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惊艳全网,其中刺绣、剪纸、皮影戏等非遗元素亮点纷呈。
B.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基本要求的重要指标。
C.为庆祝建校75周年,我校决定2023年11月份后陆续举办“校友归家日”、有关校史的图片展览、征文比赛、朗诵演讲。
D.“语言文化艺术节”活动旨在提高学生们核心素养为目的,让广附学子在探寻中华文化瑰宝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文化的魅力。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维幕 凋零 邀请 天衣无缝
B.缄默 雾蔼 磅礴 销声匿迹
C.晦暗 恬静 怠慢 戛然而止
D.严峻 震撼 迁徙 大彻大捂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山的糜(mí)子西山的谷,肩旁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B.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mò),是一辈子思暮着的。
C.植物在秋风中簌簌(shù)地落叶,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
D.在山麓、沟壑(hè)、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元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历史写下了惊心动魄的又一篇章。
B.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他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C.“少年强则国强”,十四五岁的少年,恰如试飞的雄鹰,当有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
D.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而脱贫攻坚重在行动,乡村振兴义不容辞。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杨花
【唐】吴融
不斗秾华①不占红,自飞晴野雪濛濛。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注】①秾华:盛开的花朵。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两首诗都将“杨花”比作雪,因为杨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与之相似。
【2】两首诗中的“杨花”分别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1)《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_
(2)《野望》中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起来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
(3)_______,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4)《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是_______ ,_______
(5)亭亭山上松,_______。《赠从弟》
(6)《龟虽寿》中,表现诗人虽近暮年,仍然老当益壮,雄心不减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
7、阅读名著片段,完成以下问题。
蟋蟀:这的确可以说是一件非常精致的乐器。弓上的一百五十个齿,嵌在对面翼鞘的梯级里面,使四个发声器同时振动,下面的一对直接摩擦,上面的一对是摆动摩擦的器具,它只用其中的四只发音器就能将音乐传到数百码以外的地方,可以想象这声音是如何的急促啊!
它的声音可以与蝉的清澈的鸣叫相抗衡,并且没有后者粗糙的声音。比较来说,蟋蟀的叫声要更好一些,这是因为它知道怎样调节它的曲调。蟋蟀的翼鞘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伸出,所以非常开阔。这就形成了制音器,如果把它放低一点,那么就能改变其发出声音的强度。根据它们与蟋蟀柔软的身体接触程度的不同,可以让它一会儿能发出柔和的低声的吟唱,一会儿又发出极高亢的声调。
(1)这部分说明了蟋蟀鸣叫的两个特点是什么?分别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蟋蟀的叫声好在哪儿?
(3)法国有一个人耗尽了一生的精力来研究昆虫,并专为昆虫写出了十卷大部头的书,这个人是( ) ;这本书是《 》,这本书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 ”之美誉,本片段就选自这本书。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父亲的肖像
迟子建
①父亲走了三十二年,他的影子却从未从我们心底和梦里消失。
②父亲的墓地在故乡的山下,离他工作了一生的山镇学校很近。
