短棍,花一个月时间,一针一线为我做了那双布鞋。

    【5】根据选文第⑩段内容,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链接材料】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莫怀戚《散步》)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作文。

    《西游记》中孙悟空拥有诸多高强的本领,如筋斗云、火眼金睛、七十二变、身外身(变出许多分身)……真让人羡慕不已。如果你拥有了孙悟空的一项本领,你会如何使用它呢?

    请你自拟题目,运用联想和想象编写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

    要求:①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②不少于5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