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物《西夏铜牛》(见下图),最能说明宋夏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
A. 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B.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
C. 民族政权并立对峙
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2、汉景帝在法律上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继续减轻刑罚,对文帝废肉刑改革中一些不当之处做岀修正;强调用法谨慎,增强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性;对特殊罪犯给予某些照顾。这些措施旨在
A.保障生产和稳定秩序 B.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C.改变文帝的残暴政策 D.减轻农民赋税和徭役
3、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军阀互相混战,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句诗描写的是三国时期的一位人物,他是( )
A. 刘备 B. 关羽 C. 张飞 D. 诸葛亮
5、“皇帝总是对胡汉联姻龙颜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僚的女儿之姻缘。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复音姓氏改称‘元宏’。”“皇帝”这些做法的历史作用是( )
A. 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B. 完成了国家大一统
C. 抵御了外来侵略 D. 促进了民族融合
6、中国在1986年发行了祖冲之纪念银币(下图)。祖冲之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下列属于他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是( )
A.圆周率
B.千里船
C.《大明历》
D.指南车
7、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以下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的原因的是( )
A.私学兴起,下层人民可以接受教育
B.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C.统治者重视人才培养
D.社会生产力进步
8、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唐朝在书法艺术方面建树颇丰,下列都属于唐朝著名书法家的一组是( )
A.锺繇 颜真卿
B.胡昭 柳公权
C.王羲之 欧阳询
D.柳公权 欧阳询
9、考古学家在已发掘的北魏晚期墓葬进行研究时发现,汉贵族墓中出土的陶俑男戴风帽,女穿斜领窄袖长袍,是鲜卑族服饰;而鲜卑贵族的墓葬行制则是典型的汉族墓葬风格。这一现象说明了( )
A.民族交融影响社会生活
B.国家统一利于民族交融
C.民族交融改变婚丧传统
D.服饰变迁见证经济发展
10、“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语出自()。
A.孙武
B.孙膑
C.韩非子
D.孟子
1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 )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货币
C.修筑长城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2、青铜器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青铜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司母戊鼎也称后母戊鼎
B.原始社会末期出现最早的青铜器
C.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盛行“三星堆”文化
D.四羊方尊是世界现存最重的青铜器
13、下列朝代和其都城搭配正确的是
A.隋朝——余杭
B.元朝——上京
C.南宋——临安
D.北宋——兴庆
14、宋朝时期民间流行着这样的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表明宋朝( )
A.重农抑商
B.商业繁荣
C.等级森严
D.重文轻武
1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据考古发现,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其中既能使用磨制石器又能种植粟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16、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这说明安史之乱后( )
A.黄巢起义爆发
B.社会动荡不安
C.五代十国分立
D.开元盛世出现
17、自古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美称。结合下图推断该工程兴建的主要意义是( )
A.增加了观光旅游收入
B.改善了生活用水环境
C.改变了山势险峻局面
D.提高了防洪灌溉能力
18、“考古发现了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还有很多石头、骨头等。”据此可知,北京人( )
A.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B.会饲养家禽
C.会人工取火
D.会种植庄稼
19、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思想文化呈现繁荣局面,不同政治派别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在治理国家方面,强调“要顺应民心”的是( )
A.儒家和道家 B.儒家和法家 C.墨家和法家 D.道家和兵家
20、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 )
A. “仁” B.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C. “兼爱”“非攻 D. “仁政”治国
21、原始人类居民过上定居的生活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
22、朝时新罗位于今天的 半岛; 位于今天的印度半岛。
23、________的创立,标志着科一举制的正式确立。________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24、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刘邦就是(_______)
25、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秦朝时李斯等人制定的统一文字:
(2)秦朝时中央政府掌管军事的官职:
(3)秦朝时在地方上建立的制度:
26、公元前206年---前202年,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________
27、三国时期,________国船队曾到达_________,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28、创立了殿试制度的皇帝是
29、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______________。
30、“文化大革命”中,先后形成了____和____两个反革命集团。
3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启迪智慧。请将以下人物的序号,填入与之相应的括号中。
①董仲舒 ②王羲之 ③越王勾践 ④孔子 ⑤秦始皇 ⑥诸葛亮
A.卧薪尝胆( )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C.秦王扫六合( )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E.三顾茅庐( ) F.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
32、列举秦始皇在中央机构设置的三个主要官职。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主张禁止私学,百姓要“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另外他还要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谋求国家富强。他说,“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此必不亡之术也”。
——《图说中国历史》
材料二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贵族子弟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到春秋晚期,随着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地主政权需要大量知识分子为其服务,民间聚徒讲学的风气日渐兴盛,孔子也开始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他主张“有教无类(类,指贫富贵贱的等级区别)”,只要“自行束(十条干肉)以上”就收为门徒。
材料三 战国时期,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老庄道家讲道,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名家主要是研究名辩,即逻辑问题。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从天命思想中摆脱出来,作为自觉的主体去面对世界、认识世界的趋向。它们不同的侧重点,反映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面对的三个主要的认识领域。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的精神。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学家的思想?这段材料反映统治者怎样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
(2)材料二中孔子的教育主张是什么?从材料二可知,教育的方式素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的出现,历史上称为什么现象?