③父亲盛年离世,他留给我们的形象,也就儒雅潇洒,从无老态。我还记得父亲过世后,我初来哈尔滨工作,去探望抚养过父亲几年的四爷爷,他见了我,也不顾我是女孩家,扯着一条白毛巾,失望地擦着泪说:“你不随你爸啊,你爸小时候那个好看!你爸找的你妈,是一般人啊!”四爷爷是第一次见我,那时我二十多岁,不算漂亮,但也不丑吧。而父亲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因贫穷不能继续求学,自愿报名去了大兴安岭参加开发建设,再没回过哈尔滨。四爷爷记忆中父亲最后的形象,是他不到二十岁的模样。记得我将四爷爷的话转给孀居的母亲时,她直撇嘴,要知她年轻时算是美人呢。而姐姐弟弟不无调侃地对我说:“咱家还数你好看呢,四爷爷要是见了我们,不得哭迷糊啊。”只能说在四爷爷心里,父亲过分英俊了。
④但不久前我突然接到故乡一封来信,说明父亲在别人眼里是其貌不扬的。写信者是父亲的生前同事,说是见到了父亲的几位学生,他们忆起父亲的几段往事,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整理给我。
⑤其中一位回忆说,他十岁随父亲来到大兴安岭永安时,这里还没学校,所以他过了学年龄却无书可读。一九六六年,新学校在永安东头开建了,他满心欢喜,每天都跑过去看。领着工人建校的校长姓迟,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个子不高,面貌寻常,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而最终落成的茅草苫顶的土教室,课桌也是土坯垒的,粗糙不堪,椅子则是用原木锯成的木墩。那时没有本子,他们每人发一块石板,用粉笔写字,而身为校长的父亲,一个人承担好几门课的教学。
⑥父亲的学生还回忆到,一九七零年清明节,父亲带领学生去烈士墓扫墓。仪式结束,忽然间天昏地暗,暴雪袭来,学生们被狂风吹打得站不稳,父亲连忙让学生趴倒在地,然后再一个一个将他们转移到桥洞。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
⑦父亲的善心和慷慨,本是人性的阳光,但投射回来的,有时却是阴霾。母亲说,有一年,从教育局为我们山镇学校要来一位大学毕业生做教师。因为学校还没建起教工宿舍,他就让这位新教师携着家眷,在我们家一住两年,吃一锅饭却分文不要,直到他们有了宿舍搬出。其后永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来此做教师的,就不止一人了。记得有年涨工资,身为校长的父亲,把仅有的一个指标,给了另一位大学毕业的老师,因为先前住过我家的老师已涨过一次,谁知这位老师认定还应该是他调资,找我父亲去闹。父亲没满足他的要求,他对他的恩情,也就被一笔勾销。父亲自此很难过,常说有的知识分子真是难交,你对他一百个好,只要一个不顺他意,你就成了他的敌人了。
⑧我记得父亲最沮丧的一件事情是,北头有户人家多子多女,他们的父母不许所有孩子上学,只派去两三个,其余的在家跟他们干活,父亲几次三番上门相劝,可家长认定,一家有几个识数认字的就够了。父亲许诺减免部分孩子的学杂费,他们依然不允。以致后来他们看见父亲远远过来了,赶紧关门闭户。父亲无计可施,曾想让能接受教育的那几个孩子,回家将知识传与兄弟姐妹,可他们没一个成绩好的。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
⑨父亲做了二十年山镇学校的校长,直到辞世。我在永安学校读的小学和初中,也在大兴安岭师范毕业后,分配回母校,成为他麾下的一员,那时土教室早被红砖瓦房的教室取代了。我最初学写小说的时候,悄悄告诉给他,谁知他立刻告诉给母亲,带着惊喜和揶揄的口气,说:“咱家二小姐要写小说啦!”
⑩我很感激这封故乡来信,唤醒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父亲的学生帮我勾勒了他肖像的另一侧面。如今永安学校不复存在,但校址还在,我们家半塌陷的老宅还在。我很担心父亲的灵魂出游时,对着空荡荡的校舍会伤感,怎么不闻读书声了呢?看见我家荒草萋萋的老院也会伤感,家里的烟囱咋不冒烟了呢?
⑪父亲大约明白大地没他的春天了,他不再醒来。
(节选自迟子建《父亲的肖像》,有删改)
(1)文章通过不同人的回忆,主要叙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两件即可)
(2)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父亲的人物形象?
(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4)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领着工人建校的校长姓迟,一个瘦弱的小改子,个子不高,面貌寻常,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
(5)文章标题虽是《父亲的肖像》,但并未详写父亲的肖像面貌,可否将标题改为《回忆我的父亲》?
9、书信,古时一般称“书”,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
王湾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游子深深的思乡之情;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描绘奇山异水,劝友人放下争夺名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之中;《傅雷家书》中父亲在生活和艺术追求方面悉心指导儿子,处处流露真情;《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营造出对坐晤谈的氛围,语重心长,流淌着哲学家朱光潜对中学生的殷切希望和赤诚关怀。如果让你写一封信,你最想写给谁呢?
请以“给 的一封信”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注意书信的正确格式。
(